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研究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成效,提出了一个高校信息化的结构分析模型,将之划分为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以此为基础,研究者利用在线观察、网络问卷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百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建设和应用中效果最为明显的部分,而教学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则对师生影响最大的方面,同时网络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新一代大学生校园生活最显著的标志。最后对高校信息化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6—0031—08
  一、导言
  近年来,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在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0年前,在由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导致高校软硬件设施短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为提升高校的管理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网络选课、课程管理系统及数字化教学、数字图书馆和网络检索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和硬件资源不足等问题。同时,高校教学过程某些环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也为院校之间,甚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交流与共享提供了重要机遇,“开放教育资源”(OER)正在逐步发展为一项国际化的高校资源共享运动,知识无疆传播与共享的梦想,正在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实现。
  简单地说,“校园信息化”,也被称为“数字化校园”,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来规划、建设与发展“数字化校园”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高校利用ICT来改变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与科研之目标。高校信息化研究的重点,是探索信息技术对高校的整体性、全方位和结构性的深刻影响,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信息时代社会变革整体背景下的共同发展趋势,它与信息技术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影响,如电子化社会(e-society)、电子化政府(e-government)和电子商务(e—business)等,同属于信息技术对不同行业或领域之影响,体现出了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影响之广泛性与深刻性。
  目前,国外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情况也证明了这一重要发展趋势。例如,以能够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的课程管理系统为例,它在美国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普及应用。根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权威机构EDUCAUSE的2008年调查数据,已有接近95%的美国高校正在使用这种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伴随着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学信息化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据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60%的中国高校已开始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作为支持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混合式教学之技术平台,国内多数著名大学都已开始混合式学习的探索工作。尤其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被当作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从整体上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是广泛而重要的,数字化校园对于缓解学校矛盾以及提高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曾指出:从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角度看,进行教学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学生数上升与经费数额下降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通过开拓远程教育市场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高校建设信息化也获得大多数师生们的支持。对于教师,在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之后,很多补充的、在传统课堂中没有时间讲解的资料,可以发布在其教学空间中供学生们下载学习,节省了打印资料的开支,并且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对于学生,教学信息化带来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灵活的学习安排。
  教学信息化(e-learning)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混合式学习(Hybrid learning)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汪琼教授指出罔,网络教学并不一定要求在网上传递全部课程,也可能是一些配合传统教学的部分教学资料或活动,即成为混合式教学的一部分,并指出这将可能是高校e-learning的重要表现形式。张瑾、任友群也指出,进行教学信息化,并不是要将所有的教学都通过教学信息化来进行,两种教学形式是并重和互补的关系。课堂教学起到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途径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而教学信息化下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主要场所。
  进一步地说,教学信息化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王陆教授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育关系变化,首先是师生和生生的人际的关系的变化:吴安艳等认为,“与传统班级授课教学相比,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不仅存在,而且师生互动在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更大……一是课前授课信息的发布与反馈,二是课中的异地同步互动教学,三是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此外,在2010年刚发布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也强调要关注21世纪的新型学习模式,提出要通过不同技术来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多媒体的呈现形式、网络资源和网络社群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如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之下,高校的校园信息化、资源数字化、科研网络化和交流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因此,探索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中的新应用方法和模式,分析其实际应用效果,不仅对于解决校园信息化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于推进当前创建一流大学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在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用事实和数据来证明信息化之应用成效,一直是教育技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影响高校决策者是否重视和支持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打破一些教育者头脑中所持有的教学技术巨额投入后应用效果却难以量化评估的观念,是高校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本项目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近年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的诸多影响,重点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成效。简言之,信息技术究竟对高校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其实际应用效果如何?
  首先,根据对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研究文献与成果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者首先提出一个研究设计图(见图1),初步规划出研究的基本内容、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与实施流程等。
  基于以上设计,课题组进一步界定所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作为后续分析模型和调查问卷的依据。从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高校应用现状出发,研究者将当前高校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Teaching)、科研信息化(e-research)和校园 生活信息化(e-life stvle)。
  进一步,研究者认为,可将利用信息技术来规划、建设与
  图1 高校信息化的研究设计图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称为“高校信息化”或“校园信息化”。具体地说,它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与科研之目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研究者对高校的校园信息化结构与内容的定义,如图2所示:
  首先,作为校园信息化的基础,“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系统地收集、分类和储存学校行政管理信息与数据,并据此来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工作流程和规划决策等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过程旧。技术上,它通常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物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等。
  其次,校园信息化必然包括新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推动。“教学信息化”也被称为“数字化教学”(e-learning/e-teaching),它是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来推动整个教学过程变化,并根据教学之需要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之数字化、师生互动之网络以及教学管理之自动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之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效率及效果之目的。在当前高校中,将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之后的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混合式教学”(Hybrid learning/teaching)旧,其技术基础通常是课程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
  再次,校园信息化还包括新技术在大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研信息化”(e-research)是指“一种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将各种科学研究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研究模式,包括各种能够促进研究者相互交流和共享的途径,例如:宽带网络、研究工具和设施、数据和信息存贮;保证研究者相互协作的信息系统和各种基础设施服务,以及提高各学科之间交流与共享的应用性工具等”,
  最后,实践证明,信息化必然也会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在本课题中,研究者将校园信息化对大学生的诸方面影响整合在一个术语之中,即“网络生活方式”(Cvber/e-life slvle)。它被定义为一种在信息技术所构建起来的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校园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在将计算机与互联网运用于学习、社交、生活和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典型应用方式、兴趣爱好、行为表现及价值观念之统合表现形式。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四个方面: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和网络交易。
  三、研究对象、方法与问卷设计
  无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对于高校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高校内的各个群体,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属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不过,出于时间和研究成本考虑,在调研对象选择上,本研究将主要局限于全日制高等学校范围内。在方法上,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在线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考虑到调查研究的范围分布广,本调查采用混合模式调查法,即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方式。
  依据以上研究设计,同时也参照国外两个著名高校信息化调查项目Campus Computing Proiect和EDUCASUE CoreData Service,经讨论后共设计出三份问卷:“高校信息化基本情况”在线观察问卷、“高校信息化应用现状”在线调查问
  “在填写高校信息化应用现状问卷的过程中,教师和管理人员将进入不同的填写路径,回答与其工作相关的不同调查问题。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抽样框为高等学校2263所,分为13类,其中普通高校1983所,参见:http://www,edu,cn/HomePage/jiao_yu_zi_yuan/college,php。卷和“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在线调查问卷。问卷的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如表1所示。
  四、调查实施与数据收集
  在2010年6—9月期间,研究者实施调研活动,研究方式有三种:在线观察、在线问卷与访谈。最后,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以相关机构所提供的国内各高校相关部门及教师通讯录为基础,通过电子邮件共向4014名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发送了调查邀请函。
  经过统计与分析,参加问卷调查的受访者背景信息如下: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135所高校的597名教师填写问卷,高校类型以985和211高校之外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为主(42%)为主,受访者主要是26-40岁的中青年教师(71%)为主。同时,共有256名来自于全国24个省市96所高校的管理人员填写问卷,主要来自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47%)。从职务来看,部门主管领导约占22%,其次为系统管理人员(20%)和技术支持人员(13%)。还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和直辖市的84所高校的2050名在校大学生填写问卷,男女生比例分别是59%和41%,以本科生(85%)为主,专业以工科和管理学科为主。最后,研究者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方面邀请了全国各地50名信息化主管领导或教师访谈,其中共有33名接受了邀请并参加访谈,每人访谈时间约1-2小时。
  五、调研数据分析
  以上述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为基础,研究者将从信息化管理应用、教学与科研应用、学生校园网络生活及应用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校园管理信息化概况
  根据在线观察问卷的结果,在257所高校中,有89,1%的学校有官方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项目情况见表3。
  可以看出,在观察的高校网站中,管理类服务和信息内容最多(15项),所提供服务项目的比例数也相对较高,其中9项服务项目的高校提供百分比都超过50%。而在其他教学、科研、校园生活的网站信息或服务中,超过50%受访高校提供的项目分别都仅为2项。这种情况比较清楚表明了当前信息技术在高校管理方面所起到的突出作用。相对而言,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高校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和比例都较少。
  其他调查数据也表明了管理信息化在校园中的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受访高校中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见图3),可以看出,使用率最高的是图书管理系统(20,8%),其次是财务管理系统(20,0%),比率最低的是科研管理系统(3.3%)。此外,观察问卷的结果显示,有73%的学校拥有教务管理系统,58%的学校建立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
  此外,调查还显示高校向师生提供的信息化类服务项目也在不断增多,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和技术培训服务等(见图4)。这对于推进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有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可以看出,受访高校中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情况开展得并不理想,仅有15,1%的高校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服务,而提供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课程网站设计与建设的比例更低了,分别也仅为14,1%和15,3%。
  (二)教学与科研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高校教室安装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设备能够反映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数据显示,在受访高校中,计算机联网率、投影机、电子拍板等设备的安装率都已达到较高水平(见表4)。可以说,当前多数高校都已具备实施数字化教学的硬件设施条件。
  伴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进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习惯于信息化工具来工作,例如使用搜索引擎来检索教学、科研资料,使用e-mail等方式与学生交流等,或在线发布研究成果等(见表5)。此外。随着近年来“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开放课件(0pen Courseware)也被诸多教师所接受。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五分之一(19,8%)的受访高校正在推广开放课件。
  此人注目的是,随着近年来“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 Resources)运动的发展,开放课件(OpenCourseware)也成为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新生事物。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五分之一(19,8%)的受访高校正在推广“开放课件”。
  近年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辅助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独特优势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混合式学习(Hybrid/blended leamin~)教学模式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全日制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高校中组织和实施混合式学习可有效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频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技术上看,高校中组织和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基本技术架构是利用课程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来创建课程网站,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
  2010年的调查数据表明,60,5%的高校正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31,6%的高校正在考虑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在正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中,73,5%是“全校使用一个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27,7%是“同时使用多个网络教学平台”。关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方式,各高校的情况差异较大,有的是商业产品与自主开发系统结合使用,有的则使用商业产品,还有的正在使用以开源软件为基础而建设的教学平台。调查数据显示,多数高校以购买商业产品为主(70,3%),也有学校同时在使用自主开发的网络教学(39.4%)。另外,也有4,51%的高校使用开源网络教学平台(如Sakai或Moodle)。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以网络教学系统为技术平台来创建课程网站,并将之作为混合式学习教学组织模式的“支撑点”或“脚手架”,就可以形成一种以课堂面授为基础,辅之以课后在线交流、网上小组讨论和作业提交等活动的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研究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这种混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更能适合当今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查显示,约40,0%的受访教师表示拥有自己的课程网站,然而,其中仅有19,2%的教师表示“已有课程网站,并经常教学中使用”,表示“日常教学已离不开课程网站的辅助和支持”的教师比例则更少(见表6)。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对于那些经常在教学中使用课程网站的受访教师,在谈到课程网站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时,74%的受访教师认为使用课程网站对教学效果“有所帮助”和“很有帮助”,认为课程网站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用处不大的比例仅为5%。不过,同时也有21%的受访教师对于这种影响持中立态度。
  调查显示,在使用课程网站的教师中,他们经常使用的仍然局限于展示性而非师生互动和交流功能(见表7),换言之,教师们组织和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教师们使用课程网站来组织和实施混合式学习时,仍然未摆脱将课程网站主要当作是“教学资源库”来用的观念。而对于课程网站的交互式功能,如作业提交、在线测验、作业批改、成绩统计和视频课堂,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其他显示性功能。研究者认为,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角度来说,课程网站实际上承担着一种在课堂面授教学基础之上在课堂之外为师生搭建一个沟通与交流渠道的功能,在线讨论、网上测验、分组学习、作业提交与批阅等互动性功能,最能体现出混合式学习过程中课程网站所能体现的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使用课程网站的展示性功能仅属于初级阶段,在今后的培训和教学中,应更加鼓励教师们使用那些交互性的功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课程网站的应有功效。
  另一方面,在使用课程网站时教师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技术操作、时间花费和学校支持等方面(见图5)。这些困难依次分别反映在:技术难度较大(21,6%)、工作量太大(18,1%)以及缺乏学校政策和经费支持(17,8%)等方面。不过与此同时,也有11,6%的教师指出“课程网站功能太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这说明也有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技术有着较高的需求,
  在教师问卷中,同样也发现了信息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不足问题。调查发现,虽然69,9%的受访高校有专门的机构(如教育技术中心或电教中心)为教师们提供经常的教学技术支持服务,但实际上,教师们普遍反映这些机构未能提供充分和有效的教学技术培训和支持服务。总体来看,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为教师们提供各种教学技术支持服务,比例明显偏低(见表8)。
  从以上数据来看,研究者认为,今后各高校在信息化服务和培训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各种推动教师积极应用新技术于教学改革方面的支持性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
  (三)大学生的校园网络生活方式
  与校园信息化建设对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影响相比,信息技术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则无疑更是至关重要的,早在本世纪初期,有研究者曾指出,“在美国大学的校园之中,上网已经和啤酒、汉堡快餐一样,成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今,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
  调查显示,88%的受访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54%是笔记本电脑,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卷中,表示“每天上课”、“几乎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受访学生的比例达到79%。在谈到“最初何时开始使用互联网”时,75%的学生表示在高中毕业之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其中10%的学生在小学就开始上网,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开始上网的学生比例分别接近和超过了三分之一,分别是31%和34%。可以说,将当今这些大学在校生称之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网络一代”,确实名不虚传。
  根据研究设计,研究者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或网络生活方式划分为4个方面。调查发现,受访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6小时,略高于全国网民平均时间。大学生们四种主要网络行为的时间分配情况见表9。
  关于网上学习,数据显示,接近一半(41%)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经学习过,或正在学习有‘课程网站’的课程”,平均每周花在课程网站上的学习时间约为4,78个小时。进一步,这 些使用过“课程网站”的学生表示,“登录课程网站后经常做的活动”主要包括:下载课件(48,8%),浏览课程内容(33,5%),提交课程作业(26,4%),查阅课程通知和进度(16,5)和参加网上问题讨论(9,9%)。
  谈到“愿意在学习中使用课程网站的原因”,调研得出的原因详见表10。整体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利用课程网站能够以自主的方式来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分配学习时间,灵活性较强。
  除网络学习之外,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上网时,大学生们经常做的行为和活动主要有浏览网页新闻、下载视频和社会交流等(见表11)。
  引人注目的是,网络购物成为大学生所热衷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受访学生中,40%的学生表示曾经通过互联网购物(见图6),购买的物品主要是以与生活、学习相关的日常用品,其中最多的是书籍音像类制品(27,5%)和穿戴类用品(26,5%)。
  (四)校园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应用效果评价
  本研究中,高校信息化发展被划分为五个阶段。结果显示(见图7),74,5%的受访者认为所在高校仍处于第二或三阶段,即“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和“系统连接与整合”阶段,同时,达到第5阶段的仅8,2%。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开始步人软件系统阶段。在此阶段中,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推广与应用将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和任务。
  关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用效果,数据显示,受访高校的管理人员大多都肯定了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管理、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的促进作用(见表12)。整体来看,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和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直接导致建设经费的增加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善。不过,相对来说,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管理方面的促进要大于对教学、科研和国际化,上述调研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
  那么,教师们又是如何评价的呢?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教师都对近年来教学信息化的建设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见表13)。研究者认为,这明显展示了信息化建设对于教师教学过程的深刻影响,技术已超出了教学工具或方法的层面,正在演变成一种影响教育理念的重要力量。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调研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整体来看,进入21世纪之后,经过10年的数字化校园(e-campus)探索与建设。高校的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已初见端倪,电子校务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过程中,诸多管理信息系统之普及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高校的整体管理效率,同时也改进和优化了管理流程。可以说,管理信息化已成为高校信息建设和应用中效果最为明显,同时实际应用效果也比较显著。
  第二,教学信息化(e-learning)和科研信息化(e-research)是近年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对师生影响最大的方面。面对“90后”这一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新生代的入学,大学教师们在教育理念、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工具之应用诸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些学生是电子化的一代,是在网络中生存的一代,是借助于电子产品进行思维的一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混合式学习模式(Hybrid learning)正在逐渐成为数字化校园中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课程网站、视频课堂、在线交流等,逐渐成为高校的教学导人越来越多的新因素,并被许多大学教师所认可和接受。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信息化建设同时也是高校信息化中难度最大和阻力最多的一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在政策、制度推进还是在培训、支持服务方面,高校都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第三,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网络生活方式(e-life slvle)正在成为新一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最显著的标志,渗透至他们学习、生活、社会交际、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作为校园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大学生们将数字化校园赋予他们的资源与机遇发挥到了极致:以资源检索与获取为基础的“网络学习”,在社会化人际交流为核心的“网络社交”,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兴奋与喜悦的“网络娱乐”和方便快捷基于在线支付的“网络交易”,这些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框架。
  最后,在为近10年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地同时,机遇与挑战同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尤其以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研究者认为,今后为教师提供技更多、更好的培训与技术支持,从学校政策层面推动数字化教学之应用,以及以开放之态度来推动优质资源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共享与交流,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认为,加强高校教学信息化支持机构的建设,创建一个基于数字化学习的教学支持体系,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整体方案。研究者认为,该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在高校中,新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技术、制度、政策、经费、服务与科学研究等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协调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将数字化教学纳入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部门职责,强调多部门分工合作协调,落实数字化教学的经费预算保障,强调建设全校统一的技术平台,以及为教师提供持续和多样化的技术支持与培训服务等,
  此外,尽管在国外高校中基于开放课件(0CW)而发展起来的“开放教育资源”(0ER)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作为中国版OCW的“精品课程”计划已实施7年之久,但“开放教育资源”在国内高校仍然囿于旧识而不能推广,调研数据表明愿意通过互联网来开放自己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的教师比例仍然很低。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认为,虽然从技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情况等方面,高校已具备开放教育资源的条件,但由于理念之局限性,尚未充分认识到OER对中国高校国际化及创建一流大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多数高校仍然未跟进这一重要教育潮流。可以说,与国际上OER运动的蓬勃发展发展相比,国内开放教育资源似乎仍然未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
  未来,OER在中国向何处去呢?研究者认为,将OER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最佳路径。一个需要明确的观点是,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一个开放性的和国际化的大学,它不仅能够承载知识开放、思想无界交流之重任,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将所生产的文化、思想与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实现跨文化、跨国界的共享与交流。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开放教育资源就是体现这种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典型形式,当一所大学能够大度地将自己的教学、科研等诸类资源通过互联网来开放之时,也就是它跨人世界一流大学之时。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学习管理系统(LMS)以及Web2.0应用的变革。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带来了教育“大数据”的高速增长,挖掘这些教育数据潜在价值的迫切需求,使得学习分析应运而生。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学习分析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首先对学习分析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历史溯源,比较了与学习分析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之后针对学习分析作为教育信息化新热点,对其研究、发展、技术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阐释,
期刊
[摘要]2012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国际年会,10月31日至1Ⅲ1月3日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威尔市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900多人参会。年会在“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学习”这一主题下,共为参会者提供了628场不同主题发言以及学习交流和研讨机会。本届年会通过大会的主题演讲、主席专场报告、分会论坛发言、圆桌专题论坛和论文等形式,涉及与展示了全球化学习。研究方法、创造性、新型媒体、
期刊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管理成为虚拟学习社区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学习资源的数据安全是数据管理的核心。通过文献研究,得出目前大数据的规模和来源;从学习资源共享和保护两方面,分析了大数据对虚拟学习社区产生的新影响和大数据下虚拟学习社区呈现的新特点以及虚拟学习社区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随着大数据海量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虚拟学习社区资源保护技术和方法力不从心.结合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门
期刊
[摘要]第17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3)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办,于2013年5月27日至5月31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交流中心举行。大会以“知行合一、融会创新”为主题,以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推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创新与推广。本次大会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等地的学者、教师及研究生共300多
期刊
[摘要]从2012年开始,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涌现并获得飞速发展。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获取渠道和学习模式,成为网络时代人们学习的新途径。通过梳理和总结MOOC发展的历史,并对MOOC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七个国外典型的MOOC项目作为分析对象,根据对各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内容分析确定关键词,从组织机制、平台定位、课程组织、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质量认证六
期刊
[摘要]在信息社会中,網络学习的开展是推进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網络学习绩效水平取决于个性化学习水平的培养和引导。通过介绍与自主学习和網络学习环境的相关概念和分类,分析了網络自主学习环境内涵、特点以及作用。从Web的发展历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支架类型的角度,提出了三种網络学习模式——基于Web 1.0、Web 2.0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基于Web 3.0环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并
期刊
[摘要]基于CTCL研究范式,从“学习之前的认知状况”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心理进行研究。以“汉字的处理”及“计算机病毒”学习内容为例,采用非概率随意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即将初中毕业的70名学生,对其认知状况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表明:高中信息技术学习之前的认知可以分为术语模糊替换、认知结构不当、认知零星分散、认知黑箱四种类型。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太熟悉的学习内容,学习之前认知类型以认知结构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数字化时代给教师教育提供的挑战与机遇,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全面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的实践,并对项目做了简要总结及展望。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教师教育;支持系统;应用示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6—0010—08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
期刊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异步协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延时性交流与协作环境,便于学习者能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参与到学习讨论之中。为了探讨基于BBS的异步协作学习互动过程,通过以案例形式进行实证性研究,其中,运用了会话内容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对异步协作学习活动中的帖子总体数量情况、各组发帖时间情况、帖子间关系情况以及基于知识建构模型的异步协作学习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此而改变,在课程和学习被改变的同时.教育在无形中就发生了变化。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CETA7)于10月13日至14日在辽宁大连举行,大会以“技术改造课程、技术改善学习”为主题,围绕视频公开课建设、资源共享课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新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学平台的深度应用等主题展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