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相当普遍。我就如何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谈几点看法。
1.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于一身。因此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父爱;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教师在上课时,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美好境界中。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2.利用生活资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资源宝藏,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作家深入群众生活之中,搜集写作的素材,捕捉写作的灵感。
2.1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多彩的学校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方法主要有:(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学会提炼,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搜集新颖别的素材;(2)注重对生活现象的表达,可注重语言、情境再現等方式予以表现;(3)养成良好的长期表达习惯,让学生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艺术境界;(4)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现能力,掌握判断的方法,逐步做到厚积而薄发,使得所写文章具有层次和深广度。
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人常用它来比喻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收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好作品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平时要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熟悉生活,关心生活,这样才能积累到作文素材。“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要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要能够在极普通极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景物、一件小事、一个微笑、一丝心绪,都能激起你情感的波澜,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我们要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这精彩的世界,要善于观察,勤于采撷,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每天坚持写日记,将生活中的精彩融于笔端,才能领略写作的乐趣,才能品尝生活的甜美,才能生动真实地再现生活。例如: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培养自身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见解,比如收集公共场所标语、广告词、店铺名,以及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歇后语、谚语、俗语,等等,积累、丰富词汇,感受语言表现力,并对其表达技巧和所折射的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探究。这些对于他们的写作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一副对联所说的:“时时浏览社会之书无字不学问,处处采撷生活之花有枝皆语文。”
3.文言文的教学。
3.1有意识地增加诵读、背诵的环节。诵读、背诵可以增强语感,进而理解文意,同时也可以在写作中化用、引用,缘此,辨明字音,理解词义句意,是诵读环节的必走之路,唯有此,背诵才能准确无误。
3.2一定要清楚教材中的常用文言词和语,在阅读文本时适时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3.3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理解能力,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修养。清人孙德谦说:“古书之流行,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诵读时,正宜自行圈点。盖一经点读,其书文义或者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连缀,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古书读法略例》)从中可见点读的好处。
3.4以文代言,在设计中尽量以样本的形式出现,设计中要明晰文本究竟在哪里“导”,“导”什么;在什么地方“点拨”,“点拨”什么;在什么地方“引导”;在什么地方“发现”。
4.阅读教学。
4.1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面对农村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从教几年的我深知其中道理。立足于课堂,应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积极引导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使学生入迷。不知不觉中把徘徊在门外的学生带入艺术殿堂,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
4.2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有或强或弱的好胜心理,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美好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或多或少地喜欢上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几石击水,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语文活动丰富而多彩,还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1.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于一身。因此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父爱;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教师在上课时,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美好境界中。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2.利用生活资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资源宝藏,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作家深入群众生活之中,搜集写作的素材,捕捉写作的灵感。
2.1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多彩的学校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方法主要有:(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学会提炼,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搜集新颖别的素材;(2)注重对生活现象的表达,可注重语言、情境再現等方式予以表现;(3)养成良好的长期表达习惯,让学生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艺术境界;(4)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现能力,掌握判断的方法,逐步做到厚积而薄发,使得所写文章具有层次和深广度。
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人常用它来比喻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收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好作品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平时要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熟悉生活,关心生活,这样才能积累到作文素材。“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要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要能够在极普通极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景物、一件小事、一个微笑、一丝心绪,都能激起你情感的波澜,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我们要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这精彩的世界,要善于观察,勤于采撷,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每天坚持写日记,将生活中的精彩融于笔端,才能领略写作的乐趣,才能品尝生活的甜美,才能生动真实地再现生活。例如: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培养自身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见解,比如收集公共场所标语、广告词、店铺名,以及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歇后语、谚语、俗语,等等,积累、丰富词汇,感受语言表现力,并对其表达技巧和所折射的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探究。这些对于他们的写作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一副对联所说的:“时时浏览社会之书无字不学问,处处采撷生活之花有枝皆语文。”
3.文言文的教学。
3.1有意识地增加诵读、背诵的环节。诵读、背诵可以增强语感,进而理解文意,同时也可以在写作中化用、引用,缘此,辨明字音,理解词义句意,是诵读环节的必走之路,唯有此,背诵才能准确无误。
3.2一定要清楚教材中的常用文言词和语,在阅读文本时适时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3.3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理解能力,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修养。清人孙德谦说:“古书之流行,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诵读时,正宜自行圈点。盖一经点读,其书文义或者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连缀,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古书读法略例》)从中可见点读的好处。
3.4以文代言,在设计中尽量以样本的形式出现,设计中要明晰文本究竟在哪里“导”,“导”什么;在什么地方“点拨”,“点拨”什么;在什么地方“引导”;在什么地方“发现”。
4.阅读教学。
4.1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面对农村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从教几年的我深知其中道理。立足于课堂,应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思考,在积极引导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活泼,使学生入迷。不知不觉中把徘徊在门外的学生带入艺术殿堂,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心灵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操美,品味语言美,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以课文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旁征博引,使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浓厚兴趣。
4.2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有或强或弱的好胜心理,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美好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或多或少地喜欢上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几石击水,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语文活动丰富而多彩,还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