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风貌和特征,其中包括大量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内容。当前,教师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入侵情况比较严重,我国的许多优秀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有效完善当前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融合
当前,学生的生活中会接触到较多的外国文化产品,他们沉迷于美剧、韩剧、外国歌曲,等等,一些学生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落伍,甚至产生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狂热、固执地拥抱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和行为都没有有效扬弃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理解古诗文和文言文的能力较差。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学生难以产生较强的兴趣,忽视了文言文内涵和应用价值。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对于虚词实词的掌握并不理想。通过古诗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应用价值,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一些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从古诗文中获得文化滋养,难以吸收古诗文中的文化精髓。
第二,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情感讨论。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语文成绩。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一些教师仅仅关注文言文或者古诗中的背诵和字词解析环节,关注知识学习。这样的古诗文教学,只能让学生更加看轻古诗文的文化价值,对于这些内容产生负面情感,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当前社会不重视传统文化。当前的社会中,许多人并不重视传统文化或者是误解了传统文化。例如,一些经营机构借着中医、中华武术的名头进行诈骗,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一些景区或者场所在使用古诗文或者展示传统文化内容时,没有经过仔细规划和考虑,展示效果拙劣,而且出现了错误使用古诗文和典故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真正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只能让传统文化的地位越来越低,最终被外来文化彻底击败。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沉迷于自己所了解的所谓“国外先进思想”,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抛弃了我们的传统美德,这是缺乏民族意识的表现,也是学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表现。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帮助学生了解古诗文作品背景
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美感,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传统文学的美感,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孟子曾经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止其人可乎?”只有充分了解作者,能够把握时代背景,才能形成对于一个作品的正确认识,进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只有全面了解一个作品中的细节内容,才能深刻体会具体情感。作者在自身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文学创作,其中包括特殊情感和人生体悟,这些是较为关键的。例如,对于李清照作品的赏析中,可以让学生分析李清照所处的历史环境,进而分析这个人在情感层面的变化。李清照的作品创作为两个时期。李清照嫁给宰相之子后,能够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和睦和夫妻恩爱,能够体会这个人的幸福。其作品中可以看到欢愉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感悟。例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句话就能体会到她快乐的心境。到了后期,北宋灭亡之后,李清照的诗歌转向了凄凉和愁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其中不难看出李清照的消极兴趣,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背景把握,学生可以把握古诗文的精髓,产生情感共鸣。
(二)把握渗透传统文化的时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着眼于知识教学,还需要把握时机,合理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价值观、人生观和传统美德,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精彩内容启发学生,引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包括丰富的教育内容。例如,讲解论语的同时,可以引入孔子的“礼治”思路,对于孔子的道德看法进行分析,结合“礼治”分析道德术语、概念。在讲解《师说》的过程中,可以重点把握和讲解尊师的品德,结合当前的学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尊重的重要价值。对于《陈情表》的讲解中,引入“孝道”的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引导和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了疑问或者困惑,其实大多都能从历史中、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对于学生面临的不幸、困难或者荆棘坎坷,可以利用古文经典引导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目光投向社会,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利用杜甫、陆游等人物,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李白和杜甫,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豪放和豁达。这些精彩的文字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熏陶并且受到震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能够吸收其中的营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
(三)发掘节日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节日或者地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多种多样的节日,并且具备美妙传说、历史渊源和广泛文化基础。这些节日体现了民族的宗教观念、道德风尚以及传统习惯,体现了民族的希冀和千百年来文化的发展脉络。对于重阳节和中秋节等,都可以组织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分析节日获得传承的原因,并且分析节日的传统庆祝形式,让学生追溯节日的历史。比如,端午节在古代也是卫生节和娱乐节,人们在这天喝雄黄酒和赛龙舟,气氛极为热烈。利用这些趣味文化内容,能够重新点燃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在时代的进步中持续完善自身。在传承节日文化时,可以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改进和发扬。
地域文化也有着较强的教育价值。包括歷史古迹、风俗文化、山歌、打油诗等,从中都能发掘丰富的文化内容。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并且仔细收集,都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服务。地域文化可以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律。例如,陕西的皮影和泥塑都是文化精髓内容,学生能够结合这方面文化进行写作练习,同时参与关于泥塑或者皮影的工艺活动,针对着相关的文化传承情况进行调研,进而组织讨论或者和专题板报。一些本土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对此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原因,思考如何保护和发扬这些文化。在理解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善于扬弃,利用世界的、现代的和民族的严格看待文化内核,能够正确审视传统文化,并且抛弃其中的糟粕,能够形成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见,在应用地域文化和节日文化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让他们发展独立人格和思想。 (四)在新媒体传播中提取传统文化精髓
新媒体中包含海量信息,结合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能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都喜欢利用手机或者电脑阅读新媒体信息,借助于短视频、图片或者微信文章来获取丰富生动的知识。传统文化教学也可以借助这些手段,利用学生喜欢的渠道进行教育。通过视听艺术的包装,可以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利用学生喜欢的平台展示独特的文化内容,体现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例如,央视就利用生动形式包裝了诗歌传统文化。包括《经典咏流传》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受到了各个年龄段群众的欢迎。其中选择的诗词,在高中的教材中也有体现,利用专家学者点评以及舞台竞技的模式进行呈现,学生可以被其中的文化元素震撼,进而体会到其中的真正价值和魅力。通过观看这样的传统文化节目,可以突破理解能力的限制,结合音乐和诗歌来理解诗词,这样的节目不仅让经典诗词再次被传唱,也让学生重燃对诗词的兴趣。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可以在他们熟悉的新媒体渠道中,推送和分享一些经典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可以让学生感受思想营养和精髓,而不是把时间全部花费到手机游戏或者短视频浏览中。
(五)梳理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也体现了中国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包含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内涵。教师需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做的心中有数,实施针对性教学。第一,古代文学的产生时期。我国的《楚辞》和《诗经》是古代文化的起源,通过这方面文学作品讲解,能让学生体会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魅力,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第二,古代文学的繁荣期。秦汉时期有着丰富文化成果,其中的《归园田居》和《鸿门宴》等等都是优秀作品。第三,传统文化的高峰期。因为唐代具备强大的国家根基,同时也允许不同学派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文化作品,并且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的转型期。宋代开始,传统文化开始转型,有着李清照、辛弃疾等代表作者,这些人的作品在高中教材中都有体现。第五,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到了明清的时候,我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总结和反省,出现了优秀的小说巨作。比如,《红楼梦》揭露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也展示了贵族生活的奢靡,同时也能看到普通人的苦恼和幸福。在这个包罗万象的作品中,学生能够获得人生的启发。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言知识和成语知识,能够结合生活体验理解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文化传播和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关联的关系,通过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可以达到育人目的。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学生也可以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在这样承前启后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人文修养教育价值和思想品德教育价值。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通过融合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让当前的高中生也能正确欣赏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杜文凯.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刍论[J].成才之路,2019,(12):44.
[2]郑洪群.让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2):26.
[3]潘兴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策略[J].理论观察,2019,(03):174.
[4]李元香.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分析[J].科技风,2019,(08):7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融合
当前,学生的生活中会接触到较多的外国文化产品,他们沉迷于美剧、韩剧、外国歌曲,等等,一些学生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落伍,甚至产生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狂热、固执地拥抱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和行为都没有有效扬弃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理解古诗文和文言文的能力较差。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学生难以产生较强的兴趣,忽视了文言文内涵和应用价值。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对于虚词实词的掌握并不理想。通过古诗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应用价值,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一些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从古诗文中获得文化滋养,难以吸收古诗文中的文化精髓。
第二,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情感讨论。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语文成绩。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一些教师仅仅关注文言文或者古诗中的背诵和字词解析环节,关注知识学习。这样的古诗文教学,只能让学生更加看轻古诗文的文化价值,对于这些内容产生负面情感,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当前社会不重视传统文化。当前的社会中,许多人并不重视传统文化或者是误解了传统文化。例如,一些经营机构借着中医、中华武术的名头进行诈骗,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一些景区或者场所在使用古诗文或者展示传统文化内容时,没有经过仔细规划和考虑,展示效果拙劣,而且出现了错误使用古诗文和典故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真正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只能让传统文化的地位越来越低,最终被外来文化彻底击败。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沉迷于自己所了解的所谓“国外先进思想”,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抛弃了我们的传统美德,这是缺乏民族意识的表现,也是学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表现。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帮助学生了解古诗文作品背景
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美感,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传统文学的美感,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孟子曾经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止其人可乎?”只有充分了解作者,能够把握时代背景,才能形成对于一个作品的正确认识,进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只有全面了解一个作品中的细节内容,才能深刻体会具体情感。作者在自身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文学创作,其中包括特殊情感和人生体悟,这些是较为关键的。例如,对于李清照作品的赏析中,可以让学生分析李清照所处的历史环境,进而分析这个人在情感层面的变化。李清照的作品创作为两个时期。李清照嫁给宰相之子后,能够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和睦和夫妻恩爱,能够体会这个人的幸福。其作品中可以看到欢愉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感悟。例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句话就能体会到她快乐的心境。到了后期,北宋灭亡之后,李清照的诗歌转向了凄凉和愁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其中不难看出李清照的消极兴趣,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背景把握,学生可以把握古诗文的精髓,产生情感共鸣。
(二)把握渗透传统文化的时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着眼于知识教学,还需要把握时机,合理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价值观、人生观和传统美德,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精彩内容启发学生,引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包括丰富的教育内容。例如,讲解论语的同时,可以引入孔子的“礼治”思路,对于孔子的道德看法进行分析,结合“礼治”分析道德术语、概念。在讲解《师说》的过程中,可以重点把握和讲解尊师的品德,结合当前的学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尊重的重要价值。对于《陈情表》的讲解中,引入“孝道”的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引导和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了疑问或者困惑,其实大多都能从历史中、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对于学生面临的不幸、困难或者荆棘坎坷,可以利用古文经典引导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目光投向社会,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利用杜甫、陆游等人物,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李白和杜甫,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豪放和豁达。这些精彩的文字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熏陶并且受到震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能够吸收其中的营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
(三)发掘节日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节日或者地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多种多样的节日,并且具备美妙传说、历史渊源和广泛文化基础。这些节日体现了民族的宗教观念、道德风尚以及传统习惯,体现了民族的希冀和千百年来文化的发展脉络。对于重阳节和中秋节等,都可以组织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分析节日获得传承的原因,并且分析节日的传统庆祝形式,让学生追溯节日的历史。比如,端午节在古代也是卫生节和娱乐节,人们在这天喝雄黄酒和赛龙舟,气氛极为热烈。利用这些趣味文化内容,能够重新点燃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在时代的进步中持续完善自身。在传承节日文化时,可以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改进和发扬。
地域文化也有着较强的教育价值。包括歷史古迹、风俗文化、山歌、打油诗等,从中都能发掘丰富的文化内容。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并且仔细收集,都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服务。地域文化可以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律。例如,陕西的皮影和泥塑都是文化精髓内容,学生能够结合这方面文化进行写作练习,同时参与关于泥塑或者皮影的工艺活动,针对着相关的文化传承情况进行调研,进而组织讨论或者和专题板报。一些本土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对此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原因,思考如何保护和发扬这些文化。在理解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善于扬弃,利用世界的、现代的和民族的严格看待文化内核,能够正确审视传统文化,并且抛弃其中的糟粕,能够形成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见,在应用地域文化和节日文化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让他们发展独立人格和思想。 (四)在新媒体传播中提取传统文化精髓
新媒体中包含海量信息,结合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能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都喜欢利用手机或者电脑阅读新媒体信息,借助于短视频、图片或者微信文章来获取丰富生动的知识。传统文化教学也可以借助这些手段,利用学生喜欢的渠道进行教育。通过视听艺术的包装,可以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利用学生喜欢的平台展示独特的文化内容,体现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例如,央视就利用生动形式包裝了诗歌传统文化。包括《经典咏流传》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受到了各个年龄段群众的欢迎。其中选择的诗词,在高中的教材中也有体现,利用专家学者点评以及舞台竞技的模式进行呈现,学生可以被其中的文化元素震撼,进而体会到其中的真正价值和魅力。通过观看这样的传统文化节目,可以突破理解能力的限制,结合音乐和诗歌来理解诗词,这样的节目不仅让经典诗词再次被传唱,也让学生重燃对诗词的兴趣。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可以在他们熟悉的新媒体渠道中,推送和分享一些经典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可以让学生感受思想营养和精髓,而不是把时间全部花费到手机游戏或者短视频浏览中。
(五)梳理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也体现了中国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包含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内涵。教师需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做的心中有数,实施针对性教学。第一,古代文学的产生时期。我国的《楚辞》和《诗经》是古代文化的起源,通过这方面文学作品讲解,能让学生体会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魅力,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第二,古代文学的繁荣期。秦汉时期有着丰富文化成果,其中的《归园田居》和《鸿门宴》等等都是优秀作品。第三,传统文化的高峰期。因为唐代具备强大的国家根基,同时也允许不同学派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文化作品,并且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的转型期。宋代开始,传统文化开始转型,有着李清照、辛弃疾等代表作者,这些人的作品在高中教材中都有体现。第五,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到了明清的时候,我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总结和反省,出现了优秀的小说巨作。比如,《红楼梦》揭露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也展示了贵族生活的奢靡,同时也能看到普通人的苦恼和幸福。在这个包罗万象的作品中,学生能够获得人生的启发。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言知识和成语知识,能够结合生活体验理解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文化传播和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关联的关系,通过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可以达到育人目的。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学生也可以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在这样承前启后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人文修养教育价值和思想品德教育价值。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通过融合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让当前的高中生也能正确欣赏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杜文凯.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刍论[J].成才之路,2019,(12):44.
[2]郑洪群.让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2):26.
[3]潘兴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策略[J].理论观察,2019,(03):174.
[4]李元香.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分析[J].科技风,2019,(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