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又去远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感叹,音乐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就那么几个音符,却能幻化出无穷无尽的旋律:有的像《梁山泊与祝英台》那般凄美柔婉,有的又像《十面埋伏》那样壮怀激烈;有的像《丹凤朝阳》那样欢乐轻快,有的又像《二泉映月》那样沉郁低徊。不管是古典还是流行,不论是美声还是民族,一曲终了,总会赢得数不清的痴迷者。那,一首歌、一支曲,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呢?
  你或许有这样的体验,生活中遇到不平事、不顺事、不如意事、不开心事,先暂时克制一下你的愤怒、焦虑、恐惧、担忧,找一个安静的所在,泡上一壶茶,放上一首歌,慢慢地品尝,静静地聆听,在茶和歌的氤氲中,让舒缓的旋律飘进你的耳鼓、浸入你的心田,任思绪在音乐创造的意境中飞扬:那庭院、那篱笆,抽着烟斗的,是爷爷吗?编着篓子的,是奶奶吗?那炊烟、那田野,扛着锄头的,是父亲吗?推着小车的,是母亲吗?“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一曲终了,再来一曲:“小螺号,滴滴地吹,阿爸听了快快回,……”在优美的旋律中,在悠扬的歌声里,怒气消解了,忧伤舒缓了,忧虑遁形了。看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毛泽东得知儿子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时,他老人家毕竟是伟人,既没嚎啕大哭,更没咆哮如雷,而是,默默地,点上一支烟,走到书架旁,抽出一本书,吟哦道:昔日杨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走到留声机旁,放上唱片,一会儿,《满江红》的唱腔飘了出来,沉郁、苍凉、忧伤……工作人员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有人将音乐形容为“心灵鸡汤”,确实,在对心灵的抚慰,在对情绪的平复方面,还有什么能比得上音乐呢?
  第一次听程琳的歌,还是三十年前。当时一个同学有台单放机,为了能让他播放我喜欢的歌曲,我还多次跟他套过近乎,吴国松的《点点夜露》、《美丽的小河水》,周峰的《与我同行》就是那时听到并直到今天还难以忘怀的。记得是一个傍晚,吃完饭回宿舍,刚上楼梯,便听到从同学宿舍传来了一阵悦耳的旋律:“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有我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是谁唱的呀?一问,才知是一位和我们几乎同龄的歌手,名字叫程琳。歌颂母爱,怀念母亲的歌曲已是老生常谈,不知听过多少次,唱过多少首了,再听此类歌曲,本不应在心底掀起什么波澜,但当时听到程琳的歌还是鼻子一酸——少年的愁滋味顿时裹住了全身。也许是少小离家求学,自己孤身一人在外的缘故,忧郁常常充溢于自己的心间,程琳那甜美中略带感伤的音调正契合了年少的我心灵深处的某种需求,自此,便喜欢上了程琳,喜欢上了程琳的歌,而且,一发而不可收。
  那年月,抒情色彩明显,打动人心的歌曲还不是很多见,虽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大街小巷,商场学校,听到最多的还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之类的应景、应时之作,空洞、乏味,千篇一律,令人厌倦。程琳的歌,似一缕春风,吹开了少女那尘封的心扉;又如一阵甘霖,洒向了少男那久旱的心田。于是,能听到程琳的歌,能买到一盒程琳的磁带,就成了我那时最大的憧憬和期盼。
  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的书店、商店、音像店都跑遍了,仍难觅磁带的踪影。东风桥南侧路西有个小店,铺面很小,专卖磁带,我去过多次,并叮嘱老板娘,如果程琳的磁带能来,一定给我留下一盘,但最后也一无所获。
  后来大学毕业了,偶然的机会,在同事那里发现了程琳的一盘专辑,那高兴劲,简直喜出望外。本来我和这位同事就是好友,自然,没用腆着脸,就将磁带借了过来。恰巧,办公室有台录音机,单卡的,还是日本原装进口的,尽管已破旧不堪,连装磁带的盖都掉了下来,但丝毫不影响我听歌的热情。自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它和这盘磁带陪伴我走过了那段孤寂的青春岁月。
  程琳专辑中的几首歌,直到今天我都记忆犹新。《妈妈的吻》、《童年的小摇车》、《风雨兼程》、《小螺号》、《故乡情》、《风啊,你吹吧》、《海边情思》等等,刚刚出道的程琳,是以清新、天真、单纯示人的,歌中的内容,不外乎故乡、妈妈、童年、海鸥、小摇车、小螺号,如果换了另外的歌手,唱同样题材的歌曲,也许她会选一些格调欢快、明丽的曲目,但程琳的歌,在轻柔和明丽中别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深情、自然、投入,还有着和她年龄很不相符的淡淡的忧伤和沧桑感。这种感伤是来自于对故乡的怀念吗?是来自对亲人的挂牵吗?是来自青春的困惑吗?还是一種与生俱来的气质使然?
  也许和当时的演唱环境有关。刚出道的程琳,其演唱风格曾一度遭到了当时“权威人士”的质疑和批评,一些“老左”们竟然给还是个孩子的程琳扣上了“靡靡之音”、“颓废之音”的帽子,更有甚者,言其“台风轻佻”、“有挑逗性”。这种“上纲上线”的“文革”思维给年幼的歌手带来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也许,自那时起,忧郁融在了她的气质中,挥之不去,以至于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
  我最喜欢的是她的《海边情思》:“山岗,披上晨光,走上那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让它融进那波浪。望着一群白鸥,在朝霞里飞翔,我的思绪,也展开翅膀,飞向远方,我盼望着,盼望着亲人,快回到我的身旁。”每逢独自一人,当孤独袭来,我就打开录音机,装上磁带,轻轻地摁下按键,歌声便飘满了屋子。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是自己的心境和歌中的意象很吻合吗:一串脚印,一群白鸥,除了朝霞就是波浪……
  青春的迷茫时时撞击着自己的心灵。前途何在?事业何在?理想何在?爱情何在?是《风啊,你吹吧》带给了我些许的慰藉:“风啊,你吹吧,你吹吧,你轻轻地撩起我的黑发;风啊,你吹吧,你吹吧,让我和春天说句话。你带来了童年的梦幻,让理想在春风里发芽,请带我走向翠绿的田野,化作春天含笑的鲜花……”是啊,总有一天,理想会在春风里发芽,总有一天,理想会化作含笑的鲜花。
  后来,程琳结识了来自台湾的著名音乐人侯德健,再后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侯德健返台,程琳出国。也许,在人生的旅途上,“风雨兼程”是一种人类难以摆脱的“宿命”,程琳唱道:“今天你又去远行,正是风雨浓,山高水长路不平,愿你多保重;记得那年初相识,也在风雨中,风浓雨浓情更浓,祝你早成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山高水长路不平,携手同攀登……待到雨过天晴时,捷报化彩虹。”和《风啊,你吹吧》比起来,《风雨兼程》又多了一些人生的意蕴和苍凉——或许这首歌就是歌者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演绎的,否则,怎么会那么动情、那么撼人心魄。
  是的,终有“捷报化彩虹”的那一天。侯德健说过:“虽然春天不是永恒,但冬天也不是最终的结局。”不是吗?
  许多年过去了,无数的歌声从耳畔滑过,声嘶力竭的、矫揉造作 的、煞有介事的、装模作样的,还有发自肺腑的、一往情深的、美轮美奂的、真挚动人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尽管打动你心灵的、带给你美的享受的优秀之作也代有人出,像齐秦,像费翔,像郑源,像陈奕迅,但能常驻心间、难以忘怀的还是程琳,还是程琳的歌:那里有自己的迷茫、自己的感伤、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理想。
  哦,今天你又去远行……
其他文献
在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因为价值观、贫穷、出身、战争、制度、生理等原因,制造了无数难以被后人观照的剩男剩女群体,古称“独”,与“鳏寡孤”并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真实历史中的孔子并不古板,二十岁娶了丌官氏,知食色性也,编辑《诗经》时将歌唱男女结合的《关睢》置首,其目的或劝剩男剩女不要迷恋可以放纵的青春。  可惜事与愿违,《诗经·周南·汉广》记:“汉有游女,不可
摘 要:张爱玲属于海派作家,其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她众多的作品中,多采用第三人称去进行描写刻画,其笔下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悲苦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揭示主人公的处境和所反映的社会意义。而在《小团圆》这部作品中,张爱玲一改往日做派,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内省式叙述方法,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以此来理解她这一改变的原因及用意。  关键词:张
摘 要:威廉·华兹华斯与陶潜在作品风格和文学思想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源自他们的生活观念与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和人生阅历的不同, 是他们批判社会的独特方式。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陶潜;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东西方文学诗坛先后出现了两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一位是中国
摘 要: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無赖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充斥着浓浓的死亡气息,在《人间失格》和《Goodbye》中尤为明显。本文通过明确太宰治产生死亡意识的原因进而窥探死亡意识在《人间失格》和《Goodbye》中的体现。  关键词:无赖派;死亡气息  作者简介:李雅琪(2000.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就读于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1976年,韩礼德和哈森出版了《英语的衔接》一书,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结构衔接。之后,胡壮麟和张德禄提出了结构衔接,二者称为显性衔接。但很多人并未注意到隐性衔接对语篇同样具有很大影响。本论文以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为例探究显性与隐性衔接在作品中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典型实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显性和隐性衔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英语学习者鉴赏文学作品,有效指导其英文翻译及写作,不断提高其语篇
摘 要:鲁迅与余华在文学创作中有诸多的相似性,他们以各自的笔调叙写着属于他们时代的人类的灵魂。本文将从余华对鲁迅创作风格的发展着笔,细致分析,力图较准确地解析余华在写作上有别于鲁迅之处。  关键词:鲁迅;余华;创作;发展  作者简介:邱薇(1990.3-),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4级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在这部戏剧中,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靠着自己的幻想生活,而这种幻想又通过封闭独立的集体的环境而不断滋长。剧本通过一群人的生活揭示出“幻想”的命题,在这个命题中渗透着人类的生命意识。我正是通过人的生存、人的本能需要、集体于个人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感知人之本质,探索无穷的“人学”意蕴。  关键词:幻想;救赎;需要;集体  作者简介:赵昊佳,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内在逻辑,也是其根基,正是由于法律文化土壤的差异,才会使得法律在各个国家各个时间段显现出不同的形态。法律事实上是一种思维对现实的抽象,而法律文化决定了这种抽象的方式和导向。知识产权法也不例外,作为对人类智力成果进行保护和规制的工具,知识产权法与思维和主观联系
作者简介:郭强(1956.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辽宁大连,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现工作或学习单位:某集团公司顾问,研究方向。  简历:  1973年——1978年 知青下乡,后二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9年——1983年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  1984年——2008年 大连机床集团,后期任集团常务副总裁  2009年——2016年 大连科德数控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1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展示的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展现了人性最黑暗的战场,集结了人心变质变态,是一种伪形。就书中内容而言,《三国演义》集结了权谋、心术、权术、心计,里面的人物除少数人外,均戴着面具。本文就《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权术与人性进行批判性的讨论。  关键词:《三国演义》;权谋;权术;人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