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钠治疗肝性昏迷15例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_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谷氨酸钠治疗肝性昏迷,近年来屡有文献报告。本院自1955年6月迄今共收治肝性昏迷15例,均曾应用此药治疗,惟因最初购买不到谷氨酸钠纯制剂,故用味精(内含80—85%的谷氨酸钠)治疗9例。1957年春根据李、刘二氏及汪、陈二氏所介绍的方法,以味精或谷氨酸制配成谷氨酸钠溶液,经动物试验无不良反应,曾用以治疗6例,兹将本组治疗情况报告于后,以供参考。

其他文献
1953—1954年间,Simpson氏等在动物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静脉中分离出一种有强力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的激素——醛固酮(Aldosterone),并阐明了它的生理作用,邝氏等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关于醛固酮的生物合成,Rosemberg氏等用灌注牛肾上腺的方法,证明了由孕酮转变为醛固酮的事实和生物合成途径。
期刊
1957年夏季,上海市遭受热流侵袭,市区内气温骤然高增,造成空前炎热,据上海中心气象台资料,自7月17日到25日止每日最高气温均在37℃以上,中暑病例发生多起。来院时呈昏迷不醒,并有抽搐、惊厥、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大都在41℃(腋下)以上。一部分病例有食欲减退、头痛头晕、乏力嗜睡、恶心、呕吐、神志恍惚等前驱症状,大多数均系突然发生,临床诊断也除外了中毒、脑血管意外、疟疾、肺炎、脑炎等疾患。在开始时间
期刊
(1)本文报告及分析吕氏综合病征26例。(2)发病年龄自18—49岁,而以21—30岁的发病率为最高。(3)一年各季中,都可发病,但以春、夏二季为最多。(4)本组中医药、护理、化验人员患者占一半以上。(5)本文中有5例呈急性症象,其中1例为支气管性气喘病并发吕氏综合病征,有游走短促性肺浸润发作二次,2例呈急性腹症,1例过渡性心脏扩大。2例呈胸膜炎兼有渗出性积液。2例在三年中,复发达5—6次之多。(
期刊
郭钤新医师来函
期刊
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常易发生体温调节机能的障碍而引致中暑,临床表现为高热、昏迷和循环衰竭等征象。在发生中暑后如不及时给予降温措施,往往威胁生命。过去文献报告,虽曾用物理方法或退热剂降温,但死亡率仍高达27—33%左右。因此对中暑的降温治疗措施,是值得我们重加探讨的。
期刊
细菌性心内膜炎
期刊
E605对人畜和昆虫都有剧烈的毒害作用。由于它的毒性比一般杀虫剂强烈,杀虫效果甚佳,制造成本又低,因此,先后被各国广泛采用为农作物杀虫剂(其中对棉蚜、棉蜘蛛、棉叶虫等用途最广),并进行了大量生产。我国自从1954年在农村中广泛使用,确实获得显著效果。
期刊
新堡痢疾杆菌过去系少见的痢疾杆菌,但自1953年以来,国内如北京、上海、济南、西安等地即相继发现,且开始引人注意。我组在调查福州市痢疾杆菌菌型的过程中,于1955—1956年间共从24例患者获得新堡痢疾杆菌(占福氏痢疾杆菌病例的10.6%)。
期刊
何杰金氏病自1832年由Hodgkin氏报告后,即引起注意,国外文献报告甚多,但国内报告还不多见。目前在国内华东、华北、中南及西南地区已有文献记述者约60例,但此症在中国非如文献记载之罕见。病理组织及尸体解剖检查尚未普及,可能为国内文献报告较少的主要原因。
期刊
肝机能衰竭而引致肝性昏迷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是一个不太清楚的问题。晚近文献报告,不少作者叙述了肝性昏迷患者生物化学上的各种改变,但尚未发现任何一个特殊的异常,可以认为是引起昏迷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某些临床与生物化学的观察上,发现氨基酸——氨的代谢障碍确与肝性昏迷的发生有关,其根据为:①肝机能失调的病人,若给予各种铵盐如氨之阳游子交换树脂(Ammonium cation exchange res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