300%的增长从哪儿来?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ubuj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怀疑他们去年的账是怎么做出来的。”A君的一句话,佐证了我对向日葵光能的疑虑。
  A 君就职于某创投公司,去年上半年曾经和向日葵光能有过深度接触。“当时他们的融资需求非常刚性,价格咬得很死。我们还在犹豫时,光伏产业危机就来了,我们当然就放下了这个项目。现在他们竟然报了创业板!让我们大吃一惊。在全行业萧条的背景下,它不亏就是好的了,怎么可能高增长?”
  A 君的疑虑并非一家之忧。2008 年,在一场产业浩劫之后,以无锡尚德为旗手的中国光伏巨头们尚且伤痕累累,默默无闻的向日葵靠什么独善其身,实现创业板要求的高增长呢?
  在不多的公开报道中,向日葵光能被描述成在光伏危机中“一枝独秀”的中国公司,其后支持这个判断的数据却是一季度火爆行情中的利润水平以及公司自2006 年以来每年300%的增长率。这似乎在给人们一个暗示,公司乘数级的增长在2008 年仍然得到了延续。然而,作为一个稍具行业知识的记者,我却很难信服这样的论断。众所周之,光伏危机发生在2008 年下半年。此前一年多,光伏市场的行情是日渐疯狂。但2008 年上半年赢利良好、公司经历了近两年的高速增长,这些都远不能作为向日葵光能“一枝独秀”的证据。
  “向日葵”到底独特在哪里?
  在光伏业内朋友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一位曾就职于向日葵的技术员工,我们且称其为B 君。他展示给我的是一株未被公众了解的向日葵。
  “除了低价,我实在想不出向日葵有什么独特的地方。”B 君思考良久之后说。这个答案并不意外。中国光伏产业的模式无比简单,有实力的公司玩产业链,实力差的公司拼价格,最终追求的是产能,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如果说独特,向日葵买的是日本的设备,其他公司大部分买的是德国设备。这是一点不同。”B君说。向日葵的官方网站上详细介绍了其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其中绝大部分产品的转换率都在16.7%以下。“从现在的趋势看,单晶硅的转换率在16.7%以下已经很难立足国际市场了。”这是一位光伏业内人士最近告诉我的数字。
  “转换率做不上去, 技术落后、设备不够先进是关键问题。” B 君说。他现在仍然在从事光伏行业, 因此有了更多横向的对比。B 认为,一方面, 向日葵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日方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 落后的技术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丝网印刷是晶硅电池板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向日葵的丝网印刷设备不行, 电池板正面做得很漂亮, 但背面的导电系统做得七扭八拐。客户是看不到背面的, 但这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在B 君的记忆中,2007 年,向日葵曾经有一批价值5000 万人民币的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欧洲客户退回返工。
  转换率上不去的另一个原因是,向日葵一直坚持购买低价硅原料。B 君回忆说,即使在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向日葵的原料供应也能得到保障,但都是品质较差的货源,“都是低价的,它就是低价理念,但这种原料也限制了电池片转换率的提升。”
  B 君并不清楚向日葵去年的实际运营数字,也许技术上的落后并不足以否定其高增长。但在B 君看来,去年公司的一场大火,应该对业绩有所影响。“那是在去年5、6 月间,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公司每天的产值就有500多万人民币。”B君说。就在此时,向日葵的一个PECVD 车间因为硅烷泄漏发生大火,整个车间毁于一旦。PECVD 是晶硅电池板生产中的一个上游工序,向日葵当时只有两个PECVD 车间。大火发生后,公司停产一周,复产后产能也萎缩了将近一半。而此后不久,光伏危机就突临全球。
  在采访中,B 君一再表示了对向日葵的惋惜。向日葵2004 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光伏企业。在2006 年的时候,甚至被称为“中国十大太阳能企业”之一。“别人用了两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海外上市了,做大了。但向日葵却在原地踏步,错过了光伏行业最佳的发展时间。”
  这其中的缘由也许很复杂,但公司背后的人与管理似乎也能阐释些问题。公开信息显示,向日葵的董事长叫吴建龙,但他并不是这个事业最初的发起人。公司现任总经理俞相明的夫人是外贸商,她在2004 年最先看到了光伏的机会,于是俞找到了自己的同学吴建龙。吴旗下拥有地产、化工、医药等产业,财力颇丰。“向日葵的运行基本就是俞相明负责,吴建龙很少来公司。”B 君说。公司挣钱之后,俞很快为自己配了三辆高级座驾,一辆宝马X5、一辆奥迪A6,还有一辆B 记不清型号的丰田。
  “绍兴当地纺织业很发达,他们就找来一个纺织厂厂长做向日葵的厂长,管理很大程度是照搬的纺织厂那一套。”工人三班倒,没有一天休息日。技术人员也是一周休息一天。工资也按照纺织工人的标准发。因此人员流动很大,留不住技术人才。此外,公司管理层的裙带关系也非常严重,大小领导基本全都沾亲带故。
  坦率说,在我了解的情况中,我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解释向日葵2008 年维系300%高速增长的理由。相反,更多的问题有待回答:一个主要市场在德国的光伏企业,为什么选择稚嫩的中国创业板?创业板的融资能力能否满足一家光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如果募资额度较小,那么大规模技术升级的空间将不大,向日葵会把这笔资金投向何方?
  “这是一家典型的什么板能上就上什么板的公司。最早说在德国上,次贷危机之后又说上中小板,现在又报创业板。在我看来,它们就是不管怎样,先把自己弄成个上市公司再说。”A 君说,“我们在等着看,这家企业会不会被发审委踢出来。”在他看来,向日葵的“高增长”是在挑战常识。
其他文献
跟《创业家》一起去看创业板吧!这108家候选企业不仅存在于报表里,更生活在广阔的大地上。它们是最真实的中国商业,它们揭示了创业板的现实问题,也呼换着未来的制度改革
期刊
采访立思辰是在今年5 月。那时, 关于这家公司上市的消息, 一点儿影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 在相对放松的情况下, 我得以深入了解这个公司的故事。  初次见到池燕明, 你很难将他和立思辰的老板(董事长) 联系在一起。1990 年毕业于清华精密仪器系的池燕明戴一副金边眼镜, 文质彬彬。他大学同学评价他: 聪明但不刻苦, 成绩中不溜, 爱折腾, 是有冲劲的“带头大哥”。立思辰的另一个核心人物叫商华忠,
期刊
联系何愿平是最顺利的。那天正想着怎么搞定碧水源, 同事杜若洋在一边说, 我认识碧水源的常务副总何愿平, 去年还采访过, 回头给你电话。我转天打电话, 肚子里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希望能在这个敏感时期“骗他上船”。不想, 没等我把话说完, 貌似正在开会的何愿平撂了一句:下周一你来我办公室!  何愿平对任何问题来者不拒(当然, 做投行出身的他很会拿捏分寸, 什么该说, 该怎么说,很有谱, 没让我们讨得多少
期刊
到了海联讯门口, 玻璃大门紧闭, 前台座位也空着。等了许久, 终于有人进出, 于是趁机潜入。走进办公区, 环绕一圈发现一位面相极其和蔼的人, 心想找他了解情况应该不会被拒绝。幸运的是, 这个人原来是海联讯的一位高管, 为了打消掉这位高管对于“上市缄默期不能接受采访” 的顾虑, 我说“只谈您感兴趣的话题就行”, 而当他听闻我专门从北京赶来,还是善意地接待了我。  简单概括来说,海联讯主要是为电力企业
期刊
中青宝网是一家很开放的网游公司,采访在极为顺利的情况下完成,让我在本次艰难万险的创业板采访经历中陡增一丝欣喜。在网游公司中,中青宝网也很特别。看看中青宝网旗下的游戏名称——抗战、亮剑、天道,再看看它的大股东——共青团中央下属的中青联创、深创投。显而易见,中青宝网是国内网游公司中少见的红色之星。  中青宝网董事长李瑞杰和总裁张云是夫妇,1997 年创立宝德科技,主要经营服务器业务。夫妇二人用了五年的
期刊
2009 年7 月27 号向证监会递交材料后, 赵文权在给蓝标员工的一封内部邮件中如此鼓舞他的属下:  上市之后大股东可能变成亿万富翁, 所以大家会认为我们才这么热衷上。我要是说没有这个原因那是骗人, 但是这绝不是公司的首要目标。如果仅仅考虑大股东的财富和利益, 最好的选择是卖掉公司。股东们马上可以拿到大笔的现金,而上市之后公司的5 个大股东要承诺3+3 的锁定,3 年内不能出售任何股权, 6 年
期刊
除了董事长冯军, 吴衷婷现在是整个华旗集团内最受关注的人。因为她担任总裁的子公司北京华旗随身数码股份有限公司, 已经进行了创业板上市的前期筹备。如果一切顺利, 华旗随身数码将成为在中关村创业15 年的冯军, 亲手缔造的第一个上市公司。  早在三年前, 冯军已经做出决定, 短期内不再谋求考虑整体上市, 而是将旗下成熟业务一个个分拆出来, 采取集团控股, 独立运营的方式, 择机引进外部投资者, 并在适
期刊
留美海归蒲忠杰似乎很少在办公室, 我曾以朋友的名义连续三天致电其公司总机, 答复都一样: 老总今天不在公司。我想原因无二: 确实很忙, 碰巧这几天没到公司; 或者在外面忙着创业板的事情了。  对于蒲忠杰和他参与创办的北京乐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外界报道甚少, 神秘是他们的代名词。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人和乐普, 我找到了另一个近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人——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孙强。作为乐普医疗目前
期刊
“你先交份采访提纲吧,我去协调董事长林菁的时间。”王翊,佳讯飞鸿副总。  24 小时之后,没有任何消息。之前的经验告诉我,“托字诀”又来了。正在挠头,同事刘涛帮我搞到林菁本人的手机号。二话没说,抄起电话打过去。意料之中,林菁立马拿出证监会的“禁令”,说“缄默期不接受采访”。  我不管,一本正经劈头问去:“ 林总, 当时佳讯飞鸿为什么选择做专网市场而不是公网市场。”  这应该是一个林菁乐于回答的问题
期刊
在浙江创投圈,对上报企业质量不满非常普遍  当“狼来了”在现实中上演的时候,原本的悲剧主角变成了局势的操控者。  “创业板喊了十年了,证监会去年又喊创业板的时候,浙江方方面面都以为又是忽悠,没当真。”类似的话我在不同的采访对象口中听到了不下四次:“速度这么快,下手这么重,让我们大吃一惊!”浙江不是唯一被“狼来了”的喊声麻木掉的省份,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江苏。甚至有传闻说江苏省政府曾经为创业板之事大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