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对错配构式二语加工的影响:神经认知视角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kx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频率对二语构式习得和加工的影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频率对错配构式(mismatch construction)二语加工的影响.该研究采取事件相关电位(ERP)手段研究本族语者和中国高水平学习者对英语轻动词构式(LVC)的加工,讨论频率在错配构式二语加工中的作用.实验发现,频率对本族语者和学习者的LVC加工均产生影响,但效应点和诱发成分不同.相对高频LVC,本族语者在加工低频LVC内的事件名词时诱发N400成分,而学习者在低频LVC后的介词/小品词和句尾名词短语加工上诱发N400和晚期持续负波.研究说明,频率、构式错配及两者的交互对本族语者和二语学习者的LVC构式加工均产生影响,并导致学习者的LVC构式图式的表征不平衡,形式表征好于意义.研究支持基于使用的构式习得理论模型.
其他文献
文章以西方翻译史学研究为主题,围绕翻译本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译者角色等翻译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透过对西方翻译史学在相关问题上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挖掘、梳理和分析,对西方翻译史学研究的意涵及其对整体翻译研究关联价值展开讨论,就相关研究主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当下关联的热点译学问题,提出作者的个人思想和主张.
<正> 1 莎士比亚真品鉴定工作正悄悄取得一项成就,它使一千余行莎作重返故主,回到莎士比亚著作的宝库里去。这就是把莎士比亚和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1579—1625)合写的一个剧本《两个高贵的亲戚》(The Two Noble Kinsmen)纳入莎士比
汉语关系从句因其所修饰位置的不同会呈现主、宾语提取的非对称性,而移位操作和基础生成这两种方式均可以单独或/和共同参与到不同汉语关系结构的生成过程中.基于相关语料的分类和辨析,文章着重阐释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位置对其主宾提取产生的限制和允准问题(非对称性影响).目前的深层非主语说以及普遍性控制规则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同时也存在据此难以解释的实证语料.文章针对普遍性控制规则提出了扩展版,力图对汉语关系从句中的主-宾非对称性提供更充分的理论阐释,同时也指出述语描述话题的适切性可能只是汉语关系化过程中形成主宾非对称
"并不X"与"又不X"两个构式的区分一直受到学界重视,对两者的对比分析众说纷纭,既有的转折—原因说、意中—意外说、客观—主观说、直接—间接说都提供了重要洞见,但也都有可讨论的余地.首先,本文将"并不X"与"又不X"锁定于构式竞争的环境之中,控制其他不直接相关的功能变量.其次,对于直接对立的功能语境,借助事态性学说的理论工具,发现两构式的本质区分是事态性否定的分化:前者否定事态的实然性,后者否定事态的应然性.最后,我们根据该解释框架回应了"并不X"与"又不X"若干棘手问题以及前人研究
转类作为词类表征手段,是英语中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现象.然而,以往的研究极少涉及转向轨迹的实证研究.为此,文章通过词典和英语语料库对最典型的英语转类名-动转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从权威英美词典角度看,名动转类占绝对优势地位;2)从共时角度看,与系统中名-动分布不同,转动比转名多10-16%,出现的文体也有所差异;3)从历时角度看,与系统中名-动走向不同,近200年来,转名呈递减态势而转动则呈增长态势;4)从语法形态角度看,转名多为单数名词,转动则多为过去时和进行时;5)从本族语国别角度看,美国的转动最多
基于合作原则推导而来的后命题会话含义可以内嵌在句子逻辑词范畴内,构成真值条件命题的一部分.这种"内嵌含义"对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提出挑战,并构成当前诸多语法和语用模式热议的焦点.本文分析指出,内嵌含义的语法解释生成过度而语用解释生成不足,二者均尚未解决这一理论难题.对内嵌含义的进一步阐释有赖于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实证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语法-语用互动解释模式的探索.
本文整合情感词典和机器学习的文本挖掘技术,运用语言学评价系统对中美企业英文版致股东信的情感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其异同及原因.研究发现:1)情感词典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的准确率优于单独使用情感词典的准确率.2)中国企业致股东信情感倾向更加积极,美国企业则偏向中性.美国企业在信中既展示企业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也关注其外部供应商和社区情况.3)中美企业各自不同的经济制度、文化特点、思维模式导致信中句式结构、话语主题、话语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能为中国企业撰写符合对方国家语言文化特征的致股东信提供借鉴,有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人文学科的特征很有帮助.新文科区别于传统的人文学科的特征具体体现于这样几个方面:国际性、跨学科性、前沿性和理论性.而作为一门介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并与自然科学和技术有着难以割舍关系的学科,翻译研究则同时具有上述几个特征.在新文科的视域下重新界定翻译,就要走出传统的"语言中心主义"的藩篱,将其视为跨文化阐释、再现、传播和建构的重要媒介.这样,它的跨学科特征就得以彰显.面对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翻译的挑战,有人认为这二者将取代传统的人工翻译.不可否认,一般文档的翻译确实会被上述
在谈论中国翻译研究与国外翻译研究的对比、融贯时,人们通常使用中西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中西翻译实践等概念,即习惯于用"西方"来统称国外的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尽管这种用法并不严谨,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这些概念毫无疑问已经约定俗成地融入我国翻译研究话语体系中.令人奇怪的是,我国译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翻译研究(学)"这一概念似乎总是难以达成共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阐述:所谓的"中国特色翻译研究""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究竟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