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文化对“街头小报”的影响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兰州地区广受欢迎的一些“街头小报”为例,通过对其广告、文学故事、娱乐新闻等栏目的解读,并结合运用消费主义文化的相关理论,认为“街头小报”与消费主义的结合,既发展了报纸自身,也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消费主义 街头小报 消费文化
  
  一、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第二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为了出售产品,获取利润,资产阶级利用各种大众传媒极力倡导消费,鼓吹消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消费热潮。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它由起初的实用价值消费,演变为后期的炫耀性、时尚消费。在大众传媒的教化下,这种独特的消费主义文化最终遍及全球,并成为我们生活文化的一种普通现象。
  消费主义文化,它主要是指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消费目的,而是追求炫耀、奢侈、时尚,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
  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是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随着消费主义热潮的兴起,大众传媒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大众传媒对商品的包装和宣传主宰着人们对商品的理解,引导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消费主义与媒体的结合,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全面传播。
  在市场边缘生存的“街头小报”对消费主义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谓“小报”是之指不以时效性新闻见长,主要以新奇夸张或感人唯美的故事和娱乐新闻见长。在其新奇夸张的故事和各类广告中,我们看到的是其背后存在并在流行的消费文化。
  本文选取兰州地区的“街头小报”为例,通过对兰州街头的十几份“小报”的对比分析发现,消费主义的形成与这些“街头小报”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消费主义逻辑下的“街头小报”
  某报是在兰州发行量较大的一份“小报”,每逢周三出版。由于其栏目设置的多样性和报纸的时尚性,加之于报纸主要定位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群体,因此,在兰州地区,广受年轻人欢迎。某报属于消费时讯类周刊,报纸本身定位“消费时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其本身所具有的消费主义运营逻辑。以下我将从报纸的广告、故事、读书、娱乐新闻等栏目来剖析该报的消费主义文化逻辑。
  1、广告
  打开该报,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大篇幅的广告。铺天盖地的广告运用了各种技巧刺激着读者的消费欲望,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观念。广告所提供的,不仅是某种具体的消费观念,而且在这些观念背后,是一整套有关消费主义的人生观。
  广告中,很少有同生活实用价值相联系的物质消费,多是“整形”“演唱会”等各种广告,且都与“时尚”“幸福象征”等各种包含着“享受”含义的话语联系在一起。广告关心你的生活、你的幸福,并努力为你提供各种官能刺激和满足。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在告诉你,你的幸福快乐和人生意义就存在于对这些物质的消费之中。
  广告软文是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来达到宣传一个品牌理念的效果。由于广告软文卖的是“理念”,而不是“商品”,因此,在消费主义思潮普及的大环境下,软文的宣传效果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哈根达斯的故事。2010年12月15日的该报“锋尚”栏目用了整页讲述了哈根达斯的神话。在读者眼中,哈根达斯已经不仅仅是冰激凌那么简单,它象征着多重含义:“小资”“生活品味”“优雅女人”“爱情致幻剂”等等。它倡导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而是这些象征意义的词语。品尝了哈根达斯就等于是品尝了更高层次的生活,甚至是“爱情”。传媒每天在灌输给我们的“符号”,以充满诱惑的词语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并最终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动。
  广告引导和刺激。读者在寻求自己的幸福时就一味地追求这种感官的满足,而忽略了深层次的追求。可见,在该报中,广告作为一种最具宣传性的话语,参与到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之中,并为这种世俗的符号追求提供了最美丽的说辞。
  2、文学故事
  由于该报主要将读者群定位于20—30岁的年轻人群体,因此大量的文学故事就成了报纸的卖点之一。
  该报的文学故事主要以爱情为主题,这与它的定位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描述现代爱情故事的形式,给商品附加新的符号和形象,对商品的原始意义和概念进行转换,刺激人们的各种消费欲望。这类文学故事,主要以情节打动读者,使读者对于商品留下好感或者将商品看作是故事的代名词。例如,咖啡是“约定”的代名词,有着特殊形状的项链是“定情”的代名词等等。这些爱情故事主要是以娱乐为目的,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暂时逃避生活中的问题和生活、工作上的困难,享受其带来的快感,并让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模仿和追求故事情节中呈现的生活方式。正如费瑟斯通指出的“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
  3、娱乐新闻
  该报的新闻主要集中在娱乐新闻或者体育新闻报道上,盘点过去一周的明星趣事,或者一年的明星趣事是报纸新闻的主要内容。
  娱乐新闻对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消费主义文化氛围也促进了新闻的娱乐化发展。一方面,娱乐新闻通过报道明星,突出明星的“包”、“衣服”或者“鞋子”,强调明星被物质包装出的所谓时尚,营造消费社会的“时尚”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物质消费的欲望。另一方面,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也将受众当作“消费者”,对新闻的选择着眼于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来达到提升报纸的销量的目的。因此,娱乐新闻开始占据新闻报道的重要位置。同时,报道主体的生活方式也在无形中引导着消费者,助长了消费主义的形成。
  例如2011年1月5日的该报报道《让子弹飞——男人帮谁最出彩》,文章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讲述了《让》的男主人公们的个性之处,吸引大批对《让》感兴趣的读者的注意力,对电影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在“小报”的市场经营环境中,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下的该报与娱乐报道相辅相成,共同营造了一种消费主义的新闻文化氛围。
  结语
  消费主义不是天然产生的,它主要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消费主义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一个累积过程,有学者认为,大众传媒对于消费文化的形成和普及起到了主要的示范、传播作用。
  而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传媒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消费主义文化,二者相互关联。媒体一方面通过报道、宣传消费理念来刺激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并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欲望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传媒成了推广消费品、宣传消费品的载体,传媒也可借此来赚取更多的广告费,同时获得收视率的提高或销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①陈妮丽,《新周刊的消费主义解读》[J].《江汉大学学报》,2008(2)
  ②赵津晶、黄艳、罗峰,《消费主义对我国大众传媒的影响》[J].《新闻前哨》,2009(9)
  ③魏玲芳,《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电视节目——以湖南卫视为例》[J].《新闻世界》,2010(7)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新世纪伊始,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转移规模越来越大,转移层次越来越高,转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也更为激烈,在此种情形下,河南省如何抓住机会,顺势作为
摘要 为了解决设施栽培土壤退化问题,通过调查的方式,总结出冀东地区蔬菜温室土壤存在的问题,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和农艺措施提出了解决设施栽培土壤退化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温室土壤;问题;对策;冀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 S151.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79-01  近年来,随着经验性和盲目性的高
为了研究香蕉根颈象甲在海南香蕉上的产卵特.性.指导田间防控技术.室内研究了香蕉根颈象甲成虫对寄主植物、叶鞘部位的产卵选择性及不同饲养方式下的产卵率。结果表明,在巴西蕉和
最近,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对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编制、审计和披露工作进行部署。公告要求,上市公司应坚决杜绝利用公司内幕信息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严格执行对外部单位报送信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应用“贝雷法”对级配进行系统设计与检验,在生产管理过程应用SPSS对贝雷参数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并通过矿料间隙率(VMa)与贝雷参数的回归方程的模型建立,在沥青碎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对石拱桥加固常见方法进行分析探究。通过工程实例提出施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借鉴参考。
【摘要】情感类栏目一直是都市报纸副刊强力打造的重点,一般以普通百姓口述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由记者聆听记录的方式刊登。本文采集了《楚天都市报》2009年9月1日至25日共25个样本着重分析“情感讲述”中的女性形象,并依据女性主义的观点和文化角度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楚天都市报》 情感讲述 女性形象    近年来,女性主义一直是后现代主义学者关注的焦点。几百年来女性主义批判学者为了争取与男性
本文根据对福州港沙埕港区杨岐作业区16#泊位工程特点,对选用的码头平台桩基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桩基检测结果,论证桩基的合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我国法治新闻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头戏。而《民主政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党报《人民日报》的一个周刊,在
‘秋盛芥蓝’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的杂交一代芥蓝新品种。中早熟,品质优,商品性好;叶片圆形,叶长20cm,宽21cm,菜薹长15cm,薹粗2.2-2.8cm,单薹重120~180g;耐涝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应性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