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法学专业教学实习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ick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实习环节是法学学生提高执业技能和提升职业道德感的重要途径,其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但我国现行法学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却有流于形式之嫌,这和当前不合理的实习模式有较大关系。若能借鉴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使实习过程能以诊所法律教育的形式展开,同时发挥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则可以使法学专业的教学实习环节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法学实习;诊所法律教育;教学方法
  
  一个良好的实习体系是多方利益的交集体,对学校而言,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对学生而言,便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对企业而言,可以储备人才;对社会而言,便于提升和调控劳动力市场[1]。对于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来说,完善我国现行实习模式,是当前法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法学专业教学实习性质之定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实习是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2]。
  所谓教学实习是指“作为学校正常教学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实习活动”[3]。这种实习实际上是高校的正常教学环节之一,实习课被列入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法学专业的学生想要顺利毕业必须修满一定的实习学分方可。实习单位既可能是学校组织安排的,也可能是由学校开具介绍信,学生自主去联系的。但不论属于何种情形,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仍然存在,本文在此层面上探讨法学专业教学实习模式的完善问题。
  二、法学专业学生教学实习之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与多数其他专业学生的实习相类似,法学学生的教学实习环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在现实中多呈现流于形式之势。具体而言:一方面,法学学生对实习环节不够重视。在2~3个月的实习期间,多数学生所从事的往往是一些非技能性的琐碎工作,例如在实习单位从事装订卷宗、打字校对、送达文书或者以旁观者身份跟随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办案。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学生忙于考研和准备各种资格考试,往往选择虚假实习(不去实习,而请求实习单位盖章或开证明等)或不完整实习。另一方面,校方对待实习不够重视,尤其是那些将自身定位为“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的高校表现得则更为明显。在当今,多数高校对待实习的做法是只要在实习证明上出现实习单位的印章即可,至于实习的过程则无关紧要。如此一来,学生的态度自然也难以端正,实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实习过程难免有流于形式之嫌。鉴于法学学生在实习中的糟糕表现,北京大学法学院在1995年提交给国家教委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甚至建议取消法律本科学生的实习[4]。
  由于实习环节在现实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因此我国的法学毕业生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其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的操作技能差。法学专业的实习过程是学生将法学理论与现实案情相结合,提高自身处理司法实务技能的过程。尽管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采用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但案例终究只是对社会情境的假设而非现实场景的重现。由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接触到社会中的真实案件、实习过程又多流于形式,以致于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现实案件时,往往手足无措。许多法学毕业生连基本的法律文书都难以起草,更谈不上进行其他的法律活动。
  其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学生缺乏法律职业道德感。“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5],法律适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基本的正义观念能否得到伸张。“一名杰出的律师不单纯是一名成功的技术人员,而且还是一名审慎或具有实践智慧的、有个性的、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的最高目的是要实现超越技术的一种智慧”[6]。法律人对法律的恪守正是来源于其对法律职业的信仰。法律职业道德感的培养来自于何处呢?除了来自于法学专业的内部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司法实务中与社会弱势群体的接触、对民间疾苦的了解而加以培养。否则,律师将成为玩弄法律的“讼棍”、司法人员则蜕变为权力寻租的幕后推手。
  三、重庆大学法学院法学实习模式新探
  针对法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实而不习”、重庆大学法学院在实习过程中针对缺乏有效监管的现状,将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引入到实习过程中,使实习场所成为“第二课堂”,有效地将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提升实习效果。实践中其做法如下:
  1.选择好实习场所
  实习场所的选择对于能否在实习中开展诊所法律教育意义重大。对此,学校应当选择具备一定实力的、能长期进行合作的实习单位作为实习场所。实习单位具备一定的实力才能为诊所法律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场所和师资支持;而长期合作的经历则便于诊所法律教育的开展。在实践中,重庆大学法学院与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法院共建了法学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同时与重庆立源律师事务所、重庆学苑律师事务所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如此,则为诊所法律教育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现有资源
  由于实习课程是在实习单位进行的,因此有效地利用实习单位的现有资源对于开展诊所法律教育帮助很大。由于在确定实习单位时,学院所选择的都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实习单位。因此,实习单位的许多资源是可以为学院和学生所利用的。一方面,学院可将实习场所当成“诊所”而无需建立专门的法律诊所,也无需配备相应的日常管理人员,其开支就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会有相应的义务人员作为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上述指导老师在法学理论方面或许
  
  
  有欠缺,但司法实务经验丰富,指导学生处理具体的案件是没有问题的,这也解决了诊所法律教育开展中所面临的师资不足问题。再者,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都是现实的案例。其间,学生要经历与委托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调查收集证据、法律文书写作、法庭审判等诸多环节,这为诊所法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素材。
  3.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管
  传统的实习过程多流于形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院缺乏有效监管。对此,重庆大学法学院的做法是将实习学生分配给指定的老师,通常每个老师指导10~15人。如此一来,学生除在实习过程中除了有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外,学校老师也进行一定的指导,即学生拥有的是“双导师”。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提交一篇详细的实习报告。而实习报告的内容则是以实习过程中处理的案件为依据,要求学生对案由、案件争议焦点、证据材料、法庭审理、处理结果等案件各阶段的处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记录。校方老师则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实习报告的写作进行相应的指导。据统计,自我院将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引入到实习过程中以来,法律援助案件平均每年以30%的幅度递增。因此,如果将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学学生的实习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更加充实,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法律援助资源不足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于静.论实习学生劳动保障的责任人及相关责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98-101.
  [2]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8.
  [3]张勇.大学生的实习权益保障及制度构建[J].教育评论,2007(6):55-58.
  [4]苏力.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比较法研究,1996(2):145.
  [5][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30.
  [6][美]安东尼•克罗曼.迷失的律师:法律职业理想的衰落[M].周战超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8.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基金编号:CDJXS11081133)]
  [责任编辑:周 杨]
其他文献
摘要:世界近代史课程经过实践,尝试了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结合。总之,研究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  (1)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参照,讨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和原则。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距离实现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与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要按照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确定研究的问题,同时还要遵循“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原则。  关键词:纲要;大学英语;研究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在阐述“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意义与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网络化建设基本思路:运用多元化理论指导、体现人文地理学科特色、发挥网络平台教学优势、展示自身学科建设成果以及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由课程模块、教学模块、互动模块和特色模块四大模块组成的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体系结构。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建设思路;体系结构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期刊
摘 要:结合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师工程素养提升、教材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素质提升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形势下专业教师再教育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观念;工程素养;教材建设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工程理论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工程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领域,创造价值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英语)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现状,结合“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探讨通过开设指定选修课程来创造性地实施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使得研究生英语教学既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中的原则性要求,又充分体现全国各地研究生培养实际和学校特色。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指定选修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设置;创新方案  
期刊
摘要:介绍了东南大学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载体,重点选取并逐步建设了预备物理实验、工业系统认识实践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三个教学模块。通过设置新型实验项目、增加新型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网络助学平台、创新保障机制等举措,构建了“新生引导性实验实践课程”,进行了以现代教育思想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的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通识教育;新
期刊
摘要:系统论视阈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工”与“学”以及“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上,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系统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设计;改革;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颇多。为更深刻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
期刊
摘 要:一切文学鉴赏都是一个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吸收是指鉴赏者完整深入地追寻、发现、阐释作品的文本原意、社会意义。再创造是指鉴赏者通过完整地理解作品,生发出自己对文本的鉴赏感悟并能准确表达出来。英美文学教学的任务也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吸收和再创造,而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首先让学生读透文本原意,明白文本究竟传递了哪些信息。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本意义;解读        一、了解
期刊
摘 要:分析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提出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以“机械制图”课程“机件表达方法”一章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及实施情况,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分组讨论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图示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最后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两个方面将改革试点班与传统教学班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机
期刊
摘 要: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与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根据东南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研究性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思路、运作环节和总结反思。  关键词: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机制       自本世纪初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指导和鼓励下,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在探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