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那些希望以大出货量带来高收入的企业而言,可穿戴设备将不是一个理想的市场,因为这个市场将呈现高度的碎片化,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长尾市场。”Gartner技术和服务研究组首先分析师邓雅君告诉本报记者。邓雅君重点研究MCU、人机交互使能技术、显示器、触摸屏、可穿戴设备以及无线设备等。
邓雅君表示,尽管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看起来很大,但是它是由众多产品细分构成的,集合了多种可穿戴装置。来自Gartner的数据,2014年占据可穿戴设备市场前3名的分别是智能眼镜、智能腕表、身体其他部位可穿戴设备(如智能腰带、领带等),出货量分别为1.12亿、0.48亿、32亿,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整体出货量将超过5亿,其中前3名的智能眼镜、智能腕表、身体其他部位可穿戴设备分别为2.13亿、1.8亿和1.21亿。由于各个领域还有众多厂商再争夺,其竞争可想而知。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情况也是整个物联网市场的一个缩影,物联网也同样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来自Gartner的研究数据,目前49%以上的物联网设备年出货量小于1亿。到2017年,50%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来自于成立3年以下的创新公司。
邓雅君介绍说,在Gartner可穿戴设备也是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进行整体研究的。邓雅君告诉记者,根据Gartner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物品的网络,该网络通过嵌入式技术使得物品能够对其内部状态或者外部环境进行感应和互动,而可穿戴设备就是连接至物联网的人工界面。透过这些可穿戴设备,可以充分获得外界数据,对之进行分析,从而开展服务。
根据Gartner的研究,目前普通消费者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主要群体,他们主要将这些设备用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比如各种智能手环、智能腰带等。但就应用的阶段而言,今天的可穿戴设备才刚刚起步,还基本处于“同步我(即数据同步)”的阶段,接下来要依次经历“看见我”、“了解我”、“代理我”三个阶段。
“可穿戴设备最高阶段是能‘代理我’,即聪明到可以替代主人进行一些决策。比如,如果主人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无需主人介入,会提前设置好闹钟;遇到堵车,会提前通知下属等。” 邓雅君解释说,未来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认知计算从而大大改善用户体验。
“在我看来,无论是物联网还是可穿戴设备都是一个被虚估了的市场,公司进入这些市场后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对于进入这个市场的公司一个主要挑战是:面对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厂商如何做到最有效地运用有限资源?”邓雅君说。
邓雅君对此的建议是,可穿戴设备厂商要从卖设备转向卖服务,并要依据自身优势与机会,来打造生态体系合作地图,为此要与解决方案商合作。“具体而言,第一,在做可穿戴设备一定要考虑到硬件和服务,不能只做硬件。数量乘以单价就是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太小了,必须考虑其他增值服务。其次,可穿戴设备的体验和服务必须要联合智能手机,因为智能手机目前在市场上的存货量和年出货量都是最多的,而未来我们一定要联合物联网,因为这个市场更大。”
邓雅君总结说,“未来可穿戴设备的主要收入肯定会来自设备以外的收入,特别是其附加价值,而这是高度依赖垂直解决方案与生态系统的。”
邓雅君表示,尽管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看起来很大,但是它是由众多产品细分构成的,集合了多种可穿戴装置。来自Gartner的数据,2014年占据可穿戴设备市场前3名的分别是智能眼镜、智能腕表、身体其他部位可穿戴设备(如智能腰带、领带等),出货量分别为1.12亿、0.48亿、32亿,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整体出货量将超过5亿,其中前3名的智能眼镜、智能腕表、身体其他部位可穿戴设备分别为2.13亿、1.8亿和1.21亿。由于各个领域还有众多厂商再争夺,其竞争可想而知。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情况也是整个物联网市场的一个缩影,物联网也同样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来自Gartner的研究数据,目前49%以上的物联网设备年出货量小于1亿。到2017年,50%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来自于成立3年以下的创新公司。
邓雅君介绍说,在Gartner可穿戴设备也是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进行整体研究的。邓雅君告诉记者,根据Gartner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物品的网络,该网络通过嵌入式技术使得物品能够对其内部状态或者外部环境进行感应和互动,而可穿戴设备就是连接至物联网的人工界面。透过这些可穿戴设备,可以充分获得外界数据,对之进行分析,从而开展服务。
根据Gartner的研究,目前普通消费者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主要群体,他们主要将这些设备用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比如各种智能手环、智能腰带等。但就应用的阶段而言,今天的可穿戴设备才刚刚起步,还基本处于“同步我(即数据同步)”的阶段,接下来要依次经历“看见我”、“了解我”、“代理我”三个阶段。
“可穿戴设备最高阶段是能‘代理我’,即聪明到可以替代主人进行一些决策。比如,如果主人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无需主人介入,会提前设置好闹钟;遇到堵车,会提前通知下属等。” 邓雅君解释说,未来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认知计算从而大大改善用户体验。
“在我看来,无论是物联网还是可穿戴设备都是一个被虚估了的市场,公司进入这些市场后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对于进入这个市场的公司一个主要挑战是:面对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厂商如何做到最有效地运用有限资源?”邓雅君说。
邓雅君对此的建议是,可穿戴设备厂商要从卖设备转向卖服务,并要依据自身优势与机会,来打造生态体系合作地图,为此要与解决方案商合作。“具体而言,第一,在做可穿戴设备一定要考虑到硬件和服务,不能只做硬件。数量乘以单价就是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太小了,必须考虑其他增值服务。其次,可穿戴设备的体验和服务必须要联合智能手机,因为智能手机目前在市场上的存货量和年出货量都是最多的,而未来我们一定要联合物联网,因为这个市场更大。”
邓雅君总结说,“未来可穿戴设备的主要收入肯定会来自设备以外的收入,特别是其附加价值,而这是高度依赖垂直解决方案与生态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