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土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地处皖西南丘陵,记忆里,老一辈人都喝土茶。
  煨茶多用瓦罐,当煎开的茶水掀动罐盖,突突地冒着热气,便轻轻吹落罐上的灰烬,哗哗倒入粗瓷大碗里。打小我就喝慣了这种土得掉渣的茶水,那酽酽的茶香融入了我的血脉,滋养着我的肠。土茶是与生俱来的土,仿佛布襟素颜、野气十足的村姑,又如土生土长的庄稼汉,没有人文的底蕴,更没有动听的传说。有时一粒茶籽从鸟嘴里衔落,便在山坳或田边地头萌发茶芽,集天地灵气,自由地生长,从不施化肥农药,也从不修枝打理,采摘的茶叶土办法加工、土办法存放。
  这些茶树,多数在50年以上,也有几棵超过百年的树龄,新中国成立前均归大户人家所有,土改后充公。大集体时,生产队到谷雨后才发动妇女采茶,采茶的队伍分散在村庄四周的茶园,采摘的茶草摊晾在生产队屋子的大簸箕里。头茶由生产队请茶师加工,主要用于公家招待和送礼。二茶要到立夏后采摘,每户分到一堆梗大叶粗的茶草,拿回家加工,空气中浮动着炙热的茶香。后来,茶树分到户。春茶刚冒出芽尖,就有人蠢蠢欲动。“青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女人们把笑声撒在茶园,男人们把汗珠抛在茶锅前。喝茶也讲究起来,往日的大瓦壶、蓝边碗换成了玻璃杯。“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喝摘不得。”人们摘了头茶摘二茶,做好新茶净手装箱,放入上好的炭用于干燥,严实封口。与那些包装精美的外茶相比,自家的茶品相稍嫌土气,但地道、醇厚,口感纯正,像极了乡下人。
  父亲不是茶师,但做茶很下工夫,做二茶时,叶梗粗大的茶须大火杀青。面对高温的炙烤,父亲光着膀子不停地翻炒、揉捻,茶汁在捻石上流,汗水在背上流。经他亲手揉炒的茶,味浓、耐泡、醒神,往往一杯茶就能留住人,不喝它个三四遍,客人不轻易放手,连说:“好口劲!好口劲!”父亲去后,数十棵茶树无人看管,几近荒芜。每每新茶上市,内心的躁动伴着乡愁飘然而至,再也喝不到父亲的茶了!偶尔喝上家乡的土茶,透过那一股氤氲的热气,闻着那久违的清香,仿佛望见了家乡的山水,望见了亲人……
  我和妻白天摘茶,晚上做茶,鲜茶草搁柴火锅旺火杀青,手工抛炒,嫩绿的茶头在热锅里毕剥作响。待茶叶色泽转暗,青气消失,出锅抖散于簸箕中阴凉。然后回锅翻炒、摊晾,炭火慢烘至干燥,如此反复数遍,累得腰酸背痛,好在叶芽鲜嫩,无需揉捻。也许得父亲茶技真传吧,新茶散发着久违的茶香,沏一杯用心打造的土茶,那清碧的汤色,醇爽的茶味,抿一口先苦后甘,周身通泰,仿佛品出了生活的真味。
  炊烟也熏染了酽酽的茶汁,在屋顶上长成绿色的茶树,开出了一朵朵茶花。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六月的一天下午,我去邻村小营村串亲戚,被村西一眼望不到边的苜蓿所吸引。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苜蓿已齐腰深,软弱的串串小叶,顽强地托起长茎上盛开的紫白色苜蓿花。微风吹来,苜蓿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蝴蝶在空中飞舞,小蜜蜂趴在花蕊中贪婪地吮吸着蜜甜,几只野兔被我惊动,“嗖”的一下钻进了苜蓿地。猛然间,脑海中闪念出上世纪70年代我来到这块苜蓿地偷苜蓿的情景来……  小营村在村西南耩了100亩苜蓿,春天一開春
期刊
母亲去世后,父亲愈发不肯进城了。他常对我说,母亲生前还是挺想进城生活的。四个儿子都在城市里打拼,他们老两口待在乡下,日子久了,难免会想得慌。  现在,母亲静静地躺在城市的陵园里,我们只能对着一块刻了母亲名字的石碑,怀念她生前的点点滴滴。而父亲呢,一个人孤零零地守着乡间母亲生前不肯舍弃的庭院。父亲说,母亲在世时,最爱摆弄庭院里的那一小块地。别小看了那庭院里的一丁点儿地,岁岁年年丰富过我们的餐桌。韭菜
期刊
那天,当我转悠到五叔家时,看到他正在忙活,准备做酩馏酒哩。我问他,收徒弟不收?五叔却当了真,立马收我当徒弟。  “千百年来,谁不梦寐以求生活甜美呢?即便在那苦涩的日子里——在那吃糠、吃菜、吃树皮的苦涩的日子里——在那困难、煎熬、挣扎的苦涩的日子里,很多人还要想法酿点美酒滋润生活哩。”五叔自豪地说。他还给我讲了一个“黄村酩馏酒”的故事:宋朝初年,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巡归来,路过黄村,闻到酒香扑鼻,随即问
期刊
元旦放假,家里比平时多了一些客人,妻子是干服务行業的,忙于工作,买菜做饭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  一次,路过一个菜摊时,男主人的吆喝声引起了我的关注:“新鲜嫩绿的红菜苔,两块五钱一斤;刚刚上市的小白菜,一块五钱一斤。快收摊啰,便宜卖!”我从他那有点熟悉的身影中,认出他就是我高中的同学吴又华,便走上前去问:“老同学,你怎么在这里卖菜,以前怎么没有看到过你呀?”吴又华微笑着说:“你胖了许多,我看见过你
期刊
桃花开了,最浓的春色来了。  桃花的艳是多姿多彩的。桃花虽艳丽,但不艳俗,它是那种娴静、纯净的艳,犹如豆蔻年华的少女;桃花的艳,不是忸怩作态的艳,是那种清新自然的艳,如朴素漂亮的邻家大姐;桃花的艳,不是浮夸浅薄的艳,是那种浓烈的艳,如成熟温润的少妇。  桃花艳冠群芳,但不孤傲,它宜人宜家,宜物宜景。桃树和柳树并列的时候,桃红柳绿,相得益彰,春色繁茂;桃树和李树在一块的时候,桃红李白,互相映衬,更添
期刊
高中毕业那年,我在湖北省谷城县某部队一营当铁道兵。  那天,我们营属下三连的两匹军马当天就要退役离开部队,该连队于上午九时,要为退役的军马举行一次退役仪式。  三连离营部机关不远,大约只有2公里的路程,我一路小跑,越过一条小河,翻过了两座大山,仅用了20多分钟,就到达了山脚下的三连驻地。  操场上,站着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全连官兵以及军乐队!在悠扬的军乐声中,三连的军马饲养员小刘牵着两匹戴着大红花的枣
期刊
岱山人对要好的小伙伴通称小朋友,我有个岱山的小朋友雪,与女演员郭柯宇有几分相像。雪于2010年的夏天调到渔山去工作,我和芬提起过好几次要去看看雪,2014年的初夏终于成行。  是下午1点40分的船班。跳上渔山船,就听到拉家常的渔山本地人,讲话如倒豆子,具体内容只有知情人听得懂,我和芬各自刷着微信,偶尔聊几句,互通微信的内容,一个半小时的航行很漫长,我们走出船舱,在船头的甲板上拍了几张照片,头顶太阳
期刊
不经意间,日子老了。  老了的日子像一口老井,素面朝天,苍白无语。沿上那被日子磨亮了的石头,诉说着老去的日子。那日子里曾忙碌的辘轳,在老了的日子里,像一块等待风化的石头,无声无息地眼瞅着日子的老去。  谁能把日子留住呢?  风无语,月无语。  我去看一个村庄,在山里。去的时候是冬天,无雪。我去是为了看过去的日子。可我没能看到那些个日子,只看到了一个壳。日子走了,留下一个壳。那些老去的日子被灰尘杂草
期刊
敖包山有两座,一座路南,一座路北。  老柴开着越野,只拉我一人,要在这片土地,这片凝固的土地上,驰骋六百里。身后是古战场,康熙与沙皇,为了各自江山拼命厮杀,几十年前,牧民们还能挖出箭头,一筐一筐的。一阵风过,那些山丁子树“呼呼”作响,像一大群士兵,擂着战鼓。  从这往前,稍走几步,便是牧区了。肥大的杜泊羊,通体白毛,挤在黑头羊里,又高又壮,一看就是新品种。羊群后面,有牧羊人,全是年幼的孩子。老远就
期刊
小慢慢是7005/7006次旅客列车。  它往返于古都西安与上郡榆林,是包西线保留的唯一一列绿皮火车,是甘钟线唯一一列旅客列车,是西安至榆林间停站最多的列车,也是西安至榆林间运行时间最长的列车,因为行驶速度慢,陕北的人都叫它“小慢慢”。  小慢慢虽慢,却凭借停靠站点多,而受到人们青睐,特别是延安北地区的铁路人更是喜爱有加。  对于我而言,小慢慢有着更美妙的故事,一段有关爱情的记忆。那是2010年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