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知识及能力水平,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超越教材,重组教材。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经历“做数学”及“用数学”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有效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趣,学习更有效。
关键词:做数学 用数学 有效课堂教学 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适当地超越教材,重组教材,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取新知,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探索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只有置身于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探明学生现有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而又亲切,轻松而又有趣,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学习。
如在“找规律”一课中,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通过创设“庆元旦”联欢会的具体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然后围绕“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这些场景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发现画面上的彩旗、小灯笼、花朵和小朋友们等一系列事物的排列现象时,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也切实体会到按规律排列的必要性,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一条红领巾,通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需要知道什么”等问题,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探究愿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三角形面积的有关知识。
实践证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數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应该多留给学生思考与活动的时空,亲身经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如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在“探究体验”阶段我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放手启发学生通过“忆一忆(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动一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拼成能计算面积的图形——议一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说一说(全班交流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整个操作过程分明,通过剪、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个个思考,汇报交流结果,争着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尽量展现在同学面前,其中不乏有闪光的思维亮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了技能,又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转化法),为后面进一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体验“用数学”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算圆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只有把树砍下来才能量出半径;有的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说:“那么能不能想出不砍树就能算出横截面面积的办法来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学生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积极思考和争论,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即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横截面面积。课后,许多学生还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了树干的周长,算出了横截面面积。
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旗杆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应该深钻教材,不断探索,用数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开拓学生的智力,多给学生从事探索活动的机会,以《课标》的新理念为指导,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形象化、动态化、多样化,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合格的“探索者”,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4.
关键词:做数学 用数学 有效课堂教学 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适当地超越教材,重组教材,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取新知,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探索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只有置身于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探明学生现有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而又亲切,轻松而又有趣,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学习。
如在“找规律”一课中,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通过创设“庆元旦”联欢会的具体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然后围绕“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这些场景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发现画面上的彩旗、小灯笼、花朵和小朋友们等一系列事物的排列现象时,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也切实体会到按规律排列的必要性,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一条红领巾,通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需要知道什么”等问题,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探究愿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三角形面积的有关知识。
实践证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數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应该多留给学生思考与活动的时空,亲身经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如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在“探究体验”阶段我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放手启发学生通过“忆一忆(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动一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拼成能计算面积的图形——议一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说一说(全班交流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整个操作过程分明,通过剪、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个个思考,汇报交流结果,争着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尽量展现在同学面前,其中不乏有闪光的思维亮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了技能,又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转化法),为后面进一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体验“用数学”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算圆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只有把树砍下来才能量出半径;有的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说:“那么能不能想出不砍树就能算出横截面面积的办法来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学生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积极思考和争论,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即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横截面面积。课后,许多学生还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了树干的周长,算出了横截面面积。
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旗杆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应该深钻教材,不断探索,用数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开拓学生的智力,多给学生从事探索活动的机会,以《课标》的新理念为指导,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形象化、动态化、多样化,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合格的“探索者”,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