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中国特别支部(连载二)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w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章重整山河
  
  1
   1950年10月,是国庆一周年。
   韶山冲的村民一商量,决定要给在北京的毛泽东写封信。一来是润芝几十年没回来过了,也不知他瘦了还是胖了,他们心里十分的挂念。二来是想把家乡解放了一年的情况告诉自己的亲人。翻身的愉快,丰收的喜悦,对党,对毛泽东的那份特殊感情跃然纸上。
  
  敬爱的毛主席:
   你屋里的韶山,解放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里,我们这些泥巴腿,已经抬起了头,当了家,并且平安地度过了春荒夏荒,又得了一个差不多十成丰收的年成。毛主席……我们趁着准备庆祝伟大的第一个国庆纪念日的时候,大家决定把韶山村解放一年的新气象报告给你。
   在去年四月间,我村毛亮生,毛义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组织人民游击队,在这个村里有百多个青年参加武装斗争。五月间,毛月秋,毛俊高,余元顺等又秘密发起成立贫农团,给今春的农协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给游击队探听消息,送饭菜,茶水,接着又有百余人参加进去,壮大了游击队伍,和姜亚勋等部队并肩作战,担负了解放湘(潭)、宁(乡)、边区的任务。
   到去年八月间,我们盼望了好久的人民解放军,终于来了。我们知道是你领导的军队,劳苦人民自己的队伍,我们虽然是个穷村子,还是马上筹措了八万多斤粮食和柴草等,支持了人民解放军向西南前进。
   去年秋征的时候,我们在当地党的领导下,经过三个星期的调查评议后,全村男女老少一齐起来,争先恐后地交粮,只两天多就完成了入库工作,并且超额3776斤完成了这个任务。
   毛主席,你知道这个山多田少的冲子里,又因为连年的水旱虫灾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榨取,到去年田里的产量越发减少了,不由使大家今年春夏间有了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了农协妇女小组,我们发出了一致吃粥的号召。工作就是开荒,只几个月,就开了11000多亩,但是在这个才解放的时候,有些人还是专想依靠政府吃现成的,靠政府救济。甚至还有要中农们的谷子一齐拿出来大家吃的思想,使中农们有谷不肯借。加之天气多雨不好去砍柴,这样一来,搞到今年正月,有些人的炉锅真的“敲做钟响”了。好在这时候,正式成立了农会,大家决定把村里的积谷发放100多担度荒年,党和政府又发动我们开展减租减息退押运动。我们有了自己的政府撑腰,经过合理的斗争,把地主们的威风斗下去,得到果实谷723担,光洋2000多块。这样子就度过了春荒。以后我们为搞好生产,大家发动变工互助,修好水塘163口,闸32座,担出的塘泥作了一部分田里的肥料,及时插种了红薯,点了绿豆,饭豆,种了蔬菜,搞得很起劲。同时又组织了一个消费合作社,主要的到潭(湘潭)湘(湘乡)两邑采办谷米,解决了有钱无市的粮食问题。又建了两座石灰窑。打通了柴的销路,做到了靠山吃山的办法。石灰除供本村的需要外,还卖出一些,赚了30多担谷子。同时喂猪成了我们乡里的主要生产,100斤的猪,就可换六担谷子,随时都能卖掉,用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的困难。各家的蔬菜,也比常年早些。政府又按时发了三次贷粮,共计大米48030斤,还发了3000斤救济米,再加本村原有的积谷200上下担,这样一来,我们全村的人,就又平安地度过了夏荒。
   毛主席:
   我们在政府的照顾之下,加上我们自己的生产自救,省吃俭用,不仅度过了灾荒,并且还解决了春耕的种子肥料和开荒修塘坝的口粮。这样的灾荒年成,我们不但少欠了一些,而且还得了个比往年丰收的年成,每亩多打了两斗五升。我们想,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莫说今年没得秋收的增多,只怕连饥荒也没法子逃过的。毛主席你虽然在北京,却实实在在给我们韶山带来了无限的温饱和神气。
   今年的田里,家家每亩都扮得四石两斗,甚至还有更多的,如中农仁秋家作的28亩田,每亩都扮了四石五斗,比去年多了2050斤谷,平均算来,每亩都比去年增加了一石,比常年的丰收年成,也多扮了五斗。毛主席:多年以来反动派抽丁掳俘,天灾人祸,害得我们“有心没向”,没好好生产。像这种常年的丰收,在我们村里,已经有好几年没见过了,而今年全村4410亩田,比起旧年又多出了47700多斤谷子。再加上新开荒地种的杂粮——红薯高梁豆子等,估算可抵2000多担谷。哈哈!毛主席!“七月米熟了,八月做财老”——这个财老并不是一时,一句话,真正让我们做到了。
   一百余户户主签名(略)
  
   这信写得真是乡村俚语,情长纸短。纵有千言万语,似乎也不够他们表达对毛泽东的万分感激和一片深情。哪怕是有千山万水也隔不断他们对亲人的念想,哪怕是千难万险也阻挡不住英雄的韶山冲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前进步伐。
   当时,执笔代村民写信的人叫郭定山,是韶山乡政府的秘书和团总支书记。他深感光荣而责任重大,一激动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他生怕出了差错。这样,反复写了好几遍才完成。毛泽东接到乡亲们的来信后,立即复信:“给我的信收到。互助合作大有发展,极为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乡亲们在毛主席的鼓励下,干得更加劲鼓冲天。
  
  2
   这是一个关于划分阶级成份的故事。
   1950年冬,韶山的土地改革运动进入划分阶级的最后阶段,接下来就是分田地的时候,如何划分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和如何处理他家的追押金问题,使毛仁秋十分为难。
   毛仁秋,亦名镛秋,派名贻韬,是毛泽东的远房叔父。1916年1月26日生于韶山冲印山冲。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韶山乡支部书记和韶峰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社长等职,是一位原则性极强的党员。
   然而,在这件事上,他实在是深感棘手,进退两难了。乡干部也研究了多次,总觉得还是把握不住啊。
   一天晚上,毛仁秋又和乡长孙恢先、农会主席毛海发,还有秘书郭定山在一起商量。
   “毛主席一家六口人都为革命牺牲了,你怎么好划他的阶级成分,怎么划?”
   “但也还得划呀,不然别的人也会划不下去了啊。”
   “哎,还是先写封信问问他老人家看!”
   “党的原则也是他老人家定的,主席一定会理解的”。
   ……
   几个人研究来研究去,最终还是推举毛仁秋以乡政府的名义写封信给毛泽东。
   信的内容是:
   “主席:家乡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您的亲切关怀下,土改现已进入划成分,分田地的阶段了。您老是知道的,韶山人多田少,耕地不足。据初步推算,人平只有九分三厘左右。不知您老人家里有几人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毛仁秋的信写得十分婉转,含而不露。
   可是,毛泽东接信后,很快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也非常理解他们的难处。毛泽东从来置个人名利于度外,为了使韶山的土改作出表率,于是,他趁儿子岸青回家探望父老乡亲之便,向韶山乡政府传达了他的三点意见:
   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
   二、划为富农,则无旁议,付来人民币300万元(旧币)作退押金。
   三、人民政府执法不循私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的。
   其实,早在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就毫不隐瞒地说过,说他的家境有“富农”地位。然而,自1921年间起,毛泽东一家舍小家为国家,整整29年没有管过原属于他家的产业。依土地法规定,划成份是以土改前三年的平均家产为准的,既然毛泽东一家人早就参加了革命,不存在划什么成分那是自然。
   是的,毛仁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无论是对领袖还是对平民,全一视同仁。而毛泽东那种“位尊从不泯民意,权大从不循私情”的思想和伟大胸怀,是永远铭记在韶山人民心中的。同时也对韶山党组织保持光荣革命传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3
   新中国刚刚诞生,万事开头难,一切要从零开始。
   韶山村因是毛泽东的故乡,国民党反动势力加上地方土豪劣绅更是如豺狼虎豹压榨搜刮农民,韶山也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由于韶山特别支部曾两次转入地下斗争,解放初的两年里村上还未来得及恢复党的组织建制,一直由乡党支部领导。
   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以后,农民是翻身做了主人,也有了“耕者有其田”,可是在生产资料和农具劳力等奇缺的情形下,这田又该怎么作呢?
   在韶山冲我一直想寻见到一个人。
   她叫刘秀华,可以说是韶山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互助组到初级社两个阶段的创始人。
   一大早,热心的现任村支书毛雨时就领着我穿田垅,走山路,七弯八拐,溅了满裤脚露水珠来到冲叠冲一个很偏的山沟上。
   那是一栋两层楼结构,傍岭临田的房屋,大概是怕雨扫墙脚,也贴了半截白瓷砖,是韶山农家现在建屋或修屋的时髦,似乎也是衡量一户人家家境如何的标志。家具不是现代式,倒是可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油漆的工艺水平之高,许是因平时擦洗勤,锃光放亮,竟显出几分贵重。不知是经了风寒还是因年事太高,据家人说,这几天刘秀华已一病不起,没法接待我们的来访。她已八十几了,是个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丈夫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一屋的光荣啊!
   从刘秀华家出来,我们的脚步声惊飞了路边几只白鹭,它们唧唧地向山林隐去。
   我一路上老想着互助组的事。想起刘秀华这位昔日的帼国英雄。
   矛盾和困难是出现在1951年的春耕时节。那时,农民大多数家庭在生产中缺钱,缺农具,缺技术,缺耕牛。刚20岁出头不远的刘秀华,忽然想到联合几个姐妹一起干。解放初,韶山冲一度也出现过有点“男人荒”现象。男劳力少的原因有其几方面的因素。经历了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四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参加革命的许多人成为了烈士或分散到了全国,还包括国民党抽的壮丁,死的死了或种种原因最终也未能回到韶山的。
   刘秀华和何光华,还有毛昭莲,毛佑莲两姐妹四个女劳力自发组成了“换工互助组”,农具是毛昭莲家的,2.7亩田,除犁田耙田功夫请的是男同志,别的活都是她们自已干,插秧下种,除草理沟,踩田扮禾。她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精耕细作。
   终于,这一年,她们互助组的粮食产量竟普遍高于其他单干户,这充分显示了组织起来干的优越,单干的弱势,一冲的人都眼巴巴地望着她们“换工互助组”。
   也就是在这年秋天,湘潭县召开了一个劳模表彰大会,刘秀华互助组成绩突出,又因湘潭县17个互助组中是唯一的一个由妇女形成的互助组,就评为了甲等模范互助组,当场披红挂彩奖了一条大黄牛和一套崭新的犁耙农具行头。而且,还正式命名叫“刘秀华互助组”。
   这个天大的喜讯一下就轰动了韶山冲,农民纷纷要求加入互助组。1952年刘秀华互助组就扩大到了七户人家。这时韶山冲也已经有了12个自愿组成的互助组。他们深深懂得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因为刘秀华互助组的实践证明了这条路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
   韶山村的党组织是1951年恢复建制的,书记叫毛恢生。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随即韶山乡也作出了全乡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全面规划,他们在刘秀华互助组的基础上,着手试办韶山初级社,摸着石头过河。第二年春天,韶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牌牌就亮堂堂地挂了起来。
   成立大会上,民主选举产生社委会班子,一致推举刘秀华任社长,毛汉章任副社长。全社18户,83人,男女劳动力49个,114.8亩水田,14头耕牛。
   这是韶山乡第一个农业社,成为一面旗帜。
   仅仅试办一年,这种优越性就兴奋地表现出来了,单说产量吧,互助组时不能比,单干户自然更没法想象。这时,人平口粮已达493公斤,劳动日值1.14元。无疑,这个巨大的吸引力,让要求入社的农民越来越多,外地来社学习的,取经的踩烂了门槛。于是,韶山乡干脆“以点带面”全部铺开初级合作社,韶山,韶峰,韶景,韶仙,韶阳五个初级社,像冲里的春笋,蓬蓬勃勃地冒尖出来,干部农民无不欢欣鼓舞,在田里吭奋地打着山歌,也自然更坚定了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决心。
   历史在阔步前进。
  
  4
   依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方针,韶山村联合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是1955年底的盛事。这真所谓是声势浩大,全村196户人家,人丁864,耕地面积1155亩,划为12个生产队。
   这个时候特别注重发挥党、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六好”,“五好”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抓得特严。在经历两个春冬的农田基本建设,整修,扩建大小塘坝130多处,因为韶山历来就是个奇缺水的地方,还兴建了韶山水库。那时的韶山冲,路上土车子吱呀吱呀,开山拓荒炮声隆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上阵,重整山河,改造旧貌。其场景是非常感人的,如同淮海战役支前一般。
   时间推到1957年,全社粮食亩产高达612斤,这可以说在韶山历史上是从没见过的。这当然得益于科学实验小组,推广了双季稻,又实施了良种种植,也改革了生产工具。过去农民说:“禾镰一上壁,就喊冒饭吃。”这固然与地主土豪掠夺盘剥厉害有关,但与产量不高也似乎不无关系啊。现在好了,鸡场,猪场,小果园,小林场也建起来了,还栽种了苎麻,黄麻,西瓜,花生,白术农村经济作物,还兴建了砖瓦厂,石灰窑等。
   韶山冲仍像当年一样,群众运动一旦起来就锐不可挡。
   韶山冲人从来不缺少积极性。
   然而,接着矛盾也很尖锐地表现出来。因为高级社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行政干预的痕迹,许多群众的思想基础并不牢固。特别有60户农民单干户既未加入过互助组,也未参加过初级社,是直接进入高级社的,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集体生产的方式。加之,这一年社员年平均收入只有25.35元。这样,曾有少数人就闹起了“退社”风潮。恰恰这时“反资”斗争又开始了,结合整党整社和社会主义大辩论,致使一些干部情绪十分急躁,工作方法日趋简单,完全脱离现实的生产指标口号开始抬头,强迫命令也跟着出现,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即使不久,中共中央批判反盲进的精神传达到韶山后,那种在认识上误解“八字宪法”,行动上追求冒进的作风也并没有刹住。什么“万斤草籽吨粮田,板田小麦过千斤”,大搞深耕,人工加温育秧,把被子搬去盖秧田……浮夸虚报,一平二调“五风”大长……。
   这样一来,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蛮干?一系列的问题还真把韶山冲人一时给弄糊涂了。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是1958年8月。韶山乡也就自然成了韶山人民公社,韶山村自然是韶山大队了。当时公社实行“三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有的地方出工还嘀哒嘀哒地吹号。这年秋天,抽调大量强劳力修建韶山青年水库,大炼钢铁,大收废铁。有的社员为了姓“社”竟把好端端的锅也砸了用来炼钢,山林被砍光了,烧炭用来炼铁。原本产量并不很高,加上因收割不及时,导致到口的粮食每亩减产57斤。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后果。
   也许,韶山的现象还只是全国态势的一个缩影,毛泽东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1959年3-4月,他派中央工作组赴韶山调查,就“包产,密植,讲真话”的问题给全国六级干部写了《党内通讯》。
   仅隔两个月,毛泽东在罗瑞卿,周小舟的陪同下亲自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他十分关心家乡解放后10年以来的变化情况,特别关注农民,农业,农村“三农”的事。在短短的两天停留里,毛泽东的主要时间都放在和干部农民座谈,看望父老乡亲,就像32年前的1925年回来开展农民运动一样,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也的确发现了许多新问题。他把这些问题当面交待了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小舟。
   临别,他去看望父母的坟山,摘下松枝和野花放在墓前,并说:“前人栽树,后人幸福”。然后,又去毛震公祠转了转,风趣地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作个揖。”最终,毛泽东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他鼓励家乡人民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努力建设好韶山。
   1959-1961,韶山大队连续三年减产,当时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这显然并非是指韶山一个地方,事实上是全国“过苦日子”时期。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万万岁,以极左的方式露脸,盲目追求高指标,“放卫星”,说假话的遗风还未彻底扼制。因此,也不能完全怨天怨地,有人为的因素。
   毛泽东当然也很清楚,头两年回韶山,农民群众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虽也听到了一些情况汇报,但激动的家乡人民不可能把另一面更真实的情况报告给他。于是,1961-1962年,毛泽东再次派胡乔木,田家英率中央工作组到了韶山。他俩此行的目的就是,分别就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情况及恢复农业生产等问题进行调查。工作组深入农户,召开座谈会,现场察看,掌握了大量情况。他们先后帮助韶山大队解散公共食堂,建立了包工,包产,包成本以及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度。这时,韶山大队下设13个生产队,清退社员“平调”物资,给社员圈划了自留地,允许社员在集体田里栽种冬季作物。
   农民也由此得到安定。
   从刘秀华互助组到初级社,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成立,共四个阶段,事实上只不过是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浪花一朵,然也无异于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这种思想上的认同与不认同斗争,有时是会旷日持久的。
   毕竟,历史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刘秀华毕竟老了,对过去的记忆也有些模糊了。当年与她同组的何光华的命运就很不一样。1957年,毛华松任一区支书的时候,她已是韶山乡副乡长,现已76岁早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而当初高级社社长的刘秀华,因没有文化,却永远只能是一个普通农民。
   这并不奇怪,却令人浮想翩翩。
  
  5
   意识是需要恢复的。当一旦走过了弯曲的路之后,才晓得对路的选择。
   韶山冲的党员,革命战争年代是出生入死的英雄,和平年代也是一马当先的模范。
   因为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又何尝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毛罗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的指示,他打入伪清溪乡公所内部,秘密建立扩大地下武装。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入土地改革,曾先后在湘潭县,长沙县任职。三年困难时期,他自觉向组织主动申请坚决要求回乡支援农业建设。
   他在想:怎么这日子就越过又越回去呢?解放十几年了,政治上是彻底翻身了,这生活上却反比解放初还差了?那时一个强劳力一天10分工仅合几分钱。他知道中央的路线没有错,全是下面瞎折腾所至。望着乡亲们一张张面黄如腊底的脸,毛罗生心痛如刀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农民有东西吃,有饭吃,别的也能充饥嘛,总之不能饿死一个人!
   就那么简单!
   1962-1966年10月,毛罗生担任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将近6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韶山大队三年困难时期的确没饿死过一个人。
   这是一个让人十分震撼的且很难理解,甚至不可相信的事实。
   为了实现要让社员有东西吃,毛罗生第一件事就是想到抓副业队,他带领党员干部开荒种菜种楠竹,搞多种经营,栽高梁玉米,在韶山左家冲开了一个茶场。那阵,他和党员干部社员一起带饭到山上吃。
   保护森林,禁止乱砍乱伐。结果为后来农民建房,修房用木材又解决了大问题。
   他组织生产队党员干部到长沙省农科院参观取经,并把农科院技师请到了韶山,对如何提高水稻单产产量进行指导。这一年,推广“三熟制”早、晚稻和小麦。全大队粮食亩产达到559斤,比上一年每亩增产128斤,工价也由当初的几分上升到了三毛钱了。生产形势好转,社员思想稳定,热情高涨,劲鼓擂天。
   冬修水利,韶山原本缺水呀!担塘泥,一举两得嘛,塘泥肥,放在田里既可作肥,又腾了塘蓄水,来年好灌溉。毛罗生对党员要求极严,全大队四十几个党员,其中地下党员就占了二十几个。
   1965年7月3日,一位1952年就入了党的党员,不知为什么,有一次她没有带头出集体工。毛罗生当晚就召开党小组会,对这位党员进行严厉批评。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认为:你党员不带头谁带头?当时群众中已经流传了一首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党员看支部。
   这说明,特别支部的传统力量和精神是无穷的。
   这位女党员至今仍健在。她说她从不怪书记开会批评了她,是自己的错。倒是觉得当年书记过世得太早了,为什么会好人命不长?
   遗憾的是,这位1913年出生,1966年10月就因劳累成疾去逝的毛罗生,终年还不足53岁。他虽然还没有实现他多次在会上描绘的心愿:“通过奋斗,今后我们要家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坐在家里看戏(电视),一天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但他毕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这可不可以这样说,毛罗生的去逝,也是韶山冲百姓的一个损失呢?
   俗话说,子承父业。不过这个“业”绝非是家业,而是事业。毛罗生去逝刚一月,1966年11月11日晚,韶山大队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民主选举老书记的儿子毛泽仁为继任书记。
   毛泽仁接任父亲书记的位子时才24岁,之前曾养过蜂,后又在韶山畜牧场,养猪场,粮站工作。1962年下放回乡支援农业建设,一直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营长。出席过湘潭县、省军区、广州军区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也曾是党的“九大”和“十大”代表,主席团成员。
   真是虎父无犬子。据韶山的老人回忆说:你别看当年这个毛泽仁年纪轻轻,干事却蛮老成的,有思想。他每天要围着村子转一圈,看看党员都在干什么?他一上任就是抓学习、抓粮食,全力推广“三熟制”,抓合理密植4-6寸,注重改造低产田。韶山这地方,浸水田多,不养禾。怎么办?他一方面带领党员干部开沟排水,一方面砍掉田周边的一些杂草杂树,让禾苗增长日照时间。
   果然,韶山大队连续两年粮食亩产上了千斤,农民有了温饱,集体也存了余粮。
   可水利一直是个大问题。韶山冲的主要水源,仅靠韶源村滴水洞发源的一条阴浸韶河,至于韶峰脚下的涓涓细流,自然不成气候,一遇干旱,即便放塘开坝,也无济于事。于是,党支部号召全大队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修筑了一座韶峰水库,又利用冬闲整修山塘,在韶河建闸关水。夜以继日。
   从此,韶山一冲的田土灌溉,一劳永逸,堪称创世纪。
   就以1970年、1971年而论,韶山冲虽出现了历史大旱,这一年仍夺得了丰收,又是一个传奇。
   1971年底,大队支部改选,由毛迪秋任书记。毛迪秋可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第一任支书毛福轩烈士的儿子。父亲牺牲时,他仅是7岁,一家五口,苦水涟涟,他12岁就给地主做长工。解放后,历任贫协组长,生产队长,大队革委会主任,中共韶山区委常委,湘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
   韶山的党员,无论是上或下都一样,对党的信念任凭风吹雨打都不动摇。比如前一届原本是毛泽仁的书记,现在毛迪秋上来了,他又甘当副书记,也没见有什么不同。
   再说说毛贻昌吧,今年也是80岁的人了,谁相信呢?头发几乎没有白几根,清清瘦瘦的,神志极好,精明得就像一只山猫。他家住在韶峰半山腰,一双军用黄跑鞋,每天不是上山就是下坎,种点小菜以贴家用。他是1953年当的兵,在部队入党。复员回乡后,有整整23年任村支部委员。为了韶山冲的农业翻身与发展,他尽了一个老兵,也尽了一个党员的神圣之责。他老了,也早已不是支部委员了,自然是没得一分钱政策性生活补贴的,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可从他的言语中没听到一句怨言,而心里却从没停止过关心村上的班子建设及全村的事业发展。
   像毛贻昌这样风骨的党员,在韶山村你又怎么数得清呀?
   所以说,韶山冲的党员觉悟就是不一样啊!
   也是天不照应,韶山越是缺水的时候,老天就越不降雨。
   1972年吧,韶山冲竟然连续有120天没下一滴雨了。那真个是“野田禾苗半枯焦”啊,如此严重的历史大旱,仅靠韶峰水库映田,那已是杯水车薪,你说如何不“农夫心里如汤煮”呢?
   然而,在大队党支部和管委会带领下,号召发动民兵青年300多人,连续三个昼夜突击架设1500米管道,从韶山灌区第五区取水,终于使田里的禾苗起死回生。
   这一年,虽说亩产也减少102斤,仍保障了亩产964斤的好收成。
   农民说:假如没有支部和党员冲在前头,当年田里只怕会颗粒无收了。
  
   关于“文革”10年,韶山冲人似乎并不愿意过多地涉及这个话题,因为在这样一个红色革命摇篮里是十分敏感的。他们更多的是提倡向前看。实事求是地说,“文革”期间的韶山,既不是什么“世外桃园”,也绝不是什么“五洲震荡风雷激。”
   在反复强调“一元化”的领导下,韶山自然也不例外。那时,全大队各生产队也都办起了政治夜校。这似乎是与1925年一般模式相似。不一样的是,当年是组织贫苦农民学文化,闹革命,反封建土豪劣绅。而今天是组织社员学毛泽东的“老三篇”,学张思德,白求恩,愚公移山,学雷锋,做好事,开展“斗私批修”,学唱《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
   这一切似乎都已成为韶山冲人特别的言行准则。
   还记得,当年“红卫兵”大串连时,大队党支部组织动员社员家家腾房子,烧火煮饭,热情接待全国各地来的120万“红卫兵”小将,还有那一个师一个师,一个团一个团赴韶山野营拉练的解放军战士……
   像火一样热情的韶山人民始终认为:看得起他们家乡,就是敬重毛主席,哪怕自己不困不喝也要接待好远方的客人。
   这简直令人拍案称奇了,在全国停产,停课“闹革命”,“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保卫党中央!”一浪高过一浪的山呼海啸的口号声中,韶山冲人在党支部领导下,始终不忘促生产。他们懂得了一个最简单,最朴实的道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建了韶峰水库,办起了轧花厂,弹花厂,打米厂等,且逐步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生产。
   那时,王震也常到韶山考察调查,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还兴建起一个能养500头猪的猪场呢。
   “文革”是1976年结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之前,韶山大队粮食亩产过了1211斤,共563户,家家通了电,通了广播。
   这种真实,也不像在全国那样稀有。
   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四个阶段,韶山人,始终以打江山年代特有的英雄气概,重整山河,建设家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坚持走集体化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也的确走出了一条虽经曲折却又充满了希望的大道。
   对于历史或将来而言,这都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下部
  
  第六章坚强堡垒
  
   1978年12月,中国的历史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股暖洋洋的,软酥酥的春风吹绿了韶山的大冲小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远大战略决策,宣告了一个泱泱大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东方雄狮猛醒,世界为之震惊。
  
  1
   红土地,蓝天空,杜鹃花满枝头,花开红似火。
   韶山冲啊,你这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有幸最早受过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淋浴的地方。也许,在全国人民心中,韶山冲将永远是一种象征,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然而,韶山村党支部又能否在不同的历史关键时期永远成为一面真正的旗帜,经受特别的考验呢?
   记得还在改革开放初,他们开始也有迷惘,也有困惑。看来,一项社会制度的改革是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一部分村民,过惯了几十年捆在一起的集体生活,忽然心里便有了许许多多的难以割舍,一下子要分田单干,竟一时接受不了,有个村民抱着毛主席的像居然哭过三天三夜。她有着万种放不下的感情哩。
   自然,也还有些村民他们有他们的不同想法:搞了几十年的集体经济,现在还是个穷啊?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掩埋,只有贫穷不能掩藏呀。
   他们的话没说错。虽然以前村上也办过几个厂,大都半途而废啦,眼下也就只剩下一片石场,还有一个空空的猪场。说来真是个笑话,那年整个村子第一户农民建了栋二层的楼房,据称,还真是有点像当年“两弹”上天那样轰动。不过全是用土砖砌起来的,可不见一口红砖呢!
   你能说不苦哇?
   这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挑战。
   韶山村党支部首先把所有党员村干部全组织起来,逐字逐句学习党的公报。韶山历来有个好传统,什么事都是支部党员先走一步,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吃苦也在前,冲锋也在前,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
   屋顶上有雪粒清晰地敲打瓦片的声音,像木琴一样动听。屋内一盆或明或暗的炭火边围坐着支部委员和党员干部,很有点儿像当年农会开会的架势。他们手里每人都有一份报纸,借着一盏有些昏黄的灯光,像捉虫子一样在上面指指点点。他们没有感觉到一点寒意,有的是血气翻涌,意绪飞扬。
   “要富一起富!”这是支书咬着牙发出的声音。
   “如何才能富?”有几个党员提出一个有些尖锐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似乎还没有能继续讨论得下去。
   第二天,几个支委们就带着公报开始大冲小冲走家串户起来。他们要把中央的精神层层贯彻下去,真正让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因为家庭联产承包的裂变,也绝不亚于刚解放的一场土地改革运动。
   关于“分”与“统”,一开始党内也有些分岐。焦点就是究竟怎样“分”,怎样“统?”
   不过,韶山村支村两委对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念,决不动摇,是铁打江山,认识上倒是极其一致。
   可这个“分与统”是个双层机制呀?这既要在“分”的层次上,处理和稳定好土地承包关系,又要在“统”的层次上没有把集体经济分光。而是通过强化统一经营层次,让集体经济壮大,管理协调,资金积累,资源开发,发包土地,最终为生产服务……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村支两委就认了这个常理。
   这仿佛是一台合唱演出的乐队与演员的关系,指挥就是支村两委,稍有指挥不当,就会脱节,就会不协调,一乱就影响整台节目效果,甚至导致演出失败。在田头,在村口锄头一顿,支部的人也不知议论了多少回?他们是在找出路啊。
   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分”,“五统”的方法,别说,还真闪烁出了科学管理的一束光芒来。
   两分:分山分田到户。五统:行政整体统一,资源统一(指水利),福利统一,村办企业支配统一,劳动力安排统一。
   果然,这方案拿到村民会上一讨论,大家一阵欢呼,都说没想到村上想得这么周全啊。因为在韶山人心目中哪怕再穷,也要把大头放在集体。这种特有的觉悟和团队精神,也许只有韶山人真正具有,何况这种特有的情结是从1925年农民运动开始的,他们就没有离开过党,离开过集体。
   这样的优良传统又有什么不好呢?
   委实,因为是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便多了许多厚重的感情色彩,多了许多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凝重,也让每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心中会有太多的怀念与想象,品读与瞻仰。
  
  2
   这个品读似乎有些幽默,有些艰难,又有些愚昧,然而都是一种真实与内心的感情流露。
   所以珍贵。
   有哪位数学家可以从1.7元演算出来一个亿的数字来吗?然而,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凭了自己的胆识和勤劳,还真家伙创造了一个致富传奇。
   她,汤瑞仁,就是在全国拥有200家“毛家饭店”连锁店的掌门人。说来,她还是1950年刘秀华领导下的全国第一个妇女互助组的成员之一呢。
   那是1984年,这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达6年之久,全国上下有关经商的话题已不再躲躲闪闪,一些端“铁饭碗”的人,也甚至想跃跃欲试“下海”去游戈一番。
   不过,此时在韶山村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生意”这个词汇,人们还是似乎忌谈的,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没有谁会想起要做“个体”去赚钱。
   忽有一天,住在毛泽东故居对面的汤瑞仁想做“生意”试试。她翻遍了家里的抽屉,竟只寻出1.7元皱巴巴的散票子。
   这能做什么“生意”哩?连她自己也觉得好笑。
   第二天一清早,她跑去供销社花七毛钱买来一斤白糖,然后又在邻舍手上用一元钱买了两斤绿豆。她想摆个绿豆粥摊。反正这个热天热得人死,这绿豆粥吃了是降暑的,总有人要吧?她美美地想。
   她黑汗水流把熬好的粥用竹蓝提到对面经往故居的路旁,55岁的汤瑞仁平生第一回开口叫卖,怯怯的声音细得仿佛只有她自己听见,她甚至感觉有一种犯罪感,一见熟人就赶忙低下头,假装自己在喝粥。她在路边整整蹲了几个小时,正当她准备起身回家时,恰恰有几个上海游客走了过来。
   “大姐呀,粥多少钱一碗呀?”软绵绵的一口侬语问。
   “我……从没卖过粥……你看……给多少就给……多少吧。”汤瑞仁心里一慌,说话也结巴了。
   上海游客一会就将这绿豆粥全消灭光了。
   汤瑞仁回到家,“砰”的一声把门关上,搜出刚才卖粥的钱数了一遍又一遍,拢共是五元钱。这样,除去1.7元成本,嘿!还足足赚3.3元哩,她可从来没赚过这么多的钱呀!
   她激动得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遗憾的是,村子里很快传出了一种不同的声音:“毛主席家乡的人还做小买卖,丢脸不丢脸!”
   ……
   这种扑面山风,有时还真让人喘不过气来。
   汤瑞仁在想:我怎么丢脸了呢?1949年我把丈夫送到了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七十年代我又把儿子送上自卫反击战前线。没错呀,做点小小生意,北京也没说不准啊?(韶山的老百姓有时管中央叫北京)我是凭气力赚点钱,错也错不到何处去!
   她很坚强,顶着压力,继续卖她的粥。
   又几个月过去了,也不见上面有关部门来批评这有什么不对。这样,村里人也学了灵泛,纷纷开始做起了小买卖。
   当然,后来“毛家饭店”的壮大,也曾得益于村党支部的鼎力支持,这是后话了。
   其实,随了历史的进程,韶山村的变迁,首先就出现了理念上的不同。很久以来,凡去韶山的人那是单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而今天却加进了旅游性的瞻仰因素。因前面已有汤瑞仁作了样板,故一些敏感的村民,便走到村头村尾路边,提篮小卖农家土产或纪念品。
   这原本是很自然很自然的事情。谁知,在村支部那儿却反倒不自然了。怎么回事呢?原来,一位村党支部负责人见到乡亲们围着游客团团转,他感觉连头都抬不起了,像竞走运动员一样,双脚无声地快速离开。后来,别人劝他放下“架子”也做点生意,可他认为那简直是“丢脸”哩。
   假如是一个普通的村民,甚至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暂且持有这种观念,或许又不足为奇。而问题偏偏出在一个村上带头人之一的思想里,这种固守就十分的危险而可怕。因为它有可能导致一个地方的拒绝发展。
   真理和谬误,永远是一个纷争不休的战场。
   还好,在他脑子里也有十万个为什么?而最核心的最深层的问题,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慎密思考,他终于意识到:为什么乡亲们会放弃原来的思想单干呢?这道理不是明摆着吗?你村域经济不发达,农民还是一个穷,还不如自己干啊!话说重点,那要你这个村上有何用?要说“丢脸”,也是丢了你村上当家人发展不力的脸呗……
   对真理的认知,有时甚至也是一种痛苦的挣扎。
   他们覆盖生活中那些鲜活的梦幻,也珍藏着生命的姿势,力量更为强大,只是还需要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
   他再也没困过一个好觉了。他深深地感觉到真正“丢脸”的是自己,而绝不是村民。他们绝对没有错。
   有了震撼与反思,他便和村支两委的人一道,反复学习,反复讨论,最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有效增加村民收入上来,让韶山冲来一次彻底的大“变脸”。
   说来,这个人就是后来带领全村人第一个湖南走向“小康村”的毛雨时。
   也是从这里开始,他们才领悟到改革开放的真正含义。
   从羞羞答答到堂堂正正,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刀阔斧投身改革,从宁愿苦到穷则思变……
   哦,人的思想是多么了不起,一种观念的转变又是多么重要和需要勇气!
  
  3
   韶山村是由二十几个大冲套小冲组成的,似乎也没有任何矿产资源,仅有700多亩薄瘦的耕地,竟还有150多亩好像与水有仇,总是受大旱的熬煎而欠收。虽已有了韶峰水库,仍严重缺水,映了田又没映得了土。这对一个以农作物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山冲来说是要命的。毛泽东不是早就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吗?
   村支部就立下一个山盟海誓“不改变全村的水利资源环境,宁愿集体辞职!
   这似乎有点悲壮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这正是中国宣布改革开放10年后的1988年。
   200万元的资金投入,就当时村上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以现在的流行语叫:超负荷运转。再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对全村水利的全面整治。对112口山塘,一座小Ⅱ型水库进行维修,灌浆及库坡基加固护坡,以防有限的储水浸漏。然后再新修建20000米水泥渠道,还有8座水坝,7座机坝,装机10台,装机容量为97.5千瓦。这样,让全村的耕地旱涝保收,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如果说,20年前是对全冲水利的全面整治,那么2008年这一次就称得上是彻底完善。村上再一次不惜血本投资240万元,修塘坝10处,高标准水泥渠道600米,建机埠4处……
   这就是对韶山村党支部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始终坚持,要把集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作为集体致富的唯一途径的解读。
   他们把对韶山村,对村民的爱意,从最微小最具体的事情做起。
   村上是多么渴望大河“涨水”啊,这样,小河就不会“断流”。
   人生活在希望中,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这是莫泊桑的话。看起来不塔界,但用于韶山村似也没什么不妥。
   为此,他们把已经有了些“历史”的萎谢了的片石场改为故园建筑工程公司,挑选有经济头脑的,品格正直的人去承包经营,效果好得让全村的人都哼起了小调。接着,他们又投资10万元建了一个迎宾饭店,也是因地处旅游中心位置,生意红火得又让人直想打架。慢慢地,汽水厂也办起来了,村委会办公楼也昂昂地立起来了。呵呵,这么多的旅游车啊,像甲虫样爬在韶山冲哩,可不可以建几个停车场呢?这样秩序又好村上又创了收呀?这真是一个金点子,村上一撮合,就决定建3处大型停车坪。建在哪儿好呢?这当然是要建在故居前坪,铜像广场,韶峰景区游客最多的地方。
   大家一咬牙决策,又投进去个65万元。至于每年的收入如何?他们也似乎学会了商人的机灵,不轻易吐露,然看得出他们脸上挂着乐滋滋的表情。
   他们的底气似乎是越来越足,仅一个故园招待所又投进去120万元。村民们就说:“现在村上一班人是真心为我们村民在谋划哩!”
   可不是吗?支部的眼光也渐渐放远了。他们晓得:固守本土,完全依靠自己有限的力量那又能走得多远呢?真正要实现让村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还有一段不近的路程。也不知是通过什么渠道,他们居然就和湖北黄冈市物资局三资企业极快联系上了,联营办起了一个纪念钟表厂。就一年里赢了100多万。于是皆大欢喜。
   韶山村又好像与湖北有缘似的,第二年村上再度和黄冈市金属公司和本省建行信托投资公司一拍即合,集资4800万元,建了一个20万平方米,由全国15个革命纪念地景点汇集于一园的韶山毛泽东纪念园。开园后,当年就有600万元的进项。虽然,这个在全国绝无仅有的著名工程,尽管也历尽了不少曲折与艰难,但毕竟是大功告成了。有人曾作出了极高的公论说:“小人物办了大人物的事,党支部办了党中央的事”。
   精明的韶山村人,此时此刻已经懂得了一个很现代化的经济学名词,叫:资本运营。
   一挨90年代末,他们又顺势投资2000万元和1800万元分别建起了韶山铭园和韶乐宫,依据韶山旅游发展的态势,成立了毛泽东纪念园导游服务公司。韶乐宫呢,也组建了40多人的韶乐演艺中心,后为韶乐经济开发公司。8年后,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9.51万元。
   到此,集体致富的梦想基本实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韶山村支部是牢牢记住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让支村两委的人心里更明亮,思路更清晰了。
   眼下,水的问题是没问题了,集体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到了可上华山论剑的资格。不过,农业这一块又该怎么办?如今种田也得讲科学呀,再不是以前的“望天收”啦。“优质,高产,高效”袁隆平院士的模式,也是他们追求的目的。
   也许,在当今的倾国农民外出打工潮,他们宁愿荒废肥沃的土地,宁愿用打工的钱去买米吃,也不想再亲近连结着生命的田野。而韶山村的农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始终不离不弃固守在自己土地上的打造,这难道不又是另一个不同与“特别”么?
   韶山的农民极聪明,甚至可以称得上为睿智。他们首先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进一步又改为二三熟制,他们要把农田的有效作用使用到极致。他们改良品种,改高杆为矮杆。高杆张扬得有些耀武扬威,可谷粒却不壮实。矮杆不显山不露水的,结出来的却是沉甸甸的谷粒。他们先后大胆引进推广了广陆矮四号,农垦58,优威六号,湘早20号,香优80和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看起来,插秧那也大有讲究呢,他们推广的是地膜育秧,软盘抛秧的新技术。即使是除草,也使用的是化学除草剂及新型农药,结合清草除害,尤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这一系列科技含量特高的新技术,这粮食产量上升得让农民简直巨兴奋。
   韶山村人把这种田啊,简直是艺术化了。
   支村两委的志向是;必须实现“吨粮田”。那意思是说,一亩定要有一吨粮食的产量啦!
   这个伟大的梦想,事实上韶山村所有农户已于2002年就全都实现了。
   他们已经在“科学发展”的江面上腾起了一道水润泽飞的飞虹。
   韶山冲的人学会了包装与结构自己,不过这样的包装和结构绝无虚假,是有真实货色的。
   于是,便有了冲天的牛气。
  
  4
   韶山冲的早晨就是这样水落石出,漫过一垅田的天空。这是一个多么纯静的村庄。那是一种什么鸟呢?声音翠翠的,亮亮的,一大早把天空叫得愈发晴朗,湛蓝。
   以往呀,朴实的农民一年到头就盼田里多扮几粒谷,养头过年猪。一场雪,几声炸响的鞭炮,也就算过年了。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就这样打发了这不短不长的的日子哩。
   如今的村支部一班人心思可就越来越大了,他们不仅要“吨粮田”,还要带领全村人“奔小康”。过去传统的粮猪型结构太单一了。这哪行啊?改革开放远不是就解决个温饱了事,而是要村民致富啊!
   于是,他们又想到要抓联片成块生产基地建设。以韶山的土质,该栽什么,种什么?必须心里有个底。他们要用发展经济作物替代单一的种田。
   这样,飞快在公路沿线便出现了30亩湘莲种植。“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湘莲甲天下,潭莲冠三湘”说的是湘莲在中国排名第一,尤以产自湘潭的白莲为珍,曾是历代朝廷的贡品,也是当今百姓的必备。在通往韶峰景区的两旁忽地又建起了100亩猕猴基地。常德一个年轻后生,兴冲冲地跑到韶山村,一口气就租赁了30亩农田,办起了“韶山杜鹃园”。在退耕还林中,仙女组的刘海宾利用高滩田种植奈李12亩,也是硕果累累啊!你看,虎形组的那个喻新娥,近向总是哈哈喧天的。原来,她种植的大棚蔬菜规模是越来越大了。樟树组的村民干脆就挖了三亩渔池作垂钓中心,山风轻轻吹,送来塘水湿润凉爽的气息,还有草木散发的略微苦涩的芬芳,让垂钓者像步入一种乐悠悠,静悄悄的境界。
   智慧勤劳的韶山村人,他们已经懂得惜土如金。他们利用屋前屋后的空坪隙地种值糯玉米和湘莲,蔬菜瓜果。村上不是原来还有一个废弃了的猪场基地吗?嘿嘿,养过猪的地方地质可肥啦,正好种上优质板栗,还听说这样的地方结出来的板栗又翠又甜呢。
   已不需号召,也不须动员,戴着老花镜的,眼睛尖的,手头常常一本“栽培学”,农村致富“金点子”指南。“基地+农户”,“梦想+现实”的发展模式,一直是村支部重视的核心。他们思量的绝不是过去一味的散兵游勇,而是在追求板块集团式的冲刺。比如养猪,这可也是村民的“聚宝盆”啊?改革开放后,韶山村已有20户养猪专业人家,他们与韶山港越公司及三旺公司联手发展养猪业,效果极佳。然而,村上却认为,这还不成气候。于是,又从外地引进50户专业养猪户。没想到如今把养猪公司也诗意化了,就说金达莱养殖公司吧,他们大规模地发展良种牲猪养殖,那个经济效益好得哦令人眼红啊。
   带动就有大收获,就有大发展。
   韶山村党支部要的就是这样的效应。
   “田里优质稻,塘里鱼儿跳,栏里猪困觉,山上羊群笑。”农民自己编的歌谣。
   幸福像花儿一样。
   经济学家早已预言:旅游经济内涵深,外延宽,关联性强,牵涉面广,这种外向型经济,亦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强势,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对于韶山村来说,发展旅游业那是最有生机,最具活力,最有希望的产业,真可谓得天独厚呀,村里有毛泽东故居,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铜像广场,纪念园,诗词碑林,毛氏宗祠,南岸景点,还有著名的韶峰,这些都是世界和国内游客参观的主要地方。来韶山的人是越来越多,像钱塘江的涨潮一样,一年高达300万人次,这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吗?
   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韶山村支部两委一琢磨,就决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制定了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农、工、商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引导和支持村民围绕旅游大做文章。一时间,开的开办饭店旅社,摆的摆设纪念品摊点,敬制毛主席铜像,开发毛公茶,推出毛公酒,毛家食品,开的开的士,做的做导游,当的当厨师……
   还记得,那时第一个带头出来经商的是一位老党员,叫胡雪梅。她买来汗衫,小手帕,然后印上“韶山参观留念”的字样,居然抢手得很呢。远方的客人啊,千里迢迢来韶山,花钱不多买个纪念品。带回天涯海角的却是一个对伟人故里永恒的念想,一生自豪得不得了。
   几乎一夜之间,全村都变成了大小商人。
   遗憾的是,这种无序的经商显得迷茫,这种狂热的寻求也变得让人纷纷扬扬。
   村党组织一直隐隐担心的一件事,最终还是发生了。
   饭店宰客,生拉硬拖。旅游车还没停稳,商贩竟像一群野蜂嗡嗡地围了过去,正如歌里唱的: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强买强卖。游客万般无奈,不曾承想,韶山人的“热情”可以把人烤干。于是,刚进冲的那种激动万分的心情,仿佛被人泼了一盆冰冷的凉水……
   假如说,当初村民经商是“丢脸”的话,那么,现在才是真正的让韶山村人丢大了脸。真正的往毛主席老人家脸上抹黑,这并非是自己给自己戴帽子,现实就是现实。
   韶山村支部的人,这会谁都感觉到真的抬不起头来了,简直像犯了罪一样严重。
   设若不及时引导和整治,这样的旅游环境,不仅会伤害了游客,也将损害英雄的韶山形象。有什么办法么?正好,这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村党支部也已扩大为党总支了。他们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建筑和加工业,旅游业,下设了三个支部:农村支部;企业支部;旅游支部。他们一方面帮助村民择业,解决场地,扶持启动资金等,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学习,加强文明经商修养,大力倡导:“我是毛主席家乡人,要为毛主席添光彩”活动。村党总支严格作出一个规定:凡共产党员必须一律挂牌经商,实行“共产党员门面,共产党员摊位”凡村民私人店堂,也必须印置名片留下电话号码,以方便客人监督,投诉,维权。
   他们要重塑韶山村人形象。
   与其说是对韶山村形象的捍卫,还不如说更是一种坚定的信仰。
  
  5
   这种“重塑”是成功的。
   因为,在村党总支曾经十分心痛地看到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实后,不久,又见到另一个十分令人欣喜的现象。
   故事一:
   一天,江苏盱眙县一位游客将一只公文包遗落在青年党员毛新辉的饭店里,内有现金7000多元,还有当日机票一张。可这时失主已在赶往长沙黄花机场的途中,幸好客人临别时看在主人的热情,印像颇好就留下了一张名片。妻子说:“这客人会急死去”于是,快叫丈夫停下手中的生意,开车把公文包亲自追送到了客人手中。对方激动得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连连说:“韶山好,韶山人真好啊……”
   又一回,村上一位负责人陪同北京一位客人参观,在毛新辉店用完餐后,匆匆离去,把一个装了50000多元的包竟忘了带走。他急得团团转,又无客人联系方式。最后只好将这个包交给了陪同客人前来的负责人并请他转交,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没过多久,这位失主还专程来韶山送了锦旗向他致谢呢。
   故事二:
   村民孙爱军怎么也没想到,在他的华天大酒店里,竟一天就捡到两个钱包。先是从广东方向来的一批新加坡客人,其中一位把个有一万多元现金的包遗忘在酒店里。凭着依稀的印象,他骑上摩托车,沿着景点一路追了过去。终于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寻找到了失主,那是怎样一番千恩万谢啊!
   至于拾到的第二个包,事实上与孙爱军并无关系,却还有点曲折。当天,广东东莞一批客人饭是在华天酒店里吃的,但包绝对没有掉在他店里。为此,客人还向公安报了案。孙爱军经多方打听,知道客人住在韶山宾馆,于是,他费尽周折终于在宾馆为失主找到了钱包。
   这是一个村庄的淳朴,一个村庄的胸怀。
   故事三:
   那是一个冷风梭梭的深秋。一天,一位来自浙江的游客不慎将一叠厚厚的现金掉进了景区一自动冲洗厕所内,急得脸都仿佛变了猪肝色。工作人员陈金福见状,毫不打顿地钻进又冷又臭气扑鼻的下水道,他足足找了半个小时才把游客的钞票一张张捞上来,然后用清水小心翼翼地冲洗干净,又在暖手机上一张张烘干。对方见状大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啦!”他说:“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毛主席家乡人善良,品质高贵!”他拿出一叠钱定要重金酬谢。
   陈金福只是浅浅一笑,婉言谢绝了。
   拾金不昧的美德故事,这阵原本已在韶山村蔚然成风,像毛新辉、孙爱军,陈金福这样品质的人,又何止上百,上千?你在韶山哪儿都能见得到。游客如沐春风,宾至如归,真正感受到革命摇蓝,领袖故里,时代先锋的氛围。只要你待在这里,原始与古朴,善良与友爱就像是一首不绝的天籁,一首无韵的歌吟。
   显然,矛盾的对立统一,那只是活跃在哲学家头脑里一种理想思维,而在现实生活中,尤以在改革开放后,激烈碰撞中,有些矛盾好像只有对立,甚至是极尖锐的,似乎却难以寻求统一。
   说的是2005年,韶山村旺冲组进行道路硬化,这原本是利村利民的大喜事,可却因补贴问题,搞得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意见纷纷,关系紧张,差点又要“揭竿而起”了。这下,党小组把一组的党员喊拢开会,逐一表态,等于是重温入党誓词一般的严肃:“村民都在看我们党员的态度呢,我们都是党的人啊,大家看怎么办吧?”党小组长说。
   “我们带头没意见!”这句话可不是一般的随意玩笑幽默,因为“带头没意见”就意味着要“带头吃点亏”。你党员不上,谁上啊?
   这一来,最后当然就有了很好的结局。
   下面这件事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2003年,是敬爱的毛主席110周年诞辰。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极隆重的纪念活动。韶山,作为伟人的故乡,理当会有更盛大的纪念。于是,有关方面考虑要对韶山冲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的净化。
   这不明摆着吗?很多建筑和经营摊点都将要被拆迁。
   问题像泄洪一样涌了出来。
   改革开放当初,为尽快致富,不是也有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全民合理合法经商吗?村党组织不也是号召发动大家出来做点生意吗?
   村党总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书记主持召开了一个全村党员大会。他知道关键时刻必须依靠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韶山,任何时候都得保持这个光荣传统。某一个党员若哪一天不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视为过去革命年代的变节。
   会议室里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凝重。
   村党总支书第一个带头发言:“这次拆迁任务重,不仅大家要带头拆,还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既是响应上级号召,也是为了韶山村的长远发展”。
   “要是村上的几处经营点也被拆了,这集体经济不就……”这是一个党员的疑问。
   还没等他的话说完,书记便赶快就接了过去:“拆!为了大局,从我们村上先带头拆起,从党员门面,党员摊位拆起,不正已何以正人嘛?”
   “那我们的收入不看着看着又减了?”不知是谁又在下面偷偷地又嘀咕了一句。
   “减少了?同志哥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那又该找谁去报账?”
   村支书的话越说越重,好像还带了点火药味了。
   在韶山村的党员里,你可以到拍着桌子争论,然最终都必须达到高度统一。
   历来如此。
   也是一眨眼的工夫,原村部集体的一个“故园宾馆”,一个饭店,一座企业办公楼房,一个预制场全被拆掉了。总支一领头党员跟着来,党员一带头村民自觉来。接着,20家村民饭店,66家纪念品摊位一声喊,也全拆了。老实说,望着经营了这么多年的门面和摊位,如今一下没有了,村民又怎么不割肉割皮地心痛?有的人不吭声,却流着泪,但只要一想起是为毛主席的事,就再也不讲半句怨气话了哩。
   毛家饭店原本就在主席故居的正对面,得天独厚,生意兴隆。然而,该店也在这次必拆之列。主人一时想不通,总支的人就登门做工作,一次、两次、三次,并表态:拆迁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一律归村上协调解决。这一来,店老板也深受感动,事情就这样顺当地解决了。
   再说一件小事吧。作为主席故乡的韶山冲,常有从中央到省里的专业艺术团体前来慰问演出。比喻:“心连心艺术团”等。然而,又大多是由省、市组织了团体方块队观看演出,分配给村上也就仅仅几张票。党总往往又只好照顾给了老党员呢。
   人们常说什么什么精神。那么这又是不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韶山村精神”呢?
   这样的胸怀,也好像只有他们永远拥有。
   这样的坚强堡垒,也好像只有韶山村党总支配称。
  
  第七章 江山独揽
  
  1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毛泽东以诗言志,透出了王者之气。他是16岁走出韶山冲的。从此,他改变了一个支离破碎的旧中国,也影响了一个世界。
   抑或是从毛泽东的诗里激发了灵感,抑或是韶山人民对亲人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村党总支部忽然想到要建一处大型纪念园,将毛泽东一生主要革命纪念地,统统搬回韶山集中起来。因为,韶山作为“中国第一政治村”,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假如再加上这样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别具心栽的毛泽东纪念园项目,这不仅历史意义深远,且将成为韶山最大的政治资源和旅游资源。
   这个动议和萌发时间最初是在1993年呢。
   看来,有两个人当属功臣,一个是时任村委会副主任后来兼故园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的邹忠益,一个是时任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副书记的毛雨时。
   说到邹忠益,他对毛主度是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他的伯外公毛新梅就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五位成员之一,其祖父也是老地下党,大革命时期曾是毛泽东的交通员,多少次冒着脑袋搬家的危险保护毛泽东脱险。也许是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从小就已懂得许多革命道理,他从小就非常敬爱心中的毛主席。
   那年,对英雄的韶山冲来说,是极不同凡响的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关怀下,韶山先后又兴建了大气磅礴的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山烈士陵园,毛泽东图书馆等,还有在毛泽东纪念馆前坪敬塑了伟岸的毛泽东铜像。韶山啊,已成为绝无仅有的,举世瞩目的革命纪念地及旅游胜地。
   这样,邹忠益,毛雨时和当时的支书毛泽武心里都在想着一件大事:能不能把主席一生所到主要纪念地足迹,做成为一种历史荟萃,用微缩的方式,搬回老人家的故乡呢?
   这个大胆设想,标新立意,构思奇特的项目,表现出荡气回肠的英雄力量,迸射出创造性的科学智慧的冲天光焰。
   韶山村,毫不夸张地说,毫不粉饰地说,向来是个民主的村庄。支村两委是村民的贴心人,村民与村上也心连心。支书和村长一商量,决定要把这个思路交与全村村民讨论。主席不是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历史动力吗?”那么,今天创造韶山的动力就是1387位村民。
   这简直就是韶山村创建毛泽东纪念园一个誓师大会。
   乡亲们:我们村自己出钱出力,为毛主席他老人家建一个永久性的纪念工程,是尽我们韶山冲人的心意,相信也是我们每一个村民的心愿。这个伟大的项目在我们这一代建起来,是留给一代又一代子孙们的一笔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
   村领导慷慨激昂的讲话,不时被一拨又一拨雷动式的掌声打断。
   也许是太过于激动,有的村民竟又纵情哼起了“太阳最红哎,毛主席最亲……”的歌曲。那可一点也不奇怪,韶山村人谁又不是从小就是伴着这歌声长大的呢?
   这阵,连在台上的支村两委负责人也没有想到,一个通报征求意见的会,会出现如此感人的场面……
   干!韶山村人何时缺过智慧和勇气?!
  
  2
   选择在哪儿最好呢?这既要有一个宽大的地盘,又得考虑与韶山风景区协调。好,就建在“青年果园”吧。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地方合适哦,这个果园建于“大跃进”时期,占地120亩,正好在故居左侧对面坡上,1991年,一场倾国倾城的大雪覆盖了湘中大地,把“青年果园”冻得无以生还。支村两委的负责人反复查看地形,一致以为这片地依山傍水,有林有木,且地势也不太高,距主席故居不足500米,遥遥相望,交通也十分便利,真是天时地利之最佳选址了。
   然而,这“青年果园”并非属村上所有,是乡上的。于是,村上就干脆花钱把它买了下来。
   怎么建呢?邹忠益虽是“老字号”韶山人,倒也曾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他忽然想起几年前在深圳见过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还有“世界之窗”。那不也是将全国的名山大川,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按比例缩小后“搬”到一个地方的吗?毛雨时也曾参观过北京的“世界之窗”,他也以为可以建个缩微公园。这无限扩大与无限缩小感觉上虽有不同,其意义与直观是等同的。以后,人们只需花上一点点时间,就能跟随毛主席足迹踏遍半壁江山,领略到中国革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从构思到论证,设计、命名、资金筹集、施工,从中央到地方一路的请示汇报,遍访建筑大师,真有跑不完的路,盖不完的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韶山村人的性格。
   不过,世界上许多事有时光有理想,雄心那还不够,还得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烦恼就出在这里。
   按邹忠益等人最初的设想,以120亩果园为依托,建个规模不大的微缩景观园,再加建一座毛泽东纪念堂和主席陵园,资金也就压在五、六百万元之内。那时村办的故园建筑公司也已有几百万元家底,村部再垫一点,找银行再贷一部份,事情好像也并不很为难呀?那不是春风随人意吗?
   然而,谁也没料到,当设计的框架一出来,那规模就几乎断送了一个伟大的构想。为什么呢?整个建设资金得要4500万元!且仅第一期工程就急需马上投入2000万元!一个银毫子都不能少。
   委实,对于一个集体经济刚刚起步的山村和村部企业来说,这个数字是足可以让人吓破胆的。
   真是骑虎难下。难道就这样算啦?不,绝不放弃。总支几位负责人虽都为这笔巨额资金而大伤脑筋,但谁也没动摇过。他们说:我们是毛主席家乡人,是自发性的兴建“毛泽东之路”的(当时定名叫“毛泽东之路”),没有钱,我们自己想办法,决不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一切要靠自力更生!这番话震撼了全村一千多名父老乡亲的心。大家纷纷表示:村上的难处就是村民的难处,只要大家勒紧裤带共赴难关,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于是,当年骨子缝里那种拼命的气概立刻拱了出来。
   当村民们自发地把自己风风雨雨,辛辛苦苦种地种菜养猪做小生意赚来的钱,送到村上时,几个负责人也感动得泪眼蒙胧。这些钱啊,有的像燕子衔泥似的多年的血汗积蓄想用来建房的,有的是准备给儿女娶媳妇或办嫁妆用的,有的是用来防老的……善良纯朴的乡亲说了:房子过几年建没关系么,先把纪念主席的项目搞好,崽也岁数不蛮大,反正空一两年讨堂客也不迟嘛……
   他们不仅自发捐资,还写信打电话让在外地工作的,打工的崽女,亲友,包括出嫁了的女儿都来捐助。
   攥着这为数不多但却情深义重的捐资,支部负责人的心情既感动且又分外沉重。创办如此规模之大的纪念旅游项目,谁能说没有一点风险呢?他们担心的是,生怕载不起乡亲们这似海的深情。
   于是,村上很快作出两个决定:一是领了乡亲们这份心意。二是形式来个变通:一部分作为自发捐助,另一部分做为村民集资,算是纪念园借了大家的,稍后一定连本带利还给村民。
   没有免强,没有摊派,完完全全靠自觉自愿。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嗷嗷待哺的孩子,人均捐款200元以上。
   也许,对于富有的人家来说,这个数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然而,对于手头刚刚略有点余钱,还根本谈不上富裕的韶山乡亲来说,这个贡献甚至是倾其家产的。
   好几次,韶山学校组织了几百名学生去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挑土啦,植树啦,周边村民和韶山市直机关单位的干部,也纷纷扛着锄头挖土运方。许多年轻小伙和姑娘在这里还兴致勃勃地展开了义务劳动竞赛。哦,还有多少中老年人的活跃身影,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年青时代……
   一个撼天动地的热火朝天的战场。
   一个让人心旌摇荡的地方。
  
  3
   这个人已不在了,然韶山村党总支和韶山村村民会永远记得他。
   他叫贺远福。是湘潭市交通局一位离休干部。他不恋城市生活,坚定地回到韶山定居,那是因为他十分想念毛主席,他想为韶山的发展献余热。离休十几个春秋,他组织韶山老人们一道为乡亲们做的好事难计其数,人人都尊称他为“八叔阿公”。
   一次,他听说景园建设资金遇到巨大缺口,这位70高龄的老党员竟急得彻夜难眠。他和老干协会的人反复商量,决定大家结伴外出募捐。这消息一传到村上。支部几位负责人赶快登门劝阻,毕竟都是年事已高,在外餐风宿露的,一旦有个闪失,村上又怎么担当得起这个责任呢?谁知,老人们去意已决,他们也有他们的理由:我们不是为村上哪一个人,是为纪念园,是为毛主席,是为乡亲们办事!
   白发苍苍的贺远福和他的伙伴们拄着拐杖,带着韶山冲的红辣椒出发了。他们先后去了湘潭、长沙、郴州,又几次北上武汉,浙江,南京等地。各地的领导和单位出于对毛主席的深情,也出于对韶山村老人们的尊重和敬佩,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中共武汉市委就捐资50万元,湖北省军区也捐款10万元……
   1995年,当贺远福再一次外出募捐时,突然摔倒,不幸造成粉碎性骨折。老人从此瘫痪,再也不能为纪念园四处奔波了,可是他心里无论如何也放不落这件事,嘴里老是唸唸叨叨。1998年5月,老人病情加重,他也许明白马克思在召唤他了,他是多么想再去纪念园看看。老人坐着轮椅在家人和村负责人陪同下,他最后一次参观了纪念园,他看得好仔细,不时叮嘱村干部一定要好好管理纪念园啊……
   三个月后,贺远福老人永远地走了。
   在全村为老人举行的追悼会上,村副主任邹忠益流着泪,几乎是泣不成声:“要不是为了纪念园,老人也许不会摔成残废,也许就不会这么快地离开我们……假如没有老人的这种拼老命的支持精神,假如没有全村父老乡亲的鼎力相助,假如没有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纪念园就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的感恩,将化作一股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支村两委领导,按韶山冲习俗的最高礼节送走了老人,他们亲自为老人送终,拖棺。
  
   韶山村精彩的大手笔,让韶山市建行也大受感动,一口气就给他们贷款500万,这等于给第一期工程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兴奋过后,村上的人心里也清楚,捐款毕竟有限,银行贷款也同样有限。看来,唯有走引进外资,股份制合作经营之路,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显然是远见卓识的一步妙棋。
   可不是吗?因为村上曾有极成功的先例。比方说,1993年春上,与湖北黄冈物资局三资企业物资公司联手创办的韶山工艺手表厂,这不仅当年就收回全部投资,还纯赢利100多万呢。对,我们先联手老朋友,再发展一个有实力的新朋友,这不就峰回路转了么?
   支部的人,像几个博奕的高手,把一盘棋反复推演。
   他们又走了出去,目的地还是黄冈。
   他们先是拜会了老贵人,三资企业物资公司的老总程功海,然后又通过他有幸认识了黄冈金属材料公司的夏自强总经理。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大家倾心一谈,还真把暗淡的前景谈得一时阳光灿烂。
   不是酒话,不是客气话,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两厢情愿,这似乎是在说爱情,其实用在企业联营上也很贴切。
   接着,便是黄冈方面几下韶山。考察、评估、论证、拍板。这当然不能看作是繁文缛节,企业生死,风险共担,利益双赢,非同一般,非同一般啊。
   2000万的资金终于有了定准,这时湘潭信托公司也加盟了进来。这一下,韶山村由“单簧管”变成了“交响曲”哩。
   然而,高兴归高兴,难的还在后面哇。
   依理说,韶山既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那么也就可以看作是中国革命的源头了。或许,韶山人绝大多数并没见过南湖、井岗山、延安、遵义、西柏坡,如同青海发源的黄河、澜沧江、长江没见过湘江、珠江的模样一样陌生。
   逼真,形似,神似,最关键的是采样。
   技术员们远赴江西,武汉,四川,陕西,浙江,贵州等地考察取样,此去路途遥远,非常时期,裹中羞涩,哪个地方都不敢呆得太久。他们必须一次性把资料全都收集到位,费尽周折,苦不堪言。
   一次,在贵州遵义会议旧址采样时,因该建筑风格与别的建筑非同一般,他们发现手上拿到的图样与原址差异超大,硬是顶着毒辣的太阳,从不同的视角,仔仔细细地描测了三天……
   几乎是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九个施工单位,30几个工程队一齐呼啦啦地开进了韶山冲。他们分布在若大个山头的不同景点,一时群贤毕至,老少咸集,马达轰鸣,山冲沸腾。说出来也不怕你见笑,那时所需的水泥,石料,钢材,砖瓦等建材,也大都是赊的,尤以几家大工程公司自带资金至少800万元以上。为什么呀?就因为韶山是全国的,是世界的。
   120多种名贵树木,几十种四季不败的花卉,上百盆大型盆景,高山流水,水草肥美,处处绿草茵茵,既保原貌特征,更添新颖景致。1.67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无处不是春。假如再加上纪念园前300多亩鲜花盛开,韶山才是真正的花城,花的海洋。
   真所谓琴心剑胆,琴心剑胆呢。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流行什么什么模式,什么什么速度,或曰“温州模式”,或曰“深圳速度”。不过韶山村党总支的人似乎不太习惯谈模式与速度。他们只认准一条,干一件事就齐心合力一鼓作气,大干快上。
   那么,韶山村的模式与速度呢?
   时间老人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1994年初春酝酿筹建毛泽东纪念园——2月18日成立工程指挥部——4月13日正式动工——6月施工全面铺开——1995年4月15日,仅为一年举行了试开园典礼,并开始接待客人。
   这个浩大的工程,前后合计耗资达5000万元。
   山势起伏,峡谷幽深,峰峦对峙,钟灵毓秀。
   这种几乎是1:1的重塑革命纪念地的景点景物,为一代伟人矗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于是,我和如泄洪般的游客一道走进了历史的光影里……
  
  4
   一个景点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一个景点就是一部美轮美奂的杰作。
   石头干娘:
   传说在毛泽东的外婆家龙潭托,内有一股清泉涌出,居然四季不竭,井口一块巨石拔地冲起。上面建有一小庙,人称“石观音,”远近灵验,有求必应。于是,母亲和外婆便把毛泽东带到石头跟前,那是极虔诚的磕头作揖,敬酒烧香,定要拜石头为干娘。也难怪,母亲生毛泽东之前,曾有两个伢子都不幸在襁褓中夭折,依乡下规矩,毛泽东属老三,现在又拜了石干娘,就干脆取名“石三”。从此,韶山冲的人都叫他“石三伢子”。
   这个典故,已在《少年毛泽东》电视剧中有过真实的演绎。
   站在“石头干娘”面前,那实在是令人遐想飞扬,联想翩翩。
   一师井亭:
   这就是那个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声音的地方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七年寒窗,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记否,这里是学校,也曾一度成为湖南新文化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上诸多著名人物,如何叔衡、蔡和森、徐特立、任弼时等或在这里工作,或在这里求学。后来学校也因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相连而海内外名声大振。且那时毛泽东倡导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而常洗冷水浴的一师水井。伟人已去,精神长留。
   南湖游船:
   历史的伟大,有时它会让少数人掌握真理。毛泽东等11位仁人志士,代表全国53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于一条船上构思着属于中国劳苦大众的新的星座,这就是著名的中共“一大”会址之一。从此,历史也赋予了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的特殊意义。
   倥偬岁月,弹指一挥90年,南湖的水,南湖的船,又顺着历史的长河弯进了韶山村……
   清水塘:
   上塘小,水浊,下塘大,水清,上塘浊水流入下塘,竟成清水,也许这就是清水塘的来历。一泓汪碧的绿水,树木环绕,林间鸟声啁啾,婉如西湖处子的婉柔与幽静,塘边一栋灰砖青瓦结构的精致房屋,那便是长沙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中共“一大”后,毛泽东返回长沙,这时,杨开慧和母亲也从板仓来此协助丈夫,女婿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毛泽东就是在这里策划指挥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的。当然,也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一起生活得最长的时间,为一年零八个月。岸英,岸青就是先后在这里出生的。那是一次多么短暂的天伦之乐。
   然而,不知为什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虽有几十次回湖南,却再也没有到过清水塘,抑或是因“我失骄扬”,抑或是痛失长子……
   这永远是个谜。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居:
   1927年6月份,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进行了32天的考察,二月回了武昌,那个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就是在武昌都府堤41号写成的吗?《报告》以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赞颂农民运动“好得很”,痛斥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陈词滥调并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茅坪八角楼:
   汉口,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抵达湖南,领导湖南省委且发动秋收起义。不久,毛泽东就率领起义军向山高林密的罗霄山脉进军,寻求工农革命军的立足之地。朱毛会师在宁冈茅坪,开始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于暂时敌强我弱之势,有人悲观失望,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而这时八角楼上有另一种气吞山河的声音从窗外飞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黄黄的豆油灯,挥毫指点江点的砚台,古朴简单的办公桌椅,《十送红军》的赣南民歌,“十送红军上大道,盼望红军传捷报”,让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曙光……
   黄洋界纪念碑:
   假如站在1300米的海拔上,这群峰连绵浓雾缭绕的黄洋界,简直是白茫茫的一片海,不然,又怎么会叫汪洋界呢?湘赣两省四团的敌军,居然久攻不下不足一个营的红军,反被红军打得焦头烂额。今天仿佛仍能隐隐听见,当年“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大捷的山呼海啸。
   沙洲坝水井:
   江西瑞金这地方,历史上曾有太多的风起云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办公旧址,也曾几何时沦为中国革命的伤心地。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一再遭到错误路线的拒绝,已经被选上了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他,也一再遭到排挤。可在伟人的胸怀里却有蓝天般高远的心境。他爱人民,人民爱他。这不,沙洲坝元太屋村这口水井,便是他当年带领红军战士一揪揪打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代又一代过去,当地老百姓始终世代不忘心中的毛主席。
   遵义会议旧址:
   典型的西南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由曲型士洋楼,上下两层青砖,小青瓦,坡屋面,楼顶有一形似老虎窗。门窗一律为板粟色,窗子均镶嵌彩色花纹玻璃,极为经典。原本是贵州军阀部队柏辉章师长私邸,1935年1月7日,工农红军攻占遵义后,成为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旧址。在党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彻底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长时间统治,挽救了党和红军。门匾上“遵义会议旧址”六个力透纸背、豪雄洒脱的大字,为1964年毛泽东所亲笔。
   泸定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伟人极富革命浪漫主义的雄词。
   两岸绝壁深谷,底下是汹涌咆哮的恶浪,13根光溜溜的铁索横空出世,虽是康熙四十四年的杰作,然那时无有战争风云,亦称和平盛世。这个康老皇帝亲自题写桥名之后,也就把历史交给是与非。为了将红军赶尽杀绝,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又怎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一个光辉的战例……
   延安宝塔:
   朝霞满天,东方山梁上笼罩着一片玫瑰色,河面倒映着宝塔,山峦和云霞,山坳里升腾着操练的口号声和歌声,这里是被称为太行山的延安。这里就是红军结束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地方,领导和夺取八年抗日胜利,彻底粉碎蒋介石反动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地方,延安宝塔也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的象征。看见了宝塔山,就像天空一样晴朗,就像太阳一样明亮啊……
   窑洞毛泽东旧居:
   这原本是一片园子,窑洞在枣园东北面的半山坡上,是一座幽静的独院,亦是毛泽东办公、会客、居室之所在。他在窑洞外开辟了一块小小的菜园,并写出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等28篇著名篇章。
   西柏坡旧居:
   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宣告了蒋家王朝的彻底崩溃和灭亡。西北坡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9年3月23日,这一天,毛泽东曾对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从此,中国共产党书写了中华民族最伟大奇异的历史篇章,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韶山毛泽东纪念堂:
   占地5000平方米的韶山毛泽东纪念堂,雄伟庄严,那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坡下隔了一条波光粼粼的韶河,与主席故居遥遥相望。纪念堂分为生平,悼念,珍品三个厅。院内有对称的花园,草坪,植有黄杨,铁树,青松等四季常青植物,还广种了梅花,含笑,玫瑰,庄重典雅。外部园林极富层次,立意更为深远。虽然,韶山毛泽东纪念堂无法与北京的纪念堂1:1复制,然多了山,多了水,多了花卉与绿林,也多了一份韶山村党总支和村民对毛主席的缅怀及回忆的特别亲情。
   六位亲人墓:
   毛泽东的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岸英,毛楚雄,全为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献身,虽牺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然而,韶山人民一定要用故乡的厚土让六位亲人魂归故里。
   门楼以天然花岗岩拼合而成,镌刻着一副醒目的槛联:济世匡民,丹心昭日月;成仁取义,浩气亘星河。横批为:忠心贯日。墓碑上方刻有“浩气长存”,下端墓碑记,分别记述了六位亲人的简历,有青松,修竹,翠柏掩映,极为肃穆。万古不朽的太阳,给墓园涂抹朝霞的旖旎,镀上夕照的金箔,令人肃然起敬。
   我感觉,韶山诗人龚远生的一首《参观毛泽东纪念园》是个真实写照:何方巧手夺天工?园塑江山一代雄。船泊南湖凝翡翠,灯明窑洞映葱茏。黄洋界上烟如织,泸定桥横气若虹。是处松林涛滚滚,声声怀念润芝公。
  
  5
   1995年12月25日晚,在毛泽东纪念园东门广场,华灯齐放,鲜花争艳,虽是寒冬腊月,韶山冲却已春色融融,三万多名来自各地的来宾,像潮水般的涌动,象过节般的喜庆,这儿正在举行“伟人颂”大型文艺晚会,因为第二天就是毛泽东诞生102周年暨纪念园开园庆典。
   当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在一轮红日的映照下健步走出,他挥动着手,来到韶山人民中间,用浓重的乡音,向韶山的父老乡亲问好,祝福家乡的未来更加美好……。
   这无限动人的激情广场,让韶山冲的亲人感觉主席仿佛又真的回来啦!他们眼睛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仿佛口里一直在喊着,毛主席、毛主席……他们分别得的确太久太久,有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他们还是在1959年见过主席的。1966年主席虽然也曾回到了韶山滴水洞,但因种种特殊原因,他们都没见上。岂料,这一来,却永远没有了机会。韶山冲的人对毛泽东的特别敬爱是任何地方,任何人不可以替代的,思念到永远。
   他们无论如何也舍不下这份情,扯不断这根绳。
   北京著名艺术家们的倾情表演和歌唱,把一台晚会推向了高潮。
   26日上午9时,韶山冲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在毛泽东纪念园的广场东门,隆重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02周年暨纪念园开园庆典。主席台上,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悬挂正中,两侧是10面鲜艳的红旗。巨幅对联引人注目:共祝导师华诞,家乡添画境,韶乐揖迎天下客;欣看禹甸新姿,改革续长征,风云际会故乡人。
   600多只气球和300多只和平鸽放飞蓝天,礼炮齐发,100多个天真活泼的少先队员跑上台向贵宾献花。
   作为毛泽东的儿媳,邵华一直对韶山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十分关心和支持韶山的建设与发展,她总是说:“能为韶山的父老乡亲,为韶山这片土地尽一份力,是怀念父亲的最好方式。”
   1994年当韶山村支部负责人专程赴京向她汇报有关创建毛泽东纪念园的想法时,就曾得到病中的邵华的充分肯定。在开园以后,她又偕同家人曾五次来到纪念园视察指导工作。这次她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并邀请了共和国六位女将军一起来到韶山。在开园仪式上,她代表毛主席亲属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韶山曾经养育了一代伟人,韶山更铭记一代伟人为世界所作的巨大功绩。今天,你们怀着浓浓的乡情,亲情,集巨资,洒汗水,自力更生地建起了宏伟壮观的纪念园,我深信纪念园必将受到人们的珍爱!”
   《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是毛岸青,邵华对家乡的深情赞美。《爷爷曾经走过的地方》是孙子毛新宇对爷爷的怀念与歌吟。
   松涛阵阵,竹影摇曳,杜鹃争艳,樟树墨绿,梧桐伟岸,一片绿色海洋。春朝群鸟云集,夏天荷花映日,秋季稻菽起浪,冬日薄雾浓霜。
   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是韶山村村支两委和人民花大心血,用大气魄打造的杰作,是世界上最动人的一章华彩,真可谓是空前绝后。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20多年前的金秋。一位20多岁、虎头虎脑的复员军人从部队回到了曾经养育过他的家乡——古秦州甘肃天水。   自此,这个年轻人经历了改革各个阶段的艰辛与辉煌,也体悟出了更深的人生哲理,让他欣慰的是,他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安排上万失业人员就业,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走过风雨,陕西鱼化城中村改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民感叹:“命都是老天爷的,贪婪什么?只有干对社会有益的事,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才是人生最大
期刊
康厚明,重庆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路面工程处合同工、农民工班班长。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3个农民工代表之一)。从1979年外出打工,先后到过西藏、武汉、广州、昆明,一直都像“候鸟”一样到处找工作,干过建筑工、挖煤工、装配工……  “天越热越忙,有时忙得连轴转。”   9月14日清晨7时许,当记者来到重庆市九龙坡区毛线沟沥青拌合站基地时,康厚明正指挥工
期刊
萧育轩,原名萧毓辉,一九三七年古历九月二日生,湖南涟源檀山村人。中专文化,原系电业工人,后改行文学,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自一九六二年发表小说起,著有短篇小说集《迎冰曲》、《西方来客》、《战冰冻》,散文集《夜笔留痕》,长篇小说《乱世少年》、《山水依依》、《三怪客》等。其中,《乱世少年》荣获陈伯吹儿童长篇小说奖,中国作协第一届长篇儿童小说奖,国家优秀儿童读物二等奖。多篇小说被译成英、日文本,二
期刊
她曾经献血就晕,却勇敢地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她由于自身体质原因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然而,当患者再次发出“紧急呼救”,她艰难地做通家人的工作,成为山东省首位二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又一次为远在千里之外的“苏州妹子”点燃生命的希望。  今年37岁的吕明玉,是国家电网威海文登市电业总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面对社会各界的赞誉,吕明玉恬然一笑:“受一点皮肉之苦救人一命,
期刊
11月20日早上8点,泰州文峰大世界。记者竖着衣领,静静地在冷风中等待郑美琴的到来。   郑美琴是海陵工商分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但在泰州,她是个名人,人称“维权大姐”。近30年来,她的调解成功率超过99%,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佼佼者。   上午9点,一身编号“05119”的制服,一只挎包,郑美琴匆匆赶来,连声说“不好意思”。边走边聊,原来,一大早,她已经去金鹰、中百一店两个大商场转了一圈。“元旦
期刊
18年前,“自由”,是史松建选择做一名铁路建设者的最大理由。  18年后,在企业发展的轨迹中,他磨砺成一个全能型的劳动者。  18年间,史松建其实只干了一件事:做一个好工人,一个总是被人需要的好工人。  会议室里,一排常年在外施工的一线工人们坐成一排,史松建也在。  不用问年龄,从他们的脸色便能看出年资。工作时间越长,脸色越黑,是常年风吹日晒的健康黑色。史松建的脸色,黑里透点红,同老师傅们的一样黝
期刊
每一天升起的是阳光,阳光每一天普照千山万水,普照每一棵大树每一棵小草,普照大地上每一个生灵;  每一天都有月亮升起,都有星星,守望每一个夜晚。  阳光每天都灿烂着,让每一个白天都生机勃勃;星月每天都温馨着,让每一个夜晚都孕育梦幻。  日月轮回了大地之美丽,日月转动了岁月的春夏秋冬,日月是生命的摇篮,日月是财富的使者,日月是快乐的天堂。  日月,让人类的翅膀无比辽阔!  可是人类在炊烟里制造硝烟;可
期刊
8月9日,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预算工委主任朱新民,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肖刚强率省人大财经委、预算委同志到开展《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并在娄底宾馆举行了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熙雍主持座谈会,市人民政府副厅级干部邓迪华汇报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人民法院、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市企业家联合会等单位负责人和企业家代表、企业工会主席代表参加了座
期刊
7月11日,为期一天的娄底市第二届旅游饭店行业服务技能竞赛在娄底宾馆落下帷幕。前厅、客房、餐厅等7个岗位共42名选手获奖。娄底宾馆、华泰大酒店、九龙华天大酒店、恒丰大酒店、新化海天大酒店等6个单位获得组织奖。市人大副主任曾贯一、市政协副主席李金才等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市委副巡视员胡卫平在开、闭幕式上讲话。  娄底市第二届旅游饭店行业服务技能竞赛由市总工会、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
期刊
戴上护膝,压紧棉帽,拎起暖瓶,扭亮手电,撩帘出门。   早晨6时,屋外还泛着星辉。脚下,手电照处,已零星结了冰凌。老杨呼出一口白气,沿着蜿蜒打滑的石板路,小心翼翼朝村西头走去。   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已上演了6个春秋。   老杨名叫杨万俊,房山南窖乡水峪村的老会计,今年七十三。每天傍晚他都要戴上老花镜,把黄豆一粒粒分拣、淘洗干净后,再用清水泡发;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打汁,把热腾腾的鲜豆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