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读经典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n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2015·河南卷)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作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睿智及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选文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议论文论据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尤其是第三、六段,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1)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2)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意思符合即可)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议论文整体结构的把握,文段中的名言与设问显而易见。
  答案: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意思符合即可)
  3.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解析:本题从内容上考查考生对议论文结构的掌握,第三段中的举例论证很是突出。
  答案: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的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意思符合即可)
其他文献
每次放学回来,总能看到爷爷微眯着双眼坐在他那摇椅上。摇椅“咯吱咯吱”地晃着,配上家里老钟的“滴答”声,奇异又和谐的旋律感油然而生。  这把摇椅的年龄可比我还要大呢。灰黄灰黄的细竹条缠绕在椅上,有的张狂地断裂,被爷爷剪掉;有的小心地卷起,等着什么时候爷爷坐在上面,然后……哈哈!也会被我剪掉啦!爷爷的摇椅有时候我也会狐假虎威地坐在上面晃一小会儿。摸摸黄中透出点黑的扶手,晃着,晃着,便在木香中沉沉睡去…
期刊
静夜过半,心情清逸,茶叶在杯中起浮。呷一口清茶,捧一卷诗词,走过千年的哀愁,徜徉于墨香的淡雅,那一刻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我品味着一段段风雅事,一缕缕情思,或慷慨激昂,或平淡清雅,或朴实,或华丽……每一首都给予我不同的感受,或悲伤,或兴奋,或惊喜,或失落……  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难道就没有那么一个人或是一首词,是我真正喜爱的,能让我从灵魂深处都为其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技巧、美
期刊
展一纸素心笺,蘸一笔深情墨,我的心渐渐沉寂下来,外界的喧嚣再与我无关。此刻的我是缄默的,寂静的,更是饱满的,活跃的。于是,耳边想起了久远的歌曲,那被岁月冲刷得柔软的音符呢喃着:“尽情在文字间徜徉吧!”  颠沛流离了一整天的心已满是疲惫,我无法再吝啬自己的笔墨,更无法桎梏自由的心灵。享受写作的乐趣,蓦然回首,我才发现,文字是一个个住在森林中的精灵。当我随心所欲调动它们时,一篇精致的文章便诞生了。  
期刊
每一份记忆都值得被安放,每一份青春都值得被怀念,一如你在我生命中,如此张扬,如此鲜活。我常常会暗自感谢老天照顾,让我遇见了你,有了一段温暖的时光。  初见你的场景,如同老旧泛黄的照片,早已模糊。依稀记得你不小心踩了我一脚,硬硬的黑发扎得我脸生疼,还有你慌忙转过身道歉时惊慌失措的神情。九月温柔的光线早已褪去了盛夏的刺眼,却依然保留着华丽梦幻的赤金色彩,斜斜地洒在你脸上——你长得真好看。  之后的一切
期刊
【导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人者,人恒爱之”“言必诚信,行必忠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来是中华儿女所推崇的,也是流传至今的传统美德,具体表现有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重义等。这是古人对美德的理解,而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文化的演变,美德的概念也有所变化,甚至更具体——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勇气、自信、乐于助人等。  无论古今,
期刊
秋日下午,一杯清茶,一抹斜阳,再来几本好书。静院里,醇醇的书香,萦绕在身旁。斜晖轻轻漾于纸上,似与我共享阅读的乐趣。  手捧才女林徽因《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也许是找到了同病相惜之人,一样的留恋这世间万物和无人倾听的乐声;领会着她的情——“黑的屋脊,自己的,人家的,兽似的背耸着,又像寂寞在嘶喊……”读着,我的心似也随之发出呐喊,我要飞出这被束缚的身
期刊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爬 窖  □芳燕曾  女儿考上了初中,可只上了一天的课就不上了。她说有人笑她。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女儿今年13岁,她天生残疾,左手左脚都是畸形。她爸早就去世了。因为她的残疾,我觉得对她有还不完的亏欠。  那天,我干完农活刚回家,女儿神秘兮兮地拉我去后院。后院有一口多年不用的废窖, 十几米深。女儿放好梯子,让我下去。我问下去干啥,她说下去了再告诉我。  我下到窖底,里面
期刊
品读一本好书,既是一种超凡脱俗,一种心灵的亲近,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题记  缘来,我与你微妙相识。  那时,我并不了解你,甚至是有些厌恶,母亲总催着,让我见你,我心中默想:定是埋头于繁星般的文字里,欢愉与伤悲也是一股脑倾吐于此,平淡乏味。直至那日,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一本《红楼梦》,你为我讲述起林黛玉与贾宝玉那段悲惋的故事,时光的齿轮倒转,但见黛玉卧于榻上,昔日伊人憔悴不堪,只因今日便是宝玉
期刊
【考点阐释】  1.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  2.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即用准确、充分、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引用论证,即引用精辟见解、名言警句、定理公式等理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对比论证,即通过把
期刊
斜阳西下,草长莺飞。水光潋滟中,一江春水,反照着天际火红的晚霞。  渡口处,木船横斜。  江边芦苇如密密丛林。蓦地,“扑喇喇”从芦苇丛中飞出几只水鸟,如受惊吓般,停落水面时兀自惊慌地左顾右盼。江面被冲荡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夕阳随着水波不停地跳跃着。  柱子的唇角有了笑意,张开眼,站立起来,把篙子撑入水中,一使劲,船就靠近了岸边。  岸边,却没有了往日欢快迎接自己的婉儿。  想到婉儿,柱子嘴角的笑意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