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静思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更完美。静思包括静堂、静悟和静听。
关键词:静堂 静悟 静听
为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朗读、小组讨论、辩论、表演、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热热闹闹。为维持这份“热闹”,还出现了一些片面的情景:急着让学生朗读,急于让学生讨论,急于让学生回答,忽视了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静心思考。那么,教学中学生需不需要静思呢?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会静思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更完美呢?
一、开场静堂
课前学情调查时,在学生观察、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思考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片刻的静等,即使学生的兴奋神经在这种“静堂”中得到“静”化,又使学生在这种“静堂”中酝酿了课堂情感。此时引导学习,自然易入佳境。
二、课中静悟
1、静悟,需要时间。其实“感悟”和“体验”都是在沉默思考中得到的,对于孩子们的自我阅读,它更需要思考。要思考,就会带来课堂中的沉默。有的老师觉得课堂的沉默就是时间流失,但他们没有看到在沉默中“思维的波澜”;对于课堂的热闹,他们没有看到热闹的片面“追求表面的个性化、自主化”。如今,有些语文课必合作交流,交流结果意见越多越好。其实,从语文教学本身来讲,真实的热闹应该是建立在沉默的思考中的,那种没有足够时间来思考的结果是肤浅的,丧失了语文教学中的“真”。
所谓教育的“真”,即把教育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教育的空间留给学生。比起我们课堂中一读课文便要孩子说体会、谈感悟要真实得多。况且,有许多内容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境,它也是语文特有的性质。我们的学生有了感悟,也许他想说、也许他想写、也许他只想埋藏在心底,这由他自己去决定好了。课堂让学生沉默,沉默的时间给了他们思维足够的深度,沉默所预留的空间给了他们思维足够的广度。
教学中“沉默”是一种历练。“沉默”让学生自己找到了情感的支撑点。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那样学生就会在富有张力的静态中去真正品尝语言文字。
在教《诺贝尔》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以作者的思路为线索,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这样有效地梳理文章的思路,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才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没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学生的静心思考将难以获得实在的效果,而自读思考也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留给学生默读思考、细细体会的时间,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情感基调有充分的了解,对研读主题拥有扎实的理解。
2、静悟,需要静听。静听是思的起源,对话的前提。静听是学生成功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静听,是用心聆听,用心感受。它不仅仅是听明白一句话的意思,更指用心在感悟一句话或一段话里的深层意蕴,捕捉字里行间的文化信息,感受声声语言里的生命情感和人生真谛。
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意识到静听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静听习惯和静听能力,正是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静听中,学生的心灵会随着语言的飘动而飞舞起来,学生的心灵会透过书本透过课文,飞出教室,飞出校园,让学生在静听中展开想象,让思维无障碍地飞扬。能更好地让孩子们用心去想象文本留下的空白,从而让静听在语文课把“阅读体验”转为“审美想象”。
3、静悟,需要美读。阅读教学关键在读。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通过朗读,自主感悟,放飞想象,学生才会有静思的源泉,才会有独特感受,才会有观点阐述。有些课文中的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富有哲理,可让学生静静地反复品读、美读,做“无问题之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学生会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先轻轻地、用心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再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地方;然后再好好想一想,从哪些细节上感受到“爱如茉莉”?特别让同学品读: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孩子们美读后会在心里质疑:幽香只能用鼻子来感觉,怎么会钴到心中呢?钻到心中的是什么?孩子们在朗读后领悟到爱有多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同学、朋友间的友情,还是与家人间的亲情,即使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同样有真挚的爱。或许平平淡淡,才是最真真切切。
三、课尾静思
学生能否将知识内化于心并灵活运用呢?老师可以总结一下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静心听,也可做一些恰当的“思考练习”。
在教完《莫高窟》后,学了文中的用总分方法描写某处景色的方法,字里行间流溢着赞美之情的写作方法后,我让学生想一想,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自己参观过的最美的名胜佳境。学生经过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内化。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内化,在做中运用。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热闹浮华走向了用心倾听,用心静悟,用心静思。在静中求“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在这种意境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思维独立了,思维深化了,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了,语文课堂更完美了。
关键词:静堂 静悟 静听
为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朗读、小组讨论、辩论、表演、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热热闹闹。为维持这份“热闹”,还出现了一些片面的情景:急着让学生朗读,急于让学生讨论,急于让学生回答,忽视了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静心思考。那么,教学中学生需不需要静思呢?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会静思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更完美呢?
一、开场静堂
课前学情调查时,在学生观察、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思考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片刻的静等,即使学生的兴奋神经在这种“静堂”中得到“静”化,又使学生在这种“静堂”中酝酿了课堂情感。此时引导学习,自然易入佳境。
二、课中静悟
1、静悟,需要时间。其实“感悟”和“体验”都是在沉默思考中得到的,对于孩子们的自我阅读,它更需要思考。要思考,就会带来课堂中的沉默。有的老师觉得课堂的沉默就是时间流失,但他们没有看到在沉默中“思维的波澜”;对于课堂的热闹,他们没有看到热闹的片面“追求表面的个性化、自主化”。如今,有些语文课必合作交流,交流结果意见越多越好。其实,从语文教学本身来讲,真实的热闹应该是建立在沉默的思考中的,那种没有足够时间来思考的结果是肤浅的,丧失了语文教学中的“真”。
所谓教育的“真”,即把教育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教育的空间留给学生。比起我们课堂中一读课文便要孩子说体会、谈感悟要真实得多。况且,有许多内容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境,它也是语文特有的性质。我们的学生有了感悟,也许他想说、也许他想写、也许他只想埋藏在心底,这由他自己去决定好了。课堂让学生沉默,沉默的时间给了他们思维足够的深度,沉默所预留的空间给了他们思维足够的广度。
教学中“沉默”是一种历练。“沉默”让学生自己找到了情感的支撑点。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那样学生就会在富有张力的静态中去真正品尝语言文字。
在教《诺贝尔》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以作者的思路为线索,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这样有效地梳理文章的思路,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才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没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学生的静心思考将难以获得实在的效果,而自读思考也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留给学生默读思考、细细体会的时间,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情感基调有充分的了解,对研读主题拥有扎实的理解。
2、静悟,需要静听。静听是思的起源,对话的前提。静听是学生成功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静听,是用心聆听,用心感受。它不仅仅是听明白一句话的意思,更指用心在感悟一句话或一段话里的深层意蕴,捕捉字里行间的文化信息,感受声声语言里的生命情感和人生真谛。
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意识到静听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静听习惯和静听能力,正是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静听中,学生的心灵会随着语言的飘动而飞舞起来,学生的心灵会透过书本透过课文,飞出教室,飞出校园,让学生在静听中展开想象,让思维无障碍地飞扬。能更好地让孩子们用心去想象文本留下的空白,从而让静听在语文课把“阅读体验”转为“审美想象”。
3、静悟,需要美读。阅读教学关键在读。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通过朗读,自主感悟,放飞想象,学生才会有静思的源泉,才会有独特感受,才会有观点阐述。有些课文中的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富有哲理,可让学生静静地反复品读、美读,做“无问题之读”,在静读中置身其境。学生会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先轻轻地、用心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再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地方;然后再好好想一想,从哪些细节上感受到“爱如茉莉”?特别让同学品读: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孩子们美读后会在心里质疑:幽香只能用鼻子来感觉,怎么会钴到心中呢?钻到心中的是什么?孩子们在朗读后领悟到爱有多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同学、朋友间的友情,还是与家人间的亲情,即使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同样有真挚的爱。或许平平淡淡,才是最真真切切。
三、课尾静思
学生能否将知识内化于心并灵活运用呢?老师可以总结一下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静心听,也可做一些恰当的“思考练习”。
在教完《莫高窟》后,学了文中的用总分方法描写某处景色的方法,字里行间流溢着赞美之情的写作方法后,我让学生想一想,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自己参观过的最美的名胜佳境。学生经过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内化。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内化,在做中运用。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热闹浮华走向了用心倾听,用心静悟,用心静思。在静中求“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在这种意境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思维独立了,思维深化了,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了,语文课堂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