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这些话从本质上道出了作为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古代文学作品,都出自名家之手,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字里行间,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感悟与认识,更把中华民族的某种文化或精神以浓缩的形式延续下来。不少作品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在文言教学中充分进行情感熏陶,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有帮助。
一、从阅读到领悟,加强自身修养
当今的高中生,他们生活在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单一的价值取向,不够合理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自身年龄的特点,再加上繁重的学业,使社会、学校包括家长普遍感到他们身上缺少了某些东西。教师完全可以利用选用文篇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司马迁在“肠一日而九回”“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恶劣条件下仍隐忍苟活,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一盏不灭的“明灯”——完成《史记》。他的身上是愤激抗争的勇气,是忍辱负重的毅力,更是超越死生的大义。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举办了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演讲,让学生把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联系,通过对比,让学生看到,面对无法逃避的困难和挫折,面对不尽如意的生活,只要理想和信念还在,只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即使“冬天”也会有鲜花盛开。演讲中,学生搜集了古今中外的大量素材。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让知识由点到面的有了拓展,在同龄人的互动中,也让学生完成了一个从动手到动脑的认识过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让我们学会了面对纷繁乱世对自己心灵的坚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让我们学会了面对权贵的不卑不亢;《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又让我们懂得了“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当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当一种种美好的思想品质一次次地进入学生视野,一次次冲击学生的心灵时,相信他们一定能静静去思考、对比、感悟,继而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由感悟延伸,加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楼林立遮挡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繁重的学业更让许多高中生的心中只书写着一个大大的自己,似乎父母的关怀,师长的教诲,同学朋友的帮助,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似乎别人为自己所作的一切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他们长期闭守于自己构筑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心理世界,不愿让别人走近也不愿走近别人。此时,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灵魂的荡涤和洗礼,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情感。例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以清新、细腻的文笔,以自然、典型的细节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祖母、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手阖门”让一位慈爱的老祖母站在了我们的面前,饱经沧桑的面庞上写满了对儿孙的无限怜爱与关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斯人巳逝,但归有光与妻子之间阴阳相隔仍不离不弃、难舍难分真情,却让我们依稀可见。教学过程中,我们下载了配乐的课文朗读,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情真意挚的声音、图文并茂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血浓于水的祖孙之情,刻骨铭心的夫妻情意。再如《与妻书》中,林觉民这封绝笔信,既充满了浓浓的儿女情爱,又洋溢着高亢的革命豪情。“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写出了他们夫妻间深厚、真切的感情,抒发了“吾至爱汝”之情。进一步阐明先妻而死的道理,把对妻子的爱与为革命献身统一起来,表达了他们生离死别的情谊。字字似泪,句句如血。经典的文字,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历史,走近心灵。教学中带领学生去挖掘那些古老文字背后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喜怒哀乐,在体味中反省自己,在体味中深思人生,在体味中感知真情,当学生在这些文字的感动下去环顾自己的周围,会发现亲情、友情的珍贵和美好。
三、在经典中成长,培养民族意识和精神
文言文本身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在于文化”。高中课本中优美的文言篇章,同样是中国几千年精神的积聚,当我们把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应将一种无形的精神或文化浸入他们的心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不以身份低下,为王献计献策;面对金国,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他的身上不正是“义”的体现以国为大,抛开个人恩怨,为国尽忠不惜自身性命,“忠”又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又如《离骚》中,集中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不肯与世俗沉浮的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了“诚信”和“无畏”。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走近人物,走进历史,从曲折紧张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中,认识人物,去体会表现在人物身上这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站出来的将是一座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将这些优美的文字当作一颗颗种子吧,他们会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从阅读到领悟,加强自身修养
当今的高中生,他们生活在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单一的价值取向,不够合理的社会评价标准和自身年龄的特点,再加上繁重的学业,使社会、学校包括家长普遍感到他们身上缺少了某些东西。教师完全可以利用选用文篇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司马迁在“肠一日而九回”“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恶劣条件下仍隐忍苟活,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一盏不灭的“明灯”——完成《史记》。他的身上是愤激抗争的勇气,是忍辱负重的毅力,更是超越死生的大义。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举办了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演讲,让学生把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联系,通过对比,让学生看到,面对无法逃避的困难和挫折,面对不尽如意的生活,只要理想和信念还在,只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即使“冬天”也会有鲜花盛开。演讲中,学生搜集了古今中外的大量素材。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让知识由点到面的有了拓展,在同龄人的互动中,也让学生完成了一个从动手到动脑的认识过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让我们学会了面对纷繁乱世对自己心灵的坚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让我们学会了面对权贵的不卑不亢;《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又让我们懂得了“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当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当一种种美好的思想品质一次次地进入学生视野,一次次冲击学生的心灵时,相信他们一定能静静去思考、对比、感悟,继而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由感悟延伸,加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楼林立遮挡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繁重的学业更让许多高中生的心中只书写着一个大大的自己,似乎父母的关怀,师长的教诲,同学朋友的帮助,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似乎别人为自己所作的一切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他们长期闭守于自己构筑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心理世界,不愿让别人走近也不愿走近别人。此时,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灵魂的荡涤和洗礼,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情感。例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以清新、细腻的文笔,以自然、典型的细节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祖母、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手阖门”让一位慈爱的老祖母站在了我们的面前,饱经沧桑的面庞上写满了对儿孙的无限怜爱与关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斯人巳逝,但归有光与妻子之间阴阳相隔仍不离不弃、难舍难分真情,却让我们依稀可见。教学过程中,我们下载了配乐的课文朗读,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情真意挚的声音、图文并茂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血浓于水的祖孙之情,刻骨铭心的夫妻情意。再如《与妻书》中,林觉民这封绝笔信,既充满了浓浓的儿女情爱,又洋溢着高亢的革命豪情。“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写出了他们夫妻间深厚、真切的感情,抒发了“吾至爱汝”之情。进一步阐明先妻而死的道理,把对妻子的爱与为革命献身统一起来,表达了他们生离死别的情谊。字字似泪,句句如血。经典的文字,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历史,走近心灵。教学中带领学生去挖掘那些古老文字背后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喜怒哀乐,在体味中反省自己,在体味中深思人生,在体味中感知真情,当学生在这些文字的感动下去环顾自己的周围,会发现亲情、友情的珍贵和美好。
三、在经典中成长,培养民族意识和精神
文言文本身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在于文化”。高中课本中优美的文言篇章,同样是中国几千年精神的积聚,当我们把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应将一种无形的精神或文化浸入他们的心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不以身份低下,为王献计献策;面对金国,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他的身上不正是“义”的体现以国为大,抛开个人恩怨,为国尽忠不惜自身性命,“忠”又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又如《离骚》中,集中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不肯与世俗沉浮的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了“诚信”和“无畏”。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走近人物,走进历史,从曲折紧张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中,认识人物,去体会表现在人物身上这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站出来的将是一座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将这些优美的文字当作一颗颗种子吧,他们会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