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时光·旧书店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润姑苏。沿着相门城墙,外城河分流出的一支水系向西行,倏忽间,会以为穿越了时光。这里的建筑,青瓦白墙,古朴素雅。置身其间,纵无烟雨蒙蒙,眼里也似能见着撑油纸伞的人儿。
  钮家巷9号的店面,就藏在平江历史街区里,稍不留意就会错过。几棵广玉兰树,似遮非遮,让人看不全晚清进士徐世昌所题店招:“文学山房旧书店”。倒是玻璃门边,白发皓首的老人靠在折叠椅上的身影更加显眼。
  94岁的江澄波,每天和子女守在这里。约莫20余平方米的书店,三面书架都被他用各类书籍填满了。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他把左手边两柜子线装古籍,横倒放置。一套套书,书脊朝外,连窗外的光都插不进缝隙。这些书,既有说得上名字的《红楼梦》《牡丹亭》,也有看不清名字的《梅花草堂文集》《江汉炳灵集》。江澄波用正楷在纸上写下书名,然后裁成手掌大小贴到书脊上,让人一目了然。
  书店的一角堆着糨糊碗、棕刷,还有一些泛黄的书纸——是他从不同古籍上“借用”的空页,用来修补残损的古书。“开古书店,可是要文武双全。”江澄波的声音不大,但听得出来,十分得意。

百年书店三代书人


  江澄波所言不虚,自幼他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外出收书,“藏家不会来店里卖书,怕被人说家道败落,一般好的书都秘不示人,所以我们到处寻访、收书。”因为去过很多藏书世家,他们往往都会考祖父书籍的版本、区别,“如果回答不上来,人家也就不给你书了。”几年下来,江澄波不仅熟悉了各类古籍版本,还对古书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后来,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又学会了古籍修补技艺,文武皆备。16岁,他开始在祖父的旧书店工作。
  “这座旧书店,是我的祖父江杏溪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借钱开办,当时书店的位置在护龙街嘉余坊口。”江澄波掰着指头,“已经两甲子,120个年头了。”
  在江杏溪的经营下,文学书房旧书店,成了文人墨客常聚之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江杏溪常跟江澄波说,“那时候,书法家冯桂芬、藏书家叶昌炽、思想家章太炎、出版家张元济是造访旧书店最频繁的人,除他们以外,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有的为了寻一些孤本,有的则为了和祖父一起喝口茶、谈会天。”
  当时的文学山房旧书店,因为天南海北广收古籍,经手宋元刻本,明刊插图本,名人稿本、抄本甚多,于是,江杏溪将其中不易得的单行本,用木活字精印成《文学山房丛书》,共印四集二十八种,最为当时文人喜爱,甚至远传到了日本和欧美。在浓厚家学的陶冶下,1953年,27岁的江澄波和父亲江静澜一道,合辑《文学山房明刻集锦初编》,历史学家顾诵坤为其作序,赞赏文学山房三代书人的执著,并盛誉此書实用价值很高。
  1956年,文学山房旧书店被并入国营苏州古旧书店,江澄波也随之成为其员工。因为苏州水网密布,格外潮湿,容易使古书受损,所以他给所能看到的古书都做了“惜古衬”,就是将白色衬纸衬入书页中间,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叶订在一起。浆的浓薄,纸的色泽、软硬,衬页的大小都很讲究,虽然不容易,而且那些书并不属于自己,但江澄波依然坚持了下来。

过云往事初心弥新


  江澄波总是说:“我收到的旧书不想着拍卖,一般会交给公家,为传统文化的留存尽一份力。”他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这么做。
  多年前,江澄波到苏州同里古镇闲游。无意之间,他见到一家店铺里的线装书,特别古旧。于是翻开来看了两眼,他就认定那是明嘉靖年间的版本。仔细辨识之后,江澄波确定那是明代学者张士沦编纂的《国朝文纂》。江澄波赶紧把这里所有古籍都收了下来。未加保护的古籍几乎都被虫蛀过,“真是痛心啊!”后来,这套书被江澄波修好后,上交给了江苏省文化厅。
  还有一次,有人带着残破不堪的古籍找到江澄波。因为书页已经很松脆了,如果翻看,容易伤害到书籍。所以,古籍的持有者并不许江澄波翻开。江澄波担心这是孤本,“万一不买下来,他们带回家弄坏了,就是文化的损失。”于是,他索性估了价,付钱买来之后,再打开修补。原来,这本书是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所作的《艺舟双辑》,江澄波修复好后,把这本书交给了复旦大学图书馆保存。
  最为传奇的,莫过于江澄波和过云楼的藏书故事。“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1872年,时任浙江宁绍道台的顾文彬,在苏州尚书街盖起了过云楼。太平天国后,江南显赫人家的藏书、藏画流落民间,于是他辞官回乡,专心于收藏。在苏州顾家,过云楼的藏书一直秘不示人,外界流传,过云楼上皆是宋元古籍,而当时的市价更是“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不过,到了1990年,过云楼藏书已经由苏州的顾笃璜和另外三家继承。为了避免江苏文化典籍流落,南京图书馆馆长拜访江澄波,希望他能够帮助南京图书馆收购顾笃璜的藏书。
  虽然江澄波与顾笃璜私交甚好,但是冒昧去说,总觉得不合适。直到两人同时参加戏曲志编撰的会议,江澄波趁机说了这事。顾笃璜信任江澄波的人品,邀请他到家中,把自己所藏书目全部拿来,供江澄波记录成册,随后上海的两份藏书也水到渠成,只留下北京的那份藏书始终没有进展。最终,南京图书馆以30万元的价格获得过云楼四分之三的藏书。2017年,藏于北京的过云楼藏书拍出1.8亿元。江澄波再见顾笃璜,倒不好意思了。没想到顾笃璜根本没有在意。“我们这帮老人,想得更多的不是利益,而是保护好古书。”

毕生守护文学山房


  退休以后,江澄波被返聘,继续从事古籍的整理、保护工作。直到2001年,女儿下岗,两个孙女当时正在上学,江澄波决定重操旧业,开一间旧书店,贴补家用。“我当时考虑,文学山房的名字已经给了国家,我就不能再用了。”江澄波想,要不就用“文育山房”的名字,因为在吴语方言里,“育”字的读音与“学”相近。
  后来,政府考虑到百年字号的文化力量,又把“文学山房”的名称还给了江澄波。再几经搬迁,书店最终定址临顿路旁的钮家巷。“我很满意这里。”江澄波说。临顿路曾经是苏州城内的一条河流,而沿着两边的姑苏人家,多是藏书世家。钮家巷也有着深厚文脉,出了不少举人进士,清代礼部侍郎顾开、大学士潘世恩的故居都在此巷。如今再来到这里,他又想起了当年自己和爷爷挨门挨户拜访的情景。
  “知是昔贤歌咏地,风流今日许追攀”,在这块文脉宝地上,耄耋之年的江澄波焕发出年轻时的光彩。“我会一辈子守护在文学山房。”江澄波说。他不能确定,子女还会不会坚守,因为他们都对古版书籍并不了解,就算接上去了,只有一爿店,一块牌子,没什么意义。虽然江澄波的子女也学会了修补古籍的技术,不过真的宋元版本古籍,已经很难看见了。
  江澄波曾和散文家、藏书家、版学家黄裳先生往来。当时,黄裳就讲过:“我预计几十年后,有人把宋版书送到书店里来也无人会识。”倒是一语成谶。
  傍晚的时候,江澄波把店铺关了,慢慢走回家去。在落日斜阳下,看着他的背影,真像那些泛黄的旧书页。
  编辑 茉茉
其他文献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既要保存体力长期作战,又要完成每一个当下动作。”2020年伊始,曹燕写下这样的话。作为企业高管,她十年如一日专注口腔行业,普及口腔知识,投入公益活动,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她说:“我的人生每一天都是刚开始。”  土生土长的江苏常州女孩曹燕,一开始的梦想并非从医。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当地电视台,跟着老师们跑新闻。一次机缘巧合,接触到口腔医疗行业,从此深耕于此。曹燕  经过几年摸爬滚打,
期刊
“我一直都说自己所从事的环保事业是寂寞里开出美丽的花。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没有掌声,需要淬炼和时间来证明的事业。”刚刚接触环保时,张鸿嫔对“环保”的认知就是街道清扫垃圾,简单、枯燥又肮脏。领导不看好她,她也不看好这个领域。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份“不看好”的事业,却一干就是18年。张鸿嫔  “初转行的我被总部派往北京南宫垃圾处理厂接受一线锻炼。”上岗第一天,正值北方最冷的季节,张鸿嫔的工作就是了解垃圾
期刊
采访江苏常州常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亚红时,她正在南京参加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一袭红色呢子大衣温柔又精神。  2000年供销社体制改革,34岁的徐亚红下岗了。面对生活压力,凭着不怕吃苦的拼劲,她开始寻求出路,收过旧货,推销过保险,卖过花生……最终,她专注在大米这份香甜的事业上,和丈夫在凌家塘集贸市场做起了大米批发生意。没有经验,没有本钱,没有进销渠道,夫妻俩吃了不少苦。徐亚红  “那时候
期刊
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民战争中,处处皆战场,人人是战士,形成了这个时代共克时艰的中国抗疫精神。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抗疫精神延伸在神州大地一行行逆行的脚步里,体现在一个个“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里,凝结在一笔笔捐款、一车车
期刊
隆冬时节,万木萧疏,但江苏康地源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广袤的艾草种植基地里,却是一片清香。艾香从这里四溢开去,朱成娟的梦想便也从这里起航……  见人就笑的朱成娟,身上有一股淡淡的艾草香味,这让已55岁的她看上去依然年轻。“事业上的百折不挠,是让人保持年轻的良方。”朱成娟说,“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我的创业历程,一点也不为过。”  起初,走出校门的朱成娟在邻近的县城从事幼教工作,过着稳定而闲适的生活。可血液
期刊
顾云蕾  2009年,顾云蕾毕业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获得金融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双学位,在美国投资银行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次考察中她发现,国内一些医学院的基础实验室环境较差,很少有人关注。比如由于实验需要用到福尔马林试剂,空气中甲醛浓度高,师生们都戴着口罩上实验课,严重影响着师生们的健康。在进一步了解中,顾云蕾看到院校实验室的污水处理也亟待解决,由于实验废水毒性强,废水量不大,也非持续性,非常难处理
期刊
有人说,一件红木雕刻作品可以通过用料、造型、工艺来判断其优劣。而在木雕大师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明式家具非遗传承人周雪英眼里,作品更重要的是整体感觉,是形和神的统一。周雪英把它称为“韵”。  1978年,17岁的周雪英进入光福镇上唯一一家红木雕刻厂,跟着师傅史建根学习红木雕刻。每天去厂里来回要走上两个小时,出于对红木雕刻的热爱,周雪英坚持了下来。天长日久的积累,一刀一凿之间,红木雕刻对周雪英来说,已经从
期刊
陈巍炜  黄海之滨,勤劳的盐城人,不仅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明,也代代传承着以天下为已任的如海胸襟。  陈巍炜站在位于江苏盐城市人民南路的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夜景里的璀璨灯光。她眼中透出光,仿佛在说:自己所从事的律师职业,所参加的妇联工作,所参与到的基层社会治理,不正是为了在夜深人静时看万家灯火通明吗?  “对法律的学习研究让我保持年轻。”江苏瀛鑫律师事务所主任、盐城市亭湖区妇联兼职副主席陈巍炜说。
期刊
沈婷  提起“春晖堂”药业,苏州人都不陌生。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中药企业,在苏州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沈婷22岁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老家苏州,“生于斯,长于斯,我想奉献于斯。”抱着这个信念,2009年,她在春晖堂药业当起了门店工作人员,无论是熟悉药材,配制接方,还是打扫卫生,送药上门,在门店一待就是6年。  沈婷说:“那段经历很值得,它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为后面走向管理层,打下基础。”回首来路,她
期刊
常新霞  从创业初期到企业成熟,张家港市虹雨针织有限公司创立者常新霞和丈夫蒋平始终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他们热心公益,为村民和社会奉献爱心,至今已有16年,是當地名副其实的“有爱夫妻”。  今年46岁的常新霞和蒋平都是土生土长的杨舍镇人。1997年,两人婚后开始创业。他们以家中的几台横机为基础,从羊毛裤到定制羊绒衫,将小作坊式的规模逐步扩大,于2006年成立了公司。事业步入正轨后,常新霞夫妇将回报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