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郭沫若在1921年发表诗集《女神》,其中自由体诗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试以《天狗》为例,从诗歌本体出发,分析诗歌内形式及其“飞动性”特质,“飞动性”源于诗人对生命的体认与再塑,是诗歌内形式建构的核心,在大内形式、小内形式上均有具体的体现,并与外形式的自由体式相适合,是使《天狗》爆发诗美的内核.这种内形式建构源于东西方思维的汇流,引导了新的审美取向产生,使读者获得了飞动的生命体验.
【机 构】
: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沫若在1921年发表诗集《女神》,其中自由体诗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试以《天狗》为例,从诗歌本体出发,分析诗歌内形式及其“飞动性”特质,“飞动性”源于诗人对生命的体认与再塑,是诗歌内形式建构的核心,在大内形式、小内形式上均有具体的体现,并与外形式的自由体式相适合,是使《天狗》爆发诗美的内核.这种内形式建构源于东西方思维的汇流,引导了新的审美取向产生,使读者获得了飞动的生命体验.
其他文献
针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难题与困境,福建省三明市埔头村党支部形成了“三建三带三联”的党建模式:“三建”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前提;“三带”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切实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三联”通过开展联合共建,根据现实需要创新党建组织模式,有助于调动多个主体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助力.
独创性作为作品构成要件之一,存在概念模糊及判断标准缺失等问题.以171份判例为研究对象,借助量化归纳方式分析我国法官对独创性的普遍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最低限度的创作程度、高度”为统一标准,让法官对独创性进行独立判断;以“意图—行为—成果”为路径进行独创性判断,兼顾差异度、选择空间的大小等影响因素;在独创性之外寻求利益平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核心密码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守住人民的心.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观未变;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群众力量创造历史伟业的任务未变;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造福人民的追求未变;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引领全国人民朝着民族复兴的道路奋勇向前的方向未变.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信息共享功能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行为主体对数据化风险感知不足与自身责任意识欠缺等主客观因素,大数据网络空间也存在着数据过度预测、数字身份盗用和泄露以及数据鸿沟等伦理问题.“楚门效应”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典型案例,折射出的这种内在困境将会直接导致人的自由的丧失以及虚拟与现实的两极分化,既危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又不利于社会及网络空间稳定的发展,造成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平衡.为此,必须研究解决当前虚拟时代伦理困境的新思路,完善对大数据伦理问题的规制,使大数据开发、
新发展阶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现实境况发现,近年来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学术引领力有待提升、交流合作不足、同质化现象较普遍、传播力建设有待加强等内在短板.鉴于此,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应找准着力点,突破内在短板,从加强刊物内容建设、深入交流合作、促进特色化办刊、提升传播力建设能力、强化期刊自身建设等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女神》作为五四时期多重时代浪潮之下产生的“肖子”,其文学史地位、意义与价值不言自明.但纵观百年来对《女神》及郭沫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注重探索其浪漫主义或时代精神的内核,而无可避免地忽略了本身的文学表达,没有回归到文学本质上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在当时新旧时代交替的多元语境之下,《女神》纷繁复杂的话语系统是建构文学框架、承载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重要修辞工具,其中最为经典的无疑是《女神》的开篇之作《女神之再生》.《女神》中的话语系统几乎可以说是无限多的,无法一一展开剖析,所以本文将选取《女神之再生》的话语系统
提要: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十分重大.但是,之前也有人提出不同认知,贬低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些人之所以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认识不清,除了否定革命的个人意图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将辛亥革命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有效的比较.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1848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可以进行有效比较的参照物.普鲁士国王亲手中止了自己的变法,德国资产阶级亲手中止了自己和人民群众一起发动的革命.如果说,德国人民“至少是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么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中,不仅“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
《女神》作为一部诗集,是否有它的独特性?它又为什么命名为女神?从它的第一辑、第二辑和第三辑间,可以隐约看到某种内在的联系.第一辑是它的一个总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女神”形象;第二辑以充满激情的诗篇为主,突出了“女神”形象的创造之神性;第三辑则将这种激情变换为不同的情感形式而更加复杂、平和,显出了一个更为丰满的“女神”形象,是充满女性性别特征的神的形象.第一、二、三辑又是“女神”形象的一个综合,同时共存.其再生在今天是否有可能?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为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目标.服务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服务好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具有专业性和政治性,与党的群众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有共通之处,其本质上都是“服务人的工作”.传统科层化、行政化的党群服务体系和例行化、活动化的工作习惯,难以有效提升基层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参与性、获得感和满意度.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现实需求
《女神》是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代表作,其艺术魅力不仅来源于新意象、新风格的开辟,更来源于它在多维度建构起来的“重生”意象系统.《女神》诗篇结构上的“重生”是由隐性的意象、多种具体物象组合构成的,“重生”的外显是具象化的意象,而经历与背景是这种“重生”的内在原因,这些因素从多方面综合支撑起了《女神》的“重生”意象系统.这种多层面的协奏和交响,赋予了《女神》强烈的音乐性和情绪消涨,使之成为和谐壮美的一曲大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