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有意识去动手、动眼、动口、动脑。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动起来,主动去探索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动态;数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58-01
数学课上,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我认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努力地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动手、动眼、动口,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动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
动手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与其我们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们动手去亲自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才能学得更有效、扎实、深刻。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巩固练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的好看。学生照着老师的板书或教科书上的样子认真书写起来。学生书写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老师问:你能告诉老师你已完成几个了吗?学生纷纷举手。师没让学生回答,而叫学生用百分数(刚学的)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学生同桌之间争着说,气氛活跃。这个练习设计,能让学生动起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练习有效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效率高,效果更好。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先摸一摸长方形教具,用小棒摆一摆,并例举日常是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然领悟长方形的基本特征: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我们知道,数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如: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除法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动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动眼,在观察中获得体会
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教给学生过程的方法,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可出示以下问题:
(1)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试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在归纳中获得体会,逐步达到获得新知识的目的。
三、动口,在表达中获得感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例如在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凑十法的运用与理解。
如:教学9 5时,引导学生口述:把5分成4和1,9加1凑成10,10加4得14。又如教学退位减法时,要注意训练学生口算过程,以便他们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如教学12-9时,要引导学生口述:9加3得12,所以12减9得3。这样,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把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
如教学“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题为“对症下药”的活动。请学生做医生,查查下面五位病人的病状,病因等。同时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演讲,既能检查病因,避免下次再犯,又能使学生感悟更深。
如:“粗心”专治医院这样的活动一改以往沉闷的教学气氛,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接受知识较自然、轻松,真正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由“要我学”发展成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轻松学习。
四、动脑,在思考中取得收获
曾经有位科学家指出:人身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脑是人们的思维中枢,任何感知都离不开大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的动脑思考,对提高他们的思维大有好处。
如数学课上,老师出人意料地在黑板上板书音乐课上的节奏练习符号:|× ×× |,让学生拍出这个音乐课上学习过的节奏,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起拍手,拍手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然后问:如果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你们要拍多少次?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质形象,理解概念。
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发电厂每月节约用煤1.44吨,3公斤煤可以发电7.5度,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1)先求出每公斤煤发电多少度?应该怎样列式?(2)先求出节约的总公斤数里有几个3公斤,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该怎样列式?(3)先求出1度电要多少煤,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式?你能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吗?能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吗?
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思考问题,探究出该题的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了。
总之,数学活动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充分发掘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将数学教学发展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动口、动眼和动脑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高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动态;数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58-01
数学课上,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我认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努力地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动手、动眼、动口,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动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
动手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与其我们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们动手去亲自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才能学得更有效、扎实、深刻。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巩固练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的好看。学生照着老师的板书或教科书上的样子认真书写起来。学生书写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老师问:你能告诉老师你已完成几个了吗?学生纷纷举手。师没让学生回答,而叫学生用百分数(刚学的)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学生同桌之间争着说,气氛活跃。这个练习设计,能让学生动起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练习有效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效率高,效果更好。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先摸一摸长方形教具,用小棒摆一摆,并例举日常是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然领悟长方形的基本特征: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我们知道,数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如: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除法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动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动眼,在观察中获得体会
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教给学生过程的方法,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要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可出示以下问题:
(1)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试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在归纳中获得体会,逐步达到获得新知识的目的。
三、动口,在表达中获得感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自我探究的氛围。例如在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凑十法的运用与理解。
如:教学9 5时,引导学生口述:把5分成4和1,9加1凑成10,10加4得14。又如教学退位减法时,要注意训练学生口算过程,以便他们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如教学12-9时,要引导学生口述:9加3得12,所以12减9得3。这样,学生在动口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把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
如教学“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题为“对症下药”的活动。请学生做医生,查查下面五位病人的病状,病因等。同时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演讲,既能检查病因,避免下次再犯,又能使学生感悟更深。
如:“粗心”专治医院这样的活动一改以往沉闷的教学气氛,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接受知识较自然、轻松,真正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由“要我学”发展成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轻松学习。
四、动脑,在思考中取得收获
曾经有位科学家指出:人身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脑是人们的思维中枢,任何感知都离不开大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的动脑思考,对提高他们的思维大有好处。
如数学课上,老师出人意料地在黑板上板书音乐课上的节奏练习符号:|× ×× |,让学生拍出这个音乐课上学习过的节奏,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起拍手,拍手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然后问:如果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你们要拍多少次?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质形象,理解概念。
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发电厂每月节约用煤1.44吨,3公斤煤可以发电7.5度,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1)先求出每公斤煤发电多少度?应该怎样列式?(2)先求出节约的总公斤数里有几个3公斤,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该怎样列式?(3)先求出1度电要多少煤,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式?你能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吗?能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吗?
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思考问题,探究出该题的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了。
总之,数学活动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充分发掘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将数学教学发展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动口、动眼和动脑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高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