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家长意外伤害应急处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9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家长意外伤害应急处理能力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家长应急处理技能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市健康促进幼儿园项目为依托,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所幼儿园的家长进行线上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家长具备意外伤害应急处理能力的比例为55.7%。单因素分析比较,男性(64.6%)具备应急处理的比例高于女性(54.8%),独生子女的家庭(59.3%)高于非独生子女(52.0%),具备预防行为的家长(56.8%)高于不具备的(49.1%);学龄前儿童近半年意外伤害次数越少、家长每周陪伴孩子时间越长,其具备意外伤害应急处理的比例越高(P<0.05)。预防行为得分与家长态度得分、应急处理能力得分呈正相关。意外伤害应急技能处理比例最高的为烫伤后的应急处理,为58.0%(95%CI:55.7~60.4),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比例最低,为10.4%(95%CI:8.9~11.9)。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男性,女性的OR值为0.648;相对于独生子女家庭,非独生子女的OR值为0.742;相对于每周陪伴孩子时间<4 h,>8 h的OR值为1.541;相对于不具备预防行为的,具备预防行为的OR值为1.359;相对于近半年没有发生意外伤害的,发生意外伤害次数>3次的OR值为0.374。结论 学龄前儿童家长意外伤害应急处理具备率较低。在今后开展预防意外伤害的应急技能培训中,应重点对不具备预防行为、陪伴孩子时间较少的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女性照护人开展针对性的工作。
其他文献
情感社会学视野下的教师情感嵌入教学过程中具有行动力量,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素之一。然而,目前教师教学情感呈现式微趋向,表征为:教师教学情感制度不完善导致情感角色失调;教师教学情感生产性弱化导致有效教学不足;教师教学情感交互不平衡导致师生关系疏离。教师教学情感式微的原因主要包括:智力—体力劳动二分法惯习较少体现教师情感劳动;教学理性功能主义促使教师重“认知体验”,轻“情感体验”;教师教育倾
目的 探讨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和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提供救治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的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从病例中收集入选病例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科室、伤害类型、伤害发生地点及转归等资料。。结果 该阶段共收治1 761例意外伤害患儿,
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刃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和刃针组。刃针组用刃针处理;基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两组治疗前后统计安大略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estern Ontario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t
随着国家安全概念不断扩充,借国家安全之名在各领域设立国际贸易壁垒的行为屡见不鲜,在涉及其他多边货物贸易协定的贸易争端中援引GATT第21条安全例外条款抗辩的案件逐渐增多,不断冲击WTO多边贸易机制的稳定性。针对该问题,可以GATT第20条可适用性问题的解释实践为基础,结合GATT第21条的固有特征和《WTO协定》内各多边货物贸易协定及其与入世议定书间的整体关系,对GATT第21条在不同协定下的可适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无法治愈的恶性浆细胞肿瘤。尽管随着免疫调节剂(IMiD)、蛋白酶体抑制剂(PI)等靶向新药的广泛应用,MM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但疾病最终仍会复发进而难治。高危及多重耐药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亟须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新药治疗。近10余年来,MM领域靶向新药的研发成果令人瞩目。原有靶向药物的新一代药物,包括第2代PI卡非佐米、第3代IMi D泊
通过数据分析、审计结算样本分析和分区域的充分调研,对外电工程引入模块化的创新设计方法管理体系,通过系统配置模块,实现工程实施精细化、签证严格化、产品应用创新化,提高外电引入工程的造价水平、建设效率,降低审减率。
<正>1 引言作为理性思维的重要构成,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而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基于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中围绕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教学,构建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措施,旨在为后续中学数学教育活动提供经验参照.
期刊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多种新型药物的使用大大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但仍不可治愈。免疫失调在MM的发病和进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治疗为MM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阐述MM免疫治疗机制,综述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抗体偶联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等多种免疫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MM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新药的研制,使MM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但仍无治愈疗法,多数患者会出现复发、耐药、进展,成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原药的耐药及不良反应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临床上急需新的治疗手段及靶点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多数新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近年来RRMM靶向治疗的新药研究进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MM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表现复杂且仍然无法治愈,给人民的生存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年龄≥65岁的老年MM患者常由于体内脏器功能衰退、药物毒性耐受性下降、体能不足等原因处于虚弱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