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4年单人份核酸检测输血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窗口期风险的估计和观察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gegoodl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

自2005年10月,南非国家血液服务机构采用单人份核酸检测(individual-donation nucleic acid testing,ID-NAT)技术已对2 921 561份血液样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检测。4年来,HBV表面抗原呈阴性,同时经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呈阳性的急性期献血者共检出149例,检出比例为1∶19 608。回顾性研究确认1例献血者可能为HBV感染。

2.研究设计和方法

对从献血者和受血者血液样本中分离出的HBV完整基因组进行测序、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设定最小感染量为3.7单位HBV颗粒和瞬时检测HBV DNA发病率修正系数为1.34,以此估算HBV窗口期(window period,WP)传播风险。

3.结果

149例急性期HBV NAT呈阳性的献血者中114例(检出比例为1∶25 627)为产生HBV核心抗原抗体前WP,35例(检出比例为1∶83 473)为产生HBV核心抗原抗体后WP。HBV DNA呈阴性献血者产生HBV核心抗原抗体前后WP(分别为15.3,1.3 d),其急性期传播风险估计分别为1∶40 000和1∶480 000。1例患者接受了产生HBV核心抗原抗体前WP, ID-NAT呈阳性献血者血液后被确定为HBV输血传播病例(发生比例为1∶2 900 000)。经测序分析证实为HBV A1亚型,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病毒株的同源性为99.7%,感染的红细胞中,病毒载量估计为每20 mL血浆中平均有32(22~43)HBV DNA拷贝。

4.结论

我们报告了首例通过ID-NAT筛查技术检出的输血HBV传播感染病例,观察到的HBV传播风险为0.34%。ID-NAT技术筛查献血人群HBV感染急性期前估算的传播风险比观察WP传播风险灵敏73倍。

其他文献
1.背景采用用罗氏cobas TaqScreen MPX检测,评估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中国青岛HBsAg阴性献血者的HBV DNA阳性率。2.研究设计和方法采用Roche cobas s 201血液筛查平台,6人份混合血样cobas TaqScreen MPX test, 检测65 800份HBsAg阴性无偿献血者样本。采用罗氏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
期刊
1.背景红细胞储存过程中,细胞内会出现有害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改变。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红细胞囊泡(RMPs)被认定可作为红细胞特性的生物标志物,可能具有免疫原性,抑制一氧化氮(NO)的调节。2.实验设计和方法本研究调查整个储存49 d红细胞的微囊泡形成和红细胞膜成分改变,并与体外测定膜特性试验相关联。本研究收集采用白膜法制备的去白红细胞制品,存储在1~6 ℃中,每周检测溶血、渗透脆性、变形性、ATP
期刊
血型鉴定是对红细胞血型进行确认的一种方法,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血细胞凝集反应成为血型鉴定的主要手段。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已诞生多种红细胞血型鉴定的基因检测分型技术,如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PCR-SSP)、多重PCR、适时定量PCR、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DNA测序及基因芯片等。有关红细胞血型鉴定的新技术在检测通量、速
1.背景2011年3月11日本东部大地震和随后的海啸,夺走了位于日本主岛Tohoku近2万人的生命。大多数受害者被海啸冲走或被淹死。太平洋沿岸Tohoku的血液采集能力受损。内陆地区受影响较小,Tohoku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在仙台市宫城红十字血液中心(宫城中心)进行检测,而宫城中心受损,2个月内无法检测血液样本。2.目的本研究目的如下:①在2011年3月11日前后相同时间间隔期间,评估位于To
期刊
组成型光形态建成蛋白(COP)1是调节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分子。近年研究发现,COP1可表达于哺乳动物细胞中,参与调节DNA损伤修复、糖代谢、脂肪代谢及细胞自噬等生物学行为。此外,COP1在实体肿瘤与血液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进展及患者预后和存活密切相关。COP1作为E3泛素连接酶家族成员之一,可直接招募下游靶分子,如P53、c-Jun、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及ETV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为原发于脑实质、脊髓、眼、脑神经或软脑膜的淋巴瘤。PCNSL与全身系统性淋巴瘤相比,其诊断率低,且治疗效果与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对PCNSL有了更多认识,其免疫表型、相关基因表达谱对PCNSL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拟就PCNSL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飞秒激光(femtosecond laser)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临床上已经应用十分广泛,由于在角膜瓣的制作和角膜基质的激光切削过程中,切断了部分角膜神经,破坏了泪液反射环路,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和泪液分泌量减少,所以干眼一直是LASIK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干眼可导致术后患者满意度下降,要重视LASIK术后干眼的发生,加强对干眼的正确认识与处理,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与视觉质量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继发于多种眼部及全身性血管性疾病的一种难治性眼病,常常导致视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治疗容易出现术中出血、术后严重的炎症反应及滤过泡瘢痕化等并发症,失败率极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高表达,从而引起房水中VEGF含量增加,刺激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形成而发病,近年来随着抗VEGF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1类遗传学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无论是疾病复发/难治(R/R),治疗效果往往较差。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随着对AML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化疗药物及化疗组合方案层出不穷。2014年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的关于R/R AML的临床研究,无疑为攻克此类疾病带来新希望。笔者拟就R/RAML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2例年龄≥60岁初治老年AML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74例接受诱导缓解化疗方案治疗,纳入化疗组;12例接受姑息治疗,纳入姑息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差异,并对患者预后及早期死亡[总生存(OS)期≤8周]率影响因素均进行单因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