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9801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成果日趋增多,在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载体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社会思潮的交互研究等方面都有不少建树,但存在研究内容的同质化和非系统性问题突出、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历史考察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潮;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075-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tudies focu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at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and great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in such aspects a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on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at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methods, carrier,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But there are many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homogenized and non-systemic research contents, single study methods, lack of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thoughts; literature review
  一、研究成果概述
  近年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成果日趋增多。
  从学术著作看,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学术专著,二是教材著作,三是教育读本。学术专著方面,主要成果有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研究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也有在研究社会思潮中部分提及或阐述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如梅荣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和《理论是非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张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若干问题研究》、艾四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丁祥艳《社会思潮评价论研究》、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等。教材著作方面,从1984年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开始,教育部规定“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为必修课程,因此三十年来涌现出一批专业教材。例如,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刘书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徐兰宾《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林伯海《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等。教育读本方面,当前阶段有吴仁华《社会思潮十讲——青年师生读本》,还有不同时期中央针对某种特定思潮的讲话读本和学习读本,例如《邓小平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坚持四线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干部读本》、《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等。
  从学术论文看,以1978-2015为时间区间,以“社会思潮”或某一种具体思潮(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表述(如“高校”、“大学生”、“德育”等)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并以此为基础数据绘制论文统计表(见图1)。
  二、研究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进程和实践过程是同步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最早研究是1987年贺美英和张德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在社会思潮纷呈起伏中学会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思潮对高校影响的此起彼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愈发重视对社会思潮的防范和教育,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主题逐渐深化和拓宽。
  从研究数量上看,截至2015年12月,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论文共计488篇,其中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研究计290篇,占研究总量的59.4%;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计66篇,占研究总量的13.5%;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计36篇,占研究总量的7.3%;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计17篇,占研究总量的3.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社会思潮的交互研究计53篇,占研究总量的10.9%,其他研究计26篇,占研究总量的5.3%。
  从研究时间上看,2008年至今的研究论文共计453篇,占到研究总量的92.8%,这说明党的十七大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进入炙热期,这与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思潮的专题研究增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有关。
  从研究层次上看,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31篇,学术期刊447篇,重要会议论坛论文8篇。其中博士论文为河北师范大学赵金广2012年完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与对策研究》和河北师范大学王静2015年完成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硕士论文全部为2007年以后研究完成,研究内容主要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这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重点,此类文章多、视角多,属于研究热点和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
  其一是一般性研究,以大学生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阐述。此类文章近年来数量极多,且大多数为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撰写。张万玉①通过重点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观点和本质,认为大学生容易受到这些思潮的误导,重点分析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成长的危害性。冯石岗等②持同样观点,但在具体分析时分别就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民族观、政治观、价值观进行了分析,把消极影响具体化。李本松③不仅分析了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负面影响,还指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也有开阔视野、拓宽信息面、提高辨别能力等有益的方面。除此之外,多数类似文献重复上述观点,缺乏创新点和参考价值。此类研究的特点是试图对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各种影响进行概括和凝练,但部分缺乏内在逻辑性和学理性,简而述之。
  其二是实证性研究,以大学生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佘双好④是国内开展此类实证研究较早的学者,选取北京、上海、湖北、四川、广东多地的高校,按照分层整取的方法发放问卷7732份,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信度和效度较好。该项研究不仅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普世价值、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价,并且从总体上得出了若干重要结论:大部分高校学生对当代社会思潮有所了解,但总体来看了解并不深入;高校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具有猎奇性,但对一些错误观点也有较高认同度。陶倩等⑤在对上海某高校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相同观点的结论。这些实证研究为评价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三是分角度研究,以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成长成才的某些方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肖浩和高志霞等人研究了社会思潮对军校大学生的影响情况,其中肖浩⑥认为非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军校大学生影响较大,高志霞等⑦认为军校大学生正处在树立理想信念的发展阶段,“什么都信”或“什么都不信”,面对社会思潮不能有效鉴别和思考。熊伟⑧和高放⑨等人研究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入党诉求的影响,认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造成了信仰危机,削弱了入党积极性。李顺彦⑩分析了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机制,包括信息的传递机制、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建构机制和反馈机制。此外,邓卓明 、徐瑾 从价值观角度,华秀梅 从心理素质角度,白莹 从道德观角度分析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这些研究拓宽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研究范围,但各角度的研究数量和深度都还很有限,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内容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两个方面。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刘倩 认为现实利益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思潮相冲突的直接诱因,而爱国主义是一种全体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思想情感,对社会思潮具有最大程度的整合作用,因此可以用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社会思潮正向发展。王娟 和陆攀 主要分析了若干种具体的社会思潮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良影响。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赵连文、李凡、卜建华等学者论述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影响。赵连文 认为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危害和负面影响较大,提出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要用主流文化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在社会思潮的研究和预测、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网络管理等方面创新工作。李凡 和卜建华 两位学者的学术观点非常接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成为应对社会思潮的教育主渠道,注重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信仰需要。
  在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方面,近年来十分普遍的研究内容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此类研究数量多,但观点十分集中。学者普遍认为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核心内容。
  此类研究起步较晚,专门的研究较零散,往往作为对策部分出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的文献中,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弱。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方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上,基本上涵盖了以上方法,彭庆红 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方法进行了阐述,认为在发挥一般思想教育方法作用基础上,要重点运用比较鉴别法、探究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权威对话法等。
  在方法研究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代表的说理引导法研究颇多。靳辉明 通过对我国当前影响较大的多种社会思潮的非马克思主义根源的分析,着重强调了应对社会思潮过程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性,他号召高校教师要肩负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对社会思潮的原则和方法上。孙宜晓 和翟媛丽 探讨了应对的原则。孙宜晓认为应包括方向性、针对性、总体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統一的原则,翟媛丽也具体阐述了讲授社会思潮的基本思路和原则。郭开虎等学者研究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侧重点。
  此外,部分学者还通过青年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特征来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方法。邱柏生 等在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发生影响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增强教育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增强教育活动的生动性和鲜活力,注意不断变换表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刘波 等把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看做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在应对方法上应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语隐性渗透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社会思潮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建构。   此类研究的问题在于研究不均衡,对应对社会思潮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不够充分认识,缺乏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高度的全局分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载体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李成桦 等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课堂教学和现代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应加强这些载体的建设工作,更好地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在管理载体方面,欧阳润清 等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认为在社会思潮视阈下辅导员应在理论修养、引导学生的方法和宣传手段上提高技能,以适应新的管理挑战。在文化载体方面,陆岩 等通过分析社会思潮和校园文化的相互关系,提出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在活动载体方面,佘双好 通过课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对学生实施引导。在大众传媒载体方面,胡小君 分析了大学生参与时政类BBS的话题关注与偏好,定量分析表明时政类BBS中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自由主义思潮有部分支持者,传统左翼思想影响较弱。
  目前,应对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专题研究较少,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社会思潮的交互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社会思潮的交互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重点有重大事件活动、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等。
  在重大事件活动方面,邢建辉 等分析了北京奥运会对当代青年社会思潮的影响,该研究认为北京奥运会使中国青年进一步深切体验到“地球村”的概念,其全球化思潮得到较大强化,并且由于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趋于弱化。
  在网络环境方面,余慧翔 认为网络媒体对当代中国思潮多元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的高速发展使煽动性强、不可控和混杂的信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渗透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网络媒体环境,保障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在校园环境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思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方面。陈睦富 较早对社会思潮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校园文化的变迁与社会整体的思想文化背景相适应,社会思潮影响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又可以抵制消极社会思潮。贾敬远 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校园文化的演进轨迹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新时期校园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的局面,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网络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冲突、多元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冲突等。曹红霞 同样对社会思潮与校园文化的演进轨迹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校园文化对社会思潮能动的引导作用应该体现在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突出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功能,发挥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和美育功能等。
  此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很好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社会思潮的传播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角度入手较多,对社会思潮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研究较少,例如网络环境已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环境,但全媒体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三、简要述评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研究内容的同质化和非系统性问题突出。近年来,部分年轻学者(尤其是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把研究视阈集中在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影响上,此类研究论文占到半数以上,按照社会思潮简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三点论”方式开展同质化研究,论点和论据相似度高,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对策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第二,研究方法上相对单一。相关研究基本上为一般性的说理文章,“就事论事”,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变化,没有把影响状况和应对措施放到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中去考察。
  第三,研究视角上鲜有历史性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思潮的此起彼伏以及相应的应对行为可以为该项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素材,对研究应对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和规律至关重要。论从史出,但近年来的研究鲜见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高校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研究和效果评估,而把目光单纯聚焦到当下的客体身上,缺少了唯物史观的研究视角。
  注释
  ①张万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应对[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5-107.
  ②冯石岗、胡文慧.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2010(1):169-171.
  ③李本松.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17-119.
  ④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師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⑤陶倩,鲍建竹,陈海青.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1):25-31.
  ⑥肖浩.影响军校大学生的几种社会思潮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6(3):74-76.
  ⑦高志霞,张富波,樊惠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军校大学生的影响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104-106.
  ⑧熊伟.多元社会思潮对“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J].统计与管理,2011(6):143-144.
  ⑨高放,刘少宝,王友良.社会转型期多元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入党积极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53.   ⑩李顺彦.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机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27-29.
  鄧卓明.论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交互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
  徐瑾.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影响方式的特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46-52.
  华秀梅.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身心动因及引导策略[J].江苏高教,2013(4):122-124.
  白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10(7):46-54.
  刘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思潮的冲突与整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0):37-38.
  王娟,杨少波.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社科纵横,2009(2):150-152.
  陆攀.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大社会思潮剖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12):38-40.
  赵连文.关于社会思潮视阈下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30-35.
  李凡.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信仰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6):35-38.
  卜建华.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问题[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34-38.
  彭庆红,邵艳军.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思潮的途径与方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30-32.
  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
  孙宜晓.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82-185.
  翟媛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和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3-35.
  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53-58.
  刘波,李映秋.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0(7):26-30.
  李成桦,董璐婷.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相互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199-200.
  阳润清,黄斌.社会思潮视阈下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25.
  陆岩,姜国玉.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1-15.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4-7.
  胡小君.时政类BBS的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J].学理论,2010(36):213-214.
  邢建辉,袁贵礼.北京奥运会对当代青年社会思潮的影响[J].青少年研究,2009(6):32-35.
  余慧翔.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基于新网络媒体背景[J].老区建设,2013(20):50-53.
  陈睦富.试论社会思潮与校园文化[J].咸宁师专学报,1996(2):5-10.
  贾敬远.激进保守多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轨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108-110.
  曹红霞.刍议中国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20-122.
  参考文献
  [1]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目的 根据克拉玛依市某高校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探究影响其营养水平的社会学因素,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普及健康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抽样200名在校学生作为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适应工程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文章针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以期培养出高水平的工程型和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工程教育;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4-0121-03  Abstract: To further i
摘 要:高校公选课的开设,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公选课由于本身的特点和存在的一些缺陷,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文章以《昆虫奇趣与昆虫文化》为例,针对高校公选课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进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昆虫世界有着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  关键词:公选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
职工培训──企业的“希望工程”王长钦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占有了人才,谁就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是否有实力参与市场竞争,要看它是否有一支能力
摘 要:地方性高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围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核心来进行部署。优化《动物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旨在为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84-02  Abstract: Profession
近年来我县的玉米引种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秋乐151不仅表现出株型紧凑、株高及穗位高适中、抗病抗倒等综合性状较理想,而且还具有早熟、穗大、粒多、虚尖轻和增产潜力较大的特
试论邮政储蓄风险及防范对策高文辉一、邮政储蓄风险的含义、类型和表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邮政储蓄也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在看到
东风化雨润人心──业务发展重压下做好思想工作的体会江苏如皋市江安邮电支局我们支局地处如皋最贫穷的高沙土老区。近年来,江安区乡镇企业有60%不景气,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邮
摘 要:当前高校国际观教育紧迫。中国高校国际观教育的研究视域,更适合涵盖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中国高校国际观教育的课程建设,更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统领高校国际观教育实践。  关键词:国际观教育;研究视域;课程依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019-02  Abstract: It is urgent for internatio
【正】作为一名学生管理工作者,该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既要敢抓大,即把握学生管理的发展方向、揽大局、谋大事;又要善于抓小,即注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