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读数?读图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58-06
  本课是“史证教育”的实验课。笔者以为“史证教育”是掌握收集史料、鉴别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等“史证方法”的习得过程;也是形成“史证意识”和“史证精神”的教育过程。“围绕问题收集史料——针对问题解读史料——根据史料论证问题——依托史料重现历史”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史证教育”的一般步骤。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围绕“史证教育”在课堂的“田野”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本课就是探索以史证方法为中心的一次研究性教学。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必修二中一节典型的经济史课,从过去的情况看,比较典型的新思路是以企业或企业家的个案来解读,这样做的优点是使枯燥的经济史变得生动,其缺点是用个案说明经济发展的情形,容易出现思维上的简单化倾向。因此,本课拟通过“读人知史”“读数知史”“读图知史”三个环节,以史料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字、数据、图片等史料的多层面解读,引领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体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教育内涵。既不失历史的生动和丰富,也不失经济史的严谨和客观。
  从学生的实际看,高中学生大多能描述历史事物,但是描述中的历史证据意识和方法尚有欠缺;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但全面分析历史事物原因的能力需要提高。因此,在课标规定的“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本课把“学会从历史人物(企业)的经历、历史统计数据等历史信息中分析经济发展脉络;能分析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把学习从人物命运、统计数据、历史图片中分析经济发展史的基本“史证”方法作为一课的中心。
  【导入】有人说,一个家族的百年诠释了一个民族的百年;荣氏家族财团的百年风云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百年家族,从中领略近代经济发展的风云变幻。下面图片呈现的是这个家庭的几位掌门人,如果我们要通过其中的一位来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谁最合适?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原因。指出:荣德生最为合适,理由是进入民国时期他已经成年,又去世于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整个民国时期(1912—1949年)。并简要说明其他几位的经历不能全面反映民国时期的原因。
  意图说明:这一导入设计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借鉴许多老师此课设计的成功经验,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使相对枯燥的经济史变得有血有肉,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明确“民国时期”这一基本的时间概念。历史的分期既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目标,又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但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模块一中没有明确使用“民国时期”这一概念,浙江使用的人民版必修一教科书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课的内容中都没有明确使用“民国时期”这一概念,因此这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第一次明确接触“民国时期”的概念,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步骤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它。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此一环节也很有必要,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原因正是对“民国时期”的概念不明确。
  第一环节:“读人”知史
  1.请同学阅读荣德生一生经历中的一些关节点(幻灯片呈现):
  1901年与兄荣宗敬等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后改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创办振新纱厂。
  1912创办福新面粉厂,1913年当选为全国工商会议代表,提出扩充纺织业等3项议案。到1921年茂新、福新系列共拥有12家分厂,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能力的31.4%。
  1915年起,与兄宗敬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创办申新纺织一厂至九厂,至1931年,与兄宗敬共拥有12家面粉厂和9家纱厂,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18%多,棉布产量占29%多。
  1937年冬日军占领上海,荣氏企业有的被日军炸毁,有的被日军占据。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废墟,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2/5的粉磨被破坏。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两次遭绑架,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
  2.请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画出荣德生企业经营生涯的曲线图,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见图1)。
  3.阅读教科书讨论:荣德生企业经营生涯的曲线图能不能确切地反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
  在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教科书关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绘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示意图(见图2)”。
  4.两幅示意图,一是根据荣德生的经历画出的,一是根据教科书的叙述画出的,哪个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然是教科书呀!那么,又怎么解释荣德生在1919年到1927年风生水起的经营生涯呢?
  5.本环节的小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提示: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企业家的个案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指出:对于经济史的学习而言,企业家经历的个案和历史统计数据相结合才能更好说明问题。
  意图说明:以荣氏家族为线索是不少老师曾经尝试过的教学设计,其优点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企业命运呈现抽象的经济史,其缺点是以个案分析代替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方法上的简单化倾向。本环节的设计充分运用以人物、企业的个案来揭示经济发展的研究方法,以此为证据质疑教科书的结论,同时,又对此方法本身提出质疑,并在下一环节中加以探讨。
  本环节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教学方法是“板演”的运用。“板演”就是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算和演示,是数理化等学科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但历史教学中很少使用。本环节中,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根据提供的荣氏家族材料和教科书叙述画出曲线图,把学生思维的过程显性地呈现出来,有利于课堂的即时反馈。   第二环节:“读数”知史
  1.学生阅读表1:民国时期几个统计时段的工业平均增长率(根据王玉茹等著《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绘制):
  设问:根据这张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1919年到1927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如何?
  教师提示:增长率为正数的表示经济曲线处于上升状态,数值大小只反映曲线的陡和缓,不能误以为增长率下降就是经济下滑。
  2.学生阅读表2:民国时期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数统计(部分年份参见王玉茹等著《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设问:表2的数据能否印证刚才的结论?如果以这两张统计数据来看刚才画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示意图”,哪一张可能更确切一些呢?
  意图说明:如何看待教科书中的结论性叙述是检验历史教学价值取向的试金石之一。将这些结论作为历史知识本身,上焉者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这些结论,下焉者想方设法让学生记住这些结论,这是“教教科书”的态度。将这些结论当作一种历史的结论,拷问其证据,探究其方法,分析其影响,甚至质疑、反思,这就是“用教科书教”的态度。笔者在上这一课时,试图引导学生用个案研究和统计研究这两种不同的史证方法来验证教科书的结论。
  关于20世纪20年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学界有不同的认识。传统的说法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工业继续有所发展。教科书采用了传统的观点。同样,荣氏家族的企业在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情况也有不同叙述,荣氏集团在一战后有一个加快发展的过程,也面临过困境,这一困境是大形势恶化下的遭遇呢?还是急剧扩张中决策不当造成的失误呢?作为一节高中历史课,不可能全面系统地介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上述策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不迷信教科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历史。
  3.读表3: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王玉茹等著《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绘制):
  设问: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表格中的统计数据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推进了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说明国民经济中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4.读表4:民国时期煤矿生产中外资比例一览表(部分年份参见据朱汉国主编《中华民国史·志二》第三册)
  设问:表格反映了中国煤矿工业的什么特点?1936—1940年外资比例异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说明:表格反映的是煤矿工业的情况,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民族工业中外资占有很大比例的实际。
  5.读“1919年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设问: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哪一特点?
  6.本环节的小结:请学生根据前述统计数据中的结论,归纳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意图说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除了速度上的态势外,还应该在结构上、地位上、分布上加以了解,本环节运用了一系列的统计数据,既是为解决知识上的目标,也是为了落实方法上的目标,即“学会从历史统计数据等历史信息中分析经济发展脉络和特点”。
  第三环节:“读图”知史
  前面两个环节,分别通过反映人物的文字信息和反映经济的数字信息来解读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接下来,我们从另一种史料——历史图片——中来透视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
  1.提供民国初年几组火花的图片,并设问:火花的图案中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对当时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前面材料中荣德生“1913年当选为全国工商会议代表,提出扩充纺织业等3项议案”的历史,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提供民国初年几组火花的图片,并设问:火花的图案中反映了哪一思想?这些观念对当时民族工业的影响是什么?
  3.提供五四运动时期焚烧日货和抵制日货的几组历史图片:
  设问: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五四运动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对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4.提供九·一八事变后、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在中国掠夺和轰炸的图片:
  设问: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些事件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又有什么影响?(除了分析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灾难性影响外,还可以分析抗战初期民族工业内迁及及影响)
  5.提供抗日战争后人们提着大捆法币抢购物品的历史图片。
  设问:这一现象与国民政府的哪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
  6.本环节的小结:请学生根据前述图片的解读,分析影响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因素有哪些?
  意图分析: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或衰落的原因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为了将这一教学目标与历史学习方法的目标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了用图片解读的方式来突破。即通过历史图片的解读认识历史时期中的重大政治事件、经济政策、思想观念,并分析这些事件、政策、观念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的影响。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图片这一类史料的解读能力;二是从方法论上掌握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三是避免课堂上过多的文字资料,增加课堂史料运用的多样性,努力呈现历史的丰富和生动。
  值得讨论的是这一环节的教学并没有就每一个时段影响民族工业的因素进行系统探讨,而只是在不同时代选取了几个不同的侧面进行重点分析。因此存在着“不够系统和完整”的弊端。但笔者认为,本课的总的思路是以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了影响经济的因素A、B、C,其实可能还有没有分析的D和E。如果让学生从方法的层面认识到:可以从国内外政治事件、国家的经济政策、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这比“完整”的告诉学生僵化的N条原因更重要。
  本课总结和作业   在本课学习中,我们尝试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统计数据、历史图片来证实和探究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特点和原因。在历史学习中应该认识这些历史证据的不同作用,从而使我们能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历史,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为系统掌握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大家可以在课外完成下表,作为本课的作业:
  意图分析:鉴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方法为中心的,可能会使学生在知识掌握上不够系统和完整,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整理知识,从当前的实际形势看,可能也是必要的。
  在本课的设计和实践效果看,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历史叙述的开放性。譬如,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总体态势的描述,既有从荣氏家族情况出发的描述,又有从教科书叙述出发的描述,再有从统计数据出发的修正,教学中并不是要告诉学生某一“正确”的结论,而是告诉学生从历史资料出发考量历史的叙述。再譬如,对民族工业发展或衰落的原因分析,并不是告诉学生甲乙丙丁式的僵化的结论,而是通过图片提供一种视角和方法。
  二是教学研究的探索性。笔者从200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史证教育的课程价值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我认为教学的研究一定要基于课堂的实践,为此,围绕这一课题开设了一系列的研究课,这是其中的一节。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为多种史证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寻找路径。正因为是以方法为中心的课堂立意,使有些知识的教学缺乏系统,如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些重要的问题没有涉及,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正因为着眼于教学研究,所以本课带有一定的实验性质,可能会引起一些讨论和质疑,正是这种讨论和质疑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提高。如,一位老师对本课忽视“抗战初期民族工业内迁”这一重要问题提出质疑,笔者于是在二次教学中通过补充“1937年8月上海先施公司被炸后的惨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
  三是史料选择的局限性。由于资料掌握和阅读视野的局限,中学教师在史料的运用方面有很多的无奈。例如,本课中有关荣氏企业兴衰的资料,如能运用荣氏的年谱、年表等资料就更为理想一些,但由于这一类书籍没有找到,就根据杨旭《荣氏兄弟》、王赓唐等《荣氏家族与经营文化》等书籍加以整理。又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统计数据,受阅读视野限制,只能在有限的史著中寻找,有些资料就不够理想,如为了说明外资在中国工业生产中的比例大大高于民族工业,从朱汉国主编《中华民国史·志二》找了一组数据,但只是煤炭工业的比例,严格地说煤炭工业的比例与整个工业的比例并不一致,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说明。资料的局限和制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除了在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之外,还应该学会用有限的、有缺陷的史料运用于教学,这方面可能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作者简介】徐金超,男,1974年生,浙江省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漫画,高考,命题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48-02    近年来,把漫画作为命题资源来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逐步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重视。漫画因其所含信息丰富,形式灵活,一改单纯文字形式的呆板,反映出当今教育界的新风气,但是漫画也因其制作者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造成观察者因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在客观上使本
关键词:试题,结构分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58-04   依据中考试题优化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其前提是充分领会中考试题的导向功能。本文以一道中考试题为例,就建构连接试题与教学的桥梁,深化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谈一点实践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试题:(本题据2019年连云港中考题微调)历史在我们
[关键词]情势与文化,历史行动,思想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 2019)15-0044-06  思想是人们认识历史的结晶。思想的美感与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的智趣,最易让学生挑战自我的认知,从而进入高阶思维,实现高水准学习状态。思想的美感与价值何以让学生得以深切地感悟?在笔者看来,应引导学生认识思想史,需要关注历史情势,深切理解思想从哪里来;
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承前启后,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开创了近代民主政体的新形式,在政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本课应该怎样教学?可谓见仁见智。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制宪过程的视角,谈谈《1787年宪法》的教学和探索。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PPT呈现《独立宣言》相关内容,让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科学精神,伽利略思想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51-03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发掘和探索《历史课程标准》背后的隐性目标的实现。”关于近代科学发展的教学,“体会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课程标准的“隐性目标”。在
高中课标中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作出了明确要求,各版本教材在叙述这一要求时也都详细介绍了雅典民主各时期的内容,其中又以岳麓版最为详实,但对民主的弊端大都介绍不多,和民主紧密相连的自由概念更是未加阐释。然而,教材对此未作解释,却不代表高考不考。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2题即以自由为视角,考查了雅典民主不同于现代民主的特点,原题如下: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
[关键词]明朝,社会控制,朱元璋,治国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03-07   初中教科书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以五军都督府统兵,皇帝直接掌握军权;用锦衣卫(厂卫)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科举严格从四书五经命题,禁锢思想,等等。20世纪下半叶
关键词 内阁,法定,历史教学,微信群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1-0030-05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历史研究和教学发生了巨大的革命。备课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群向同行求助。理越辩越明,持续而深入的群聊,常常为一线老师大开脑洞,解决许多教学和研究上的困惑。最近,由一批知名特级教师联合创办的微信群“新历史教育——名师工作
[关键词]高考历史,浙江卷,方法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14-07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
从《天津条约》到义和团运动的40年,①过得并不像《天津条约》前的20年那样平静,那时候,条约国较少,《南京条约》在起作用。这样,70年代见证了与英国的马嘉理案,80年代有中法战争,90年代有中日战争,还有缅甸被吞并,朝鲜的朝贡国地位被解除,台湾被割让,以及胶州、旅顺口和大连湾、威海卫、广州湾和九龙都被租让出去,继这一切之后,就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逃亡西安。到这个世纪末,可以说这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