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包子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TA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碗面快要吃完了,六个小笼包剩在桌上的小蒸笼里,黄澄澄的,泛着油渍的反光。是前面一位顾客剩下的。店里生意忙,服务员顾不得收。
  一碗面吃下去实在不算太饱,但他每天早上只能用两元钱。他一直想把别人剩下的六个包子吃了,这样,他这顿早餐便会吃得很饱。他很久没吃过小笼包了,但六元钱一笼,太贵了些。
  他不敢把筷子伸过去。因为前后左右都坐着人且都是店子附近的人,对他的近况大都了解。他有意把面吃得很慢,希望旁边的人走了之后,他趁势把它吃了。可他没有机会,旁边的人似乎在享受早餐的时光,吃得比他更慢,他突然想起,今天是周日,别人有的是时间,而自己還要去街头摆摊。
  他之所以选择每天早上花两元钱吃面而不吃粉是经过比较的。 粉看起来满满一碗,其实不经饿,面看起来只有大半碗却是实实在在的,用筷子挑几下,便像变魔术一样越挑越满,而且吃下去能撑很久。为了生计,他在生活上动了很多脑筋,即便如此生活依然拮据。
  “不吃实在浪费,等下服务员要是把它倒了该多可惜。”他在心里给自己寻找理由,可筷子还是不敢伸过去。六个包子离他只有咫尺之遥,但仿佛别人都在看他,似乎发觉了他之所以磨磨蹭蹭吃得慢的动机。
  “算了吧,天天吃一碗面不也过了。”他开始说服自己,但身子却不愿意动。六个小笼包似乎有无限的诱惑力。
  “再坐一会儿吧。也许再坐一会儿旁边的人该走了。”他这样想,剩下的一点儿面吃得更慢。
  这时,店门口走进来一个大块头的人,脖子上赘肉累累,是住在附近的王老板,身家已在千万之上,却愿过平民生活,每天早上也挤在这里吃早点。进门便呼喊:“给我下一碗面,要快。”王老板很忙。
  店老板快步走到跟前,对厨房的师傅吩咐道:“快,给王老板下一碗面。”旁边吃早点的人都认识王老板,都放下筷子打招呼。王老板似乎很忙,只是哼哼着应付。
  店里人声嘈杂,王老板似乎很不耐烦,约莫过了五分钟又嚷道,“好了没有?”
  “就好,就好。”师傅应承着,显然没有那么快。
  “这是谁剩下的包子?”王老板不知怎么发现了剩下的六个包子,过来坐在包子前面。 “是刚才一位客人吃剩的。”旁边马上有人应承。
  “给我拿双筷子来,这浪费了多可惜。”王老板大声喊道。
  老板忙从前面跑过来,将一双卫生筷双手递过来说:“难怪王老板你能创大业,这节约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旁边人也纷纷附和。
  王老板并不理会,风卷残云般把六个包子吃光了。
  面还没煮好,王老板已经等不及了,说公司要开会,夹起小包往门口走。店老板内疚地走过来,搓着手。王老板却站住了说:“刚才吃的六个包子要不要给钱?”
  店老板一脸歉意:“王老板,看你说的,这不是打我的脸么。”
  王老板并没有给钱的意思,径直往外走。出店门时又回过头来:“下次要快点儿。”
  店老板连连点头:“是,是。”
  其实面这时已经熟了,但王老板很忙。
  他有些后悔,六个包子就在自己眼前,如果不犹豫,此刻已在自己肚里。
  这时,从里面走出个人来,光头上刚长出一些发茬,一脸匪气,来到桌前,两手叉腰,大声嚷道:“我的包子谁吃了?”
  刚才他内急,蹲了洗手间。“这包子是留给我娘的。”
  这句话触动了大家。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忤逆之子,是张大娘守寡养大的,溺爱成害,在号子里蹲了多年刚出来。
  有人站起来:“我这笼还没吃,给你娘端回去吧。”
  老板走过来:“店里的事还是我来,这笼包子算我送给你娘的。”
  语音未落,王老板走进来,原来他还没走远,挥着手喊道:“这包子是我吃的。”从兜里掏出两张百元大钞,“给你妈买包子。”说完返身走了。
  大家面面相觑,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此时,他有些庆幸自己的犹豫。
其他文献
我第二次见到齐林是三年后,在表哥的酒吧里。他原本忧郁的眼睛里,多了开朗的阳光。  表哥的酒吧曾像霜打的晚秋向日葵,一直开得不景气。这天,他电话求助我,让我代他监工几天,要把酒吧装修成3D效果。我没想到,来做墙体和地面彩绘的是齐林。他激动地握紧我的手,感谢我曾经对他的帮助。  三年前,我作为一名媒体记者,深度报道过关于齐林涂鸦“炸街”的事。他那天站在法庭上,身穿白色的学生装,一脸茫然和无助,每回复法
期刊
村里的手艺人小漆匠黎明,只会刷漆,只会干活。人年轻,肯钻研,他的漆工手艺自然就好。  关于油漆家具的这个活儿,用黎明的话来形容,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吧,无非七个步骤不能少,粘布去尘,砂纸打磨,油漆调兑,头遍上漆,二次打磨,二次上漆,补漆抛光。说复杂吧,细节多,窍门多。譬如打磨,砂纸必须保持与木材平衡;譬如调漆,那可是个技术活,汽油、油漆、水,一样不能多,一样也不能少,搭配比例是关键;
期刊
在小表弟的婚礼上遇见她,让苏米觉得很震惊。  转念一想,又觉得天经地义,有什么好震惊的呢?苏米反倒为自己刚才的震惊,震惊了一下。  苏米到现在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是姨家小表哥的新媳妇,这小表嫂不是明媒正娶的,而是两个人偷偷领了证,木已成舟,家里人才不得不让她住进家来。  那时候,小表嫂还不是小表嫂。  据大表姐调查了解,这个女人是个外地人,曾在KTV工作。小表哥辩解说,又不是坐台,只是收
期刊
16岁那年,爸妈带我回外婆居住的猫岛。正值暑假,我时常与岛上的小孩子一起抓萤火虫、粘知了、到海边抓鱼,日子简单而快乐。  一日,我在院内白瓷铺就的洗碗池边刷碗,一个6岁左右的女孩怀里搂着一只白猫经过。女孩碰到葡萄架垂下的藤蔓,突然停下来,注视着我说:“你在干什么?”  “刷碗。”我关上水龙头,甩了甩筷子上的水渍,抬着盛碗筷的盆子准备回屋。  “花草呢?”女孩警惕地看着我。  “什么花草?”  “原
期刊
美姑家门前一棵老槐,树枝斜伸到街上,花开时节,款款如曼舞的美人,惹得蜂来蝶往,早晚热闹不休。  一天,树下多了个外乡汉子,地上摆一堆鸡毛、几块梧桐木板和一把木锯。汉子长得五大三粗,两手括了嘴巴,做一个喇叭状,向村里高喊:  “修——理——风——箱——啦——”  嗓音极尖,细细地游在七转八弯的街上,就有人家怀抱坏了的风箱送过来,在树下排起一片。  汉子虽是粗手粗脚,活儿却出奇得利落,一把木锯在梧桐板
期刊
太阳还没射出金丝线,山旺的电动三轮车便撵着青草和山花的香,“轧轧”地向山外驶去。  驾车的是山旺的媳妇山雀,穿一件红褂子,脖上围了条天蓝色亚麻围巾,都是去年夫妻俩进城时买的,平时舍不得穿戴。可今天不一样,他们要去走亲戚。  走不多远,山雀一脚刹车,站住了。  山旺探头问,又咋了?  山雀拍拍脑门,笑了,看我这记性,忘了带红薯,城里人都喜欢吃咱山里的红薯。  山旺扒拉着座上和车板上的包包裹裹,说,有
期刊
钱老师打来电话,让她或孩子父亲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学校。她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不管什么情况,她都不希望牵扯到孩子爸爸。  她慌里慌张地进了学校,来到钱老师办公室。钱老师给她倒了杯水,示意她坐下,然后指了指桌面,生气地说:“这几本侦探题材的小说,都是从你女儿课桌里搜出来的。”她扫了一眼书名,心虚地说:“不好意思,这孩子实在太气人,回去我好好批评教育她。”  回到单位,一个患者来看病,问多了几句,她不耐烦
期刊
蟹子正肥时,老麦去市场精挑细选买了三只沉鼓鼓的飞蟹,放在门卫室架起的铝锅里蒸。  三只蟹个头差不多大,其中两只蟹很安分,老老实实赴死,但另一只求生欲却极强,几次三番顶开锅盖,在狭小的门卫室里左突右撞,被逼到角落里时,就支起两只蟹钳,一副要拼命的架势。  后来这只蟹就成了老麦的“将军”。  “将军”被养在老麦拾来的一个破鱼缸里,鱼缸破损的一角用胶布粘着,不太好看,但也不漏水,就好像他的这间门卫室,西
期刊
我一直很后悔那次去邯郸。  这之前,我一直在父亲的军中当差,整天跟一帮靠脑子吃饭的同事为父亲出谋划策。不客气地说,我的军事理论还行,每次父亲征战回来,都会冲我伸伸大拇指,说,你小子主意不错,又胜了。虽然多数时候,都是些国界上的磕磕绊绊,小打小闹,次数多了,功劳累积,我的职位还是很快升到了高参。  闲下来,父亲喜欢跟我们一起围坐帐中,磨磨嘴皮,逗逗乐子,话题当然跟战局有关。说起打仗,我弓不能射百步,
期刊
黄昏。乌拉小镇。  持续了几天的炮火渐渐平息,偶尔有一两颗流弹,穿透了窗户上的玻璃,哗啦啦,哗啦啦。  一声啼哭,从倒塌的废墟中传来。你神情一振,毅然冲向废墟。  一颗流弹从你耳边擦过,你顾不上危险,双手拼命地扒着砖头瓦块。  哭声突然停了,吓得你心跳都差点儿停止。那是一个生命啊,你不能看着他在你的眼前消失。  你没有时间去思考,但你绝不放弃。你满是鲜血的双手抓到了一片衣角,你速度放缓,力度放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