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眼睛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200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画】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得到上天的恩赐,成了一座升腾于高山,悬挂于太阳与彩云喜爱的花园。受印度洋和季风的影响,加上滇池湖水的调节,滇东北的乌蒙山又挡住北来的冷空气,致使年平均温度在10℃—20℃之间。《太平御览》说,“昆明,土气和适,盛夏之月,热不蒸,猛冬时,寒不惨栗”。“春城”也成为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标签。
  【解说】
  想想,常常能得到春天眷顾的地方,必有天真烂漫的气质,必有招人喜爱的魅力。
  汪曾祺有着浓厚的“昆明情结”,其于1939年就学于西南联大,至1946年离去,他曾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有对昆明的表述,昆明古朴的美丽,在他的手里妙笔生花。《蒲桥集》将有关云南、昆明生活的散文归为一束,另两束文章,一是有关西南联大生活的回忆和明史人物的考评,也都可算是写昆明,随便数数,不下20来篇。
  换个思路,透过汪曾祺的眼睛,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欣赏昆明之美,理解昆明之魅,也许,你会更加深刻了解昆明的人文风俗、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
  ☆昆明的雨
  汪曾祺想念昆明的雨。在汪曾祺眼里,昆明的雨季是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细品,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得舒适、熨帖,昆明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神往的地方,想去那里,在雨季时分,感受一份诗情画意。   ☆昆明的菜
  汪曾祺曾说,吃东西是与文学相通的。想想,一个地方的吃食更是与本土的文化血脉相联。比起川菜的麻辣,昆明菜相对清淡、纯和、重本位。大胆推论,汪老先生为何喜欢昆明菜,大概也与其本人性格相关吧。
  当然,汪曾祺写昆明的菜,不是写给昆明人看的。在他看来,和昆明人谈昆明菜,岂不成了笑话。其实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
  昆明菜是有特点的。昆明菜——云南菜不属于中国的八大菜系。很多人以为昆明菜接近四川菜,其实并不一样。四川菜的特点是麻、辣。多数四川菜都要放郫县豆瓣、泡辣椒,而且放大量的花椒,——必得是川椒。中国很多省的人都爱吃辣,如湖南、江西,但像四川人那样爱吃花椒的地方不多。昆明菜不像四川菜那样既辣且麻。大抵四川菜多浓厚强烈,而昆明菜则比较清淡纯和。四川菜调料复杂,昆明菜重本味。
  汽锅鸡
  中国人很会吃鸡。广东的盐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是什么人想出了这种非常独特的吃法?估计起来,先得有汽锅,然后才有汽锅鸡。汽锅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现在全国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锅,如江苏的宜兴。但我觉得用别处出的汽锅蒸出来的鸡,都不如用建水汽锅做出的有味。这也许是我的偏见。汽锅既出在建水,那么,昆明的汽锅鸡也可能是从建水传来的吧?
  原来在正义路近金碧路的路西有一家专卖汽锅鸡。这家不知有没有店号,进门处挂了一块匾,上书四个大字:“培养正气”。因此大家就径称这家饭馆为“培养正气”。过去昆明人一说:“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听话的人就明白是去吃汽锅鸡。“培养正气”的鸡特别鲜嫩,而且屡试不爽。没有哪一次去吃了,会说“今天的鸡差点事”!所以能永远保持质量,据说他家用的鸡都是武定肥鸡。鸡瘦则肉柴,肥则无味。独武定鸡极肥而有味。揭盖之后:汤清如水,而鸡香扑鼻。
  听说“培养正气”已经没有了。昆明饭馆里卖的汽锅鸡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因为用的不是武定鸡,什么鸡都有。
  恢复“培养正气”,重新选用武定鸡,该不是难事吧?
  火腿
  云南宣威火腿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难分高下。金华火腿知道的人多,有许多品级。比较著名的是“雪舫蒋腿”。更高级的,以竹叶熏成的,谓之“竹叶腿”。宣威火腿似没有这么多讲究,只是笼统地叫做火腿。火腿出在宣威,据说宣威家家腌制,而集中销售地则在昆明。正义路牌坊东侧原来有一家火腿庄,除了卖整只、零切的火腿,还卖火腿骨、火腿油。上海卖金华火腿的南货店有时卖“火腿脚爪”,单卖火腿油,却没有听说过。火腿骨熬汤,火腿油炖豆腐,想来一定很好吃。
  火腿作为提味的配料时多,单吃,似只有一种吃法,蒸熟了切片。从前有蜜炙火腿,不知好吃否。金华火腿按部位分油头、上腰、中腰,——再以下便是脚爪。昆明人吃火腿特重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谓之“金钱片腿”,因为切开作圆形,当中是精肉,周围是肥肉,带着一圈薄皮。大西门外有一家本地饭馆,不大,很不整洁,但是菜品不少,金钱片腿是必备的。因为赶马的马锅头最爱吃这道菜,——这家饭馆的主要顾客是马锅头。马锅头兄弟一进门,别的菜还没有要,先叫:“切一盘金钱片腿!”
  一道昆明菜,不是以火腿为主料,但离开火腿却不成的,是“锅贴乌鱼”。这是东月楼的名菜。乃以乌鱼两片(乌鱼必活杀,鱼片须旋批),中夹兼肥带瘦的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以文火烙成,不加任何别的作料。鲜嫩香美,不可名状。
  东月楼在护国路,是一家地道的昆明老馆子。除锅贴乌鱼外,尚有酱鸡腿,也极好。听说东月楼现在也没有了。
  昆明吉庆祥的火腿月饼甚佳。今年中秋,北京运到一批,买来一尝,滋味犹似当年。
  牛肉
  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昆明那样好的牛肉。
  昆明的牛肉馆的特别处是只卖牛肉一样,——外带米饭、酒,不卖别的菜肴。这样的牛肉馆,据我所知,有三家。有一家在大西门外凤翥街,因为离西南联大很近,我们常去。我是由这家“学会”吃牛肉的。一家在小东门。而以小西门外马家牛肉馆为最大。楼上楼下,几十张桌子。牛肉馆的牛肉是分门别类地卖的。最常见的是汤片和冷片。白牛肉切薄片,浇滚烫的清汤,为汤片。冷片也是同样旋切的薄片,但整齐地码在盘子里,蘸甜酱油吃(甜酱油为昆明所特有)。汤片、冷片皆极酥软,而不散碎。听说切汤片冷片的肉是整个一边牛蒸熟了的,我有点不相信:哪里有这样大的蒸笼,这样大的锅呢?但切片的牛肉确是很大的大块的。牛肉这样酥软,火候是要很足。有人告诉我,得蒸(或煮?)一整夜。其次是“红烧”。“红烧”不是别的地方加了酱油闷煮的红烧牛肉,也是清汤的,不过大概牛肉曾用红染过,故肉呈胭脂红色。“红烧”是切成小块的。这不用牛身上的“好”肉,如胸肉腿肉,带一些“筋头巴脑”,和汤、冷片相较,别是一种滋味。还有几种牛身上的特别部位,也分开卖。却都有代用的别名,不“会”吃的人听不懂,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如牛肚叫“领肝”;牛舌叫“撩青”。很多地方卖舌头都讳言“舌”字,因为“舌”与“蚀”同音。无锡陆稿荐卖猪舌改叫“赚头”。广东饭馆把牛舌叫“牛”其实本是“牛利”,只是加了一肉月偏旁,以示这是肉食。这都是反“蚀”之意而用之,讨个吉利。把舌头叫成“撩青”,别处没有听说过。稍想一下,是有道理的。牛吃青草,都是用舌头撩进嘴里的。这一别称很形象,但是太费解了。牛肉馆还有牛大筋卖。我有一次同一个女同学去吃马家牛肉馆,她问我:“这是什么?”我实在不好回答。我在昆明吃过不少次牛大筋,只是因为它好吃,不是为了壮阳。“领肝”、“撩青”、“大筋”都是带汤的。牛肉馆不卖炒菜。上牛肉馆其实主要是来喝汤的,——汤好。
  昆明牛肉馆用的牛都是小黄牛,老牛、废牛是不用的。
  吃一次牛肉馆是花不了多少钱的,比一般小饭馆便宜,也好吃,实惠。   马家牛肉馆常有人托一搪瓷茶盘来卖小菜,头、腌蒜、腌姜、糟辣椒……有七八样。两三分钱即可买一小碟,极开胃。
  马家牛肉店不知还有没有?如果没有了,就太可惜了。
  昆明还有牛干巴,乃将牛肉切成长条,腌制晾干。小饭馆有炒牛干巴卖。这东西据说生吃也行。马锅头上路,总要带牛干巴,用刀削成薄片,酒饭均宜。
  ☆昆明的果品
  关于昆明的果品,汪曾祺写得实在,不仅写水果,还写到了他在西南联大时当作水果吃的蔬菜和干果种种。其实,在他的字里行间还透着西南联大时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也令昆明这一西南名城呈现浓浓的文化情味。
  梨
  我们刚到昆明的时候,满街都是宝珠梨。宝珠梨形正圆,──“宝珠”大概即因此得名,皮色深绿,肉细嫩无渣,味甜而多汁,是梨中的上品。我吃过河北的鸭梨、山东的莱阳梨、烟台的雪梨……宝珠梨的味道和这些梨都不相似。宝珠梨有宝珠梨的特点。只是因为出在云南,不易远运,外省人知道的不多,名不甚著。
  昆明卖梨的办法颇为新鲜,论“ 十”,不论斤,“几文一十”,一次要买就是十个;三个、五个,不卖。据说这是因为卖梨的不会算账,零买,他不知道要多少钱。恐怕也不见得,这只是一种古朴的习惯而已。宝珠梨大小都差不多,很“匀溜”,没有太大和很小的,论十要价,倒也公道。我们那时的胃口也很惊人,一次吃下十只梨不算一回事。现在这种“论十”的办法大概已经改变了,想来已经都用磅秤约斤了。
  还有一种梨叫“火把梨”,即北方的红绡梨,所以名为火把,是因为皮色黄里钿红,有的竟是通红的。这种梨如果挂在树上,太阳一照,就更像是一个一个点着了的小火把了。火把梨味道远不如宝珠梨,──酸!但是如果走长路,带几个在身上,到中途休憩时,嚼上两个,是很能“杀渴”的。
  我曾和几个朋友骑马到金殿。下马后,买了十个火把梨,赶马的(昆明租马,马的主人大都要随在马后奔跑)也买了十个。我们买梨是自己吃,赶马的却是给马吃。他把梨托在手里,马就动嘴唇,把梨咬破,咯吱咯吱嚼起来。看它一边吃,一边摇脑袋,似乎觉得梨很好吃。我从来没见过马吃梨。看见过马吃梨的人大概不多。吃过梨的马大概也不多。
  木瓜
  此所谓木瓜非华南的番木瓜。
  《辞海》:“木瓜,植物名。……亦称‘冥楂’。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常作片状剥落,痕迹鲜明。叶椭圆状卵形,有锯齿,嫩叶背面被绒毛。春末夏初开花,花淡红色。果实秋季成熟,长椭圆形,长十至十五厘米,淡黄色,味酸涩,有香气。……”
  木瓜我是很熟悉的,我的家乡有。每当炎暑才退,菊绽蟹肥之际,即有木瓜上市。但是在我的家乡,木瓜只是用来闻香的。或放在瓷盘里,作为书斋清供;或取其体小形正者于手中把玩,没有吃的。且不论其味酸涩,就是那皮肉也是硬得咬不动的。至于木瓜可以入药,那我是知道的。
  我到昆明,才第一次知道木瓜可以吃。昆明人把木瓜切成薄片,浸泡在水里(水里不知加了什么东西),用一个桶形的玻璃罐子装着,于水果店的柜台上出卖。我吃过,微酸,香脆爽口,别有风味。
  中国古代大概是吃木瓜的。唐以前我不知道。宋代人肯定是吃的。《东京梦华录·是(六)月巷陌杂实》有“药木瓜、水木瓜”。《梦粱录·果之品》:“木瓜,青色而小,土人翦片爆熟,入香药货之;或糖煎,名熬木瓜。”《武林旧事·果子》有“燎木瓜”,《凉水》有“木瓜汁。”看来昆明市上所卖的木瓜当是“水木瓜”。浸泡木瓜的水即当是“木瓜汁”。至于“木瓜”则我于昆明尚未见过,这大概是以药物泡制,如广东的陈皮梅、泉州的霉姜一类的东西,木瓜的本味已经保存不多了。
  我觉得昆明吃木瓜的方法可以在全国推广。吃木瓜,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一项文化遗产。
  胡萝卜
  联大的女同学吃胡萝卜成风。这是因为女同学也穷,而且馋。昆明的胡萝卜也很好吃。昆明的胡萝卜是浅黄色的,长至一尺以上,脆嫩多汁而有甜味,胡萝卜味儿也不是很重。胡萝卜有胡萝卜素,含维生素C,对身体有益,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知道是谁提出,胡萝卜还含有微量的砒,吃了可以驻颜。这一来,女同学吃胡萝卜的就更多了。她们常常一把一把地买来吃。一把有十多根。她们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赛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
  糖炒栗子
  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第一,栗子都很大。第二,炒得很透,颗颗裂开,轻轻一捏,外壳即破,栗肉迸出,无一颗“护皮”。第三,真是“糖炒栗子”,一边炒,一边往锅里倒糖水,甜味透心。在昆明吃炒栗子,吃完了非洗手不可,──指头上粘得都是糖。
  呈贡火车站附近,有一大片栗树林,方圆数里。树皆合抱,枝叶浓密,树上无虫蚁,树下无杂草,干净之极,我曾几次骑马过栗树林,如入画境。
  【故事】
  喜爱昆明的又何止汪曾祺一人。其实,无数文人骚客都喜昆明,一个偶然契机,让这座城市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精英们的共同回忆。“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是春城一度的流行语。
  1938年—1946年的昆明,迎来一批重要客人,如老舍、沈从文、宗璞、冰心、闻一多、梁思成等。他们在这里表演着五彩斑斓的剧目,这里也承载了那段悄然流过的文化历史。于是,这里有了不一样的故事,昆明变成不一样的城市。
  沈从文、施蛰存淘古董
  沈从文初到昆明时,常和当时在云南大学执教的施蛰存逛夜市。沈从文收得最多的是一种缅甸漆器,叫缅盒。有一次,沈从文在一堆盆子碗盏中发现一个小小的瓷碟,瓷质洁白,很薄,画着一匹青花奔马。他对施蛰存说,这是康熙青花瓷,一定有八个一套,名为“八骏图”。沈从文高兴地花1元中央币买了下来。
  施蛰存在《滇云浦雨话从文》中说:“这个康熙八骏图瓷碟,引起了从文很大的兴趣。他告诉我,他专收古瓷,古瓷之中,又专收盆子碟子。在北平家里,已有了几十个明清两代的瓷盆。这回到昆明,却想不到也有一个大有希望的拓荒地。”1942年,沈从文在致施蛰存的信中说:“(缅盒)已经买到大大小小十多个了,瓷器也收了不少,八骏图又收到二只。”   施蛰存在昆明夜市买过两方古绣件,好像是从朝衣补褂上拆下来的,是沈从文劝他买下,花了4元中央币。后来,施送给了林同济的美国籍夫人,她用来做茶几垫子。施蛰存也热衷于搜寻缅刀和缅盒,因为他早先在清人诗集以及笔记里读到,云南人在缅甸经商一般都要带回缅刀送男子、缅盒赠妇女。施还买过一个有三格的小缅盒,朱漆细花,与江南古墓中出土的六朝奁具相仿。
  1988年,沈从文遽归道山,施蛰存闻讯连夜写了一副挽联,托老友包谦六先生书好,寄给张兆和女士,以示哀情。挽联曰: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滇云浦雨,平生交谊仰文华。“滇云”指两人在昆明的交游。
  梁思成艰难的设计
  梅贻琦请梁思成夫妇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个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赫然纸上。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西南联大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经费。
  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当梁思成交出最后一稿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很无奈地告诉他: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部分教室和校长办公室可以使用铁皮屋顶之外,其他建筑一律覆盖茅草,土坯墙改为用粘土打垒,砖头和木料使用再削减二分之一,希望他再作一次调整。
  此时的梁思成已经忍无可忍,他冲进梅贻琦的办公室,痛心地喊道:“你还要我怎么改?”梅贻琦冷静地望着他说:“你想想,没有这些茅草房,学生就要在露天上课,风吹,日晒,雨淋。大家都在共赴国难,以你的大度,请再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梁思成听着,心又一次软了……
  闻一多挂牌治印
  云南出产象牙,昆明盛行牙章,文庙街一带象牙铺接二连三。闻一多看到昆明有刻牙章的风气,认真地对夫人高真说:“我还有一双手,别的劳动不会,刻图章的力气还有呀!”高真关切地对他说:“你可以试试。”
  1943年秋天,闻一多在书桌上又增添了一本自编的印谱。它的封面左侧标签上端正地题了“匡斋印存”四个字,下署民国三二年九月。这就是闻一多开始挂牌治印的时间。
  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发起卖文售字,闻一多成了其中一员。现在保存着一份《诗文书镌联合润例》,就是他与杨振声、冯友兰、郑天挺、罗常培、陈雪屏、唐兰、沈从文、彭促铎、浦江清、罗庸、游国恩共12位教授“开源之道”的广告。上面写着石章每字100元,牙章每字200元。
  闻一多对古文字有深厚研究,又专攻过美术,能从艺术的构思注意布局与线条的配合,因而他的图章也迥然不比寻常。名教授治印,这在昆明是新鲜事,于是,慕名求印的人接踵而来。闻一多本来课务很忙,这时时间更加紧张。深夜,孩子们睡了,他听着孩子们均匀的鼾声,奋力刻印。白天,朋友们来谈话,他往往也得手拿着牙章刻几个字。
  冰心:来云南的第二个福建人
  抗战局势愈加严峻,冰心一家搬到了呈贡。呈贡在昆明城郊,出产远近闻名的宝珠梨。初到呈贡时,冰心一家住在一户农民家里,屋后就是一片梨园。开春,梨花如雪,花瓣似雨,有着一番浓浓的诗情画意;梨子成熟之际,冰心曾和房东家一起去耍梨园,品尝鲜美的宝珠梨。在捕鱼季节,冰心还跟随房东家到滇池边去捉鱼。
  不久,冰心一家又搬到呈贡的文庙,当时,西南联大的国情研究所就设在文庙里。联大教授戴世光,为了欢迎冰心,特意书了一副大红对联:“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贴在大成殿一侧的厢房门上。
  当时,呈贡成了文人荟萃之地,除冰心外,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作家都来到此地,如费孝通、沈从文、陈达、唐敖庆等。面对这济济人才,一向忠诚办学、视教育为重任的呈贡中学校长昌景光喜出望外,认为“此乃千载一时之机”,他不失时机地迅速办起了呈贡中学第一个高中班,聘请了这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化精英任教。
  冰心常常散步到三太寺的西边,静心品味明代哲学家、福建人李贽写的那副有名的对联:“一览观沧海,三台自草亭。”有时学生来了,冰心就给他们讲解对联的内容,她常常感慨地说:“我是来云南的第二个福建人。明代李贽是来云南为官的,而我到呈贡则是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
  老舍的昆明印象
  靛花巷是条只有两三户人家的小巷,可是,巷名的雅美,令人欲忘其陋。昆明的街名,多半美雅。金马碧鸡等用不着说了,就是靛花巷附近的玉龙堆,先生坡,也都令人欣喜。
  靛花巷的附近还有翠湖,湖中有荷蒲,岸上有竹树,颇清秀。最有特色的是猪耳菌,成片地开着花。此花叶厚,略似猪耳,在北平,我们管它叫做凤眼兰,状其花也,花瓣上有黑点,且粉中带蓝,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都明洁秀美。
  昆明的建筑最似北平,虽然楼房比北平多,可是墙壁的坚厚,椽柱的雕饰,都似“京派”。昆明花木则远胜北平。北平讲究种花,但夏天日光过烈,冬天风雪极寒,不易把花养好。昆明终年如春,即使不精心培植,还是到处有花。北平多树,但日久不雨,则叶色如灰,令人不快。昆明的树多且绿,而且树上时有松鼠跳动!入眼浓绿,使人心静,立在楼上远望,会觉得昆明静秀可喜,其实呢,街上的车马并不比别处少。
  至于山水,这里也四面是山,滇池五百里!山土是红的,草木深绿,绿色盖不住的地方露出几块红来,使人感到一种有力的静美。山围着平坝子,稻田万顷。海田之间,宽阔的河堤有几十里长,满种着树木。万顷稻,中间画着深绿的线,虽然没有怎样了不起的特色,可也不知怎地总看着像画图。
其他文献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2009年第7、8期合刊,推出《美文鉴赏》专刊。“卷首”的《和美文亲密接触》中写道:“篇篇予以精当评析,并适时点拨写作之技巧,融艺术性、针对性、指导
本刊讯12月1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一行深入我省宁国市,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方兆祥一同参加了调研。陈至立在宁国认
The SWAT model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s and the difference of pollution loads of di
但凡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朋友,都会对里面的十三爷—爱新觉罗·胤祥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您知道吗,我们心目中这位正直豪侠、精明能干的十三爷寿命很短:出生于公元168
肌钙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诊断价值叶飞黄进段宝祥王书奎王自正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210006)近来,临床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时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心电图和酶谱的改变,而CK-MB是被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为了了解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在土槽中进行1∶4钢框架的激振试验,试验通过改变上部结构刚度,分别输入高斯白噪声测自振周期,EL波和Taft波研究其动力反应及土体对上部结构的减
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是中宣部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记者从中央宣传部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按照中央及中宣部的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形
This paper presente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nvective drying of waste water sludge collected from Beijing GaoBeiDi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 particularly on
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 technology)是人类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最为经典的作品是从预制石核上剥取的龟背状的勒瓦娄哇石片(Levallois flake)和三角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