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业合作中普遍存在的涉农企业密集岗位少、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和专业与农户结合多、组织农户与政府联系多、学生生产实习与季节关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实施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有效模式为例,探索了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
[作者简介]刘永亮(1966- ),男,陕西渭南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务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027-0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认识与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合作的内涵不丰富、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制度欠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农业类高职院校因行业优势弱、产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使校企合作更显得举步维艰,成为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差异性
农业类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一样,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学校教学系部偏重合作形式,忽视合作内涵,过分重视签协议,完成数量目标,忽略具体内涵建设;企业认为附加值不大,见效慢,获利小,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学院“热”、企业“凉”,加之因行业弱势,涉农专业学生面对的就业岗位(群)不明显,企业化程度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讲,学校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组织化程度低,也存在管理权的约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涉农企业劳动力密集型岗位少、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和专业与农户结合多、组织农户与政府联系多、学生生产实习与季节关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面对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涉农高职院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更要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校企合作新途径,形成涉农高职院校的新特色。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服务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省属高职院校。2006年,学院在实施示范建设项目中,客观面对当前构建高职教育教学理念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难、企业深度参与难、教师基层锻炼难、学生顶岗实习难、毕业生就业难等“六难”问题,理思路、找根源、定对策,整合社会和学校两种资源,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农业类高职校企、校政合作的可行之路。
1.确定理念孕育成效。“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确定的指导思想为: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兴职教为农业,得特色发展利。按照由虚到实,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规律,使优势互补,联谊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变不自觉为自觉,变零散为系统,变单向为多向,变松动为稳定,资源共享,产学合作,学研互融,产研并举,普惠多赢。具体设想是,以现有的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用3~5年时间,建成融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的联谊会,使全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六条举措保障效果。为确保该工程顺利实施,取得实效,学院通过六条措施来强化执行效果。一是成立组织。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组织成立百县千企联姻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组、师资队伍建设组、联姻联络协调组、工学结合教改组、校友工作组等组织。二是落实人员。安排3名专职人员,抽调院办、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组成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三是经费支撑。每年从预算中专列200万元专项经费,同时可按单体项目申报予以增补。四是夯实责任。建立“院系两级、校内外双循环”模式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三个问题。五是加强考核。分院级和系部考核两个层面,按照合作的数量、内涵、特色、推广价值等四个大类定等次,与部门年终考核、负责人奖金挂钩。六是奖惩结合。包括设立奖励基金、建立评价体系、形成业绩考评操作规范等内容,从制度层面确保该工程的良性运行。
3.八个途径构建网络。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6个县(局)、802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稳定的合作网络,主要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两条线索,利用八个主要途径完成合作网络的布设。一是利用招生途径;二是利用就业途径;三是利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职教集团、产学研合作组织等途径;四是利用校友会途径;五是利用学校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包村等与政府联系的途径;六是利用校企、校际、校政合作的各种交流会议途径;七是利用学校科研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广泛联系企业与政府;八是利用教职工的师生、亲戚等私人关系,构建形成稳定广泛的合作网络。
4.九项任务夯实内涵。企业参与性低、合作不稳定是该工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学院把破解的对策定位在夯实任务,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乐为。在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这个平台上,明确了九项主要任务:(1)可以使学生完成顶岗实习;(2)可以使教师完成实践锻炼、“双师”素质培养;(3)可以与企业合作完成专业改革与建设;(4)可以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5)可以联合实施课程改革,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6)可以开展员工培训;(7)可以使招生就业工作显现实效;(8)可以沟通信息,反哺教学与生产;(9)可以促进学校社会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五大成效彰显示范效应。(1)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学校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作平台,各专业与联姻企业密切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解构、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特色教材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和“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内涵建设的显著成效。先后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院级精品课程41门,完成了76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课程实施设计方案等任务,完成了42种特色教材的编写任务。(2)推动了顶岗实习工作。该工程的实施使学院毕业生全员顶岗实习落在实处。由于从量上和质上保证了合作企业对学院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支撑,使该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2008、2009届7824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28个省2000余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其中“百县千企”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占到80%以上。(3)促进了“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007~2008年度,学院共选派264人次专业教师到115家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从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34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4)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学院已与106个县(局)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选派首席专家,帮助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指导设施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等,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学院在基地启动了陕西省小麦良种区试和国家黄淮小麦良种区试,初步建立了苹果、大枣、小柿、养殖生态、礼品西瓜5个示范点,建立良种苹果示范园120亩,指导农户建立农村家用沼气系统51户,启动“种、养、沼”三位一体驯化经济示范基地科研项目11个。仅2008年,就举办了3期乡村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基层村支部书记或村长180名。此外,还举办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师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人人技能工程”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培训、农综世行农民培训、合作企业岗位培训等6种类型共计3836人次的校内短期培训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5)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使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网络。通过学生到企业去实践锻炼,特别是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使企业对学生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加深了印象。学生也初步熟悉了企业环境、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环节,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减少了企业再培训的成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6.五大模式示范推广,成为特色和亮点。学院在实践探索中总结提炼出了农业院校校企、校政合作的五种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技术服务型。就是依托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模式已被学院辐射推广到陕西渭北旱塬、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甘肃河西走廊四个不同生态地区的8个县。二是基地示范型。就是学院结合开办专业及师资现状,将学院有关科研推广项目,按其项目特点,集中到同一区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职能,由科教人员组织,村组、农户参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员+农户”的模式,通过树立典型,促进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其他农户共同发展。三是科技包村型。就是由县政府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承包团队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可以实施探索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四是专家大院型。就是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专家大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院选派专业人员进驻大院,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推广,组织生产性实践技能训练。如宝鸡市在千阳县南寨村为学院专家教授建成的融科研、办公、生活为一体的专家大院。五是企业带动型。就是依靠合作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带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示范推广价值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即学院可以整合现有的专业资源,按资源优势、社会竞争力、对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因素将其划分为重点专业、发展专业、培育专业三级专业体系。同时,整合社会企业资源,按与学校合作的密切程度将其划分为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两个体系内部层递构架,两个体系之间互为基础,相互对应,支撑扶持学院专业改革与发展,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高职内涵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二,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可以在同类院校中示范推广。第三,形成的具有涉农高职院校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具有创新性,即“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是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讲,就是以专业为桥梁,寻求联系企业;由各个系部具体操作实施合作项目与内容;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农民)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广泛开展协作,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使双向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刘永亮.以特色和品牌破解“三农”难题[M].职教论坛,2004(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
[作者简介]刘永亮(1966- ),男,陕西渭南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务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027-0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认识与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合作的内涵不丰富、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制度欠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农业类高职院校因行业优势弱、产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使校企合作更显得举步维艰,成为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差异性
农业类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一样,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学校教学系部偏重合作形式,忽视合作内涵,过分重视签协议,完成数量目标,忽略具体内涵建设;企业认为附加值不大,见效慢,获利小,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学院“热”、企业“凉”,加之因行业弱势,涉农专业学生面对的就业岗位(群)不明显,企业化程度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讲,学校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组织化程度低,也存在管理权的约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涉农企业劳动力密集型岗位少、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和专业与农户结合多、组织农户与政府联系多、学生生产实习与季节关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面对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涉农高职院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更要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校企合作新途径,形成涉农高职院校的新特色。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服务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省属高职院校。2006年,学院在实施示范建设项目中,客观面对当前构建高职教育教学理念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难、企业深度参与难、教师基层锻炼难、学生顶岗实习难、毕业生就业难等“六难”问题,理思路、找根源、定对策,整合社会和学校两种资源,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农业类高职校企、校政合作的可行之路。
1.确定理念孕育成效。“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确定的指导思想为: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兴职教为农业,得特色发展利。按照由虚到实,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规律,使优势互补,联谊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变不自觉为自觉,变零散为系统,变单向为多向,变松动为稳定,资源共享,产学合作,学研互融,产研并举,普惠多赢。具体设想是,以现有的校企合作为基础,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政府、企业为联谊点,用3~5年时间,建成融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的联谊会,使全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六条举措保障效果。为确保该工程顺利实施,取得实效,学院通过六条措施来强化执行效果。一是成立组织。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组织成立百县千企联姻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组、师资队伍建设组、联姻联络协调组、工学结合教改组、校友工作组等组织。二是落实人员。安排3名专职人员,抽调院办、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组成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三是经费支撑。每年从预算中专列200万元专项经费,同时可按单体项目申报予以增补。四是夯实责任。建立“院系两级、校内外双循环”模式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三个问题。五是加强考核。分院级和系部考核两个层面,按照合作的数量、内涵、特色、推广价值等四个大类定等次,与部门年终考核、负责人奖金挂钩。六是奖惩结合。包括设立奖励基金、建立评价体系、形成业绩考评操作规范等内容,从制度层面确保该工程的良性运行。
3.八个途径构建网络。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6个县(局)、802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稳定的合作网络,主要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两条线索,利用八个主要途径完成合作网络的布设。一是利用招生途径;二是利用就业途径;三是利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职教集团、产学研合作组织等途径;四是利用校友会途径;五是利用学校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包村等与政府联系的途径;六是利用校企、校际、校政合作的各种交流会议途径;七是利用学校科研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广泛联系企业与政府;八是利用教职工的师生、亲戚等私人关系,构建形成稳定广泛的合作网络。
4.九项任务夯实内涵。企业参与性低、合作不稳定是该工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学院把破解的对策定位在夯实任务,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乐为。在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这个平台上,明确了九项主要任务:(1)可以使学生完成顶岗实习;(2)可以使教师完成实践锻炼、“双师”素质培养;(3)可以与企业合作完成专业改革与建设;(4)可以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5)可以联合实施课程改革,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6)可以开展员工培训;(7)可以使招生就业工作显现实效;(8)可以沟通信息,反哺教学与生产;(9)可以促进学校社会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五大成效彰显示范效应。(1)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学校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作平台,各专业与联姻企业密切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解构、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特色教材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和“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内涵建设的显著成效。先后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院级精品课程41门,完成了76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课程实施设计方案等任务,完成了42种特色教材的编写任务。(2)推动了顶岗实习工作。该工程的实施使学院毕业生全员顶岗实习落在实处。由于从量上和质上保证了合作企业对学院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支撑,使该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2008、2009届7824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28个省2000余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其中“百县千企”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占到80%以上。(3)促进了“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007~2008年度,学院共选派264人次专业教师到115家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从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34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4)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学院已与106个县(局)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选派首席专家,帮助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指导设施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等,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学院在基地启动了陕西省小麦良种区试和国家黄淮小麦良种区试,初步建立了苹果、大枣、小柿、养殖生态、礼品西瓜5个示范点,建立良种苹果示范园120亩,指导农户建立农村家用沼气系统51户,启动“种、养、沼”三位一体驯化经济示范基地科研项目11个。仅2008年,就举办了3期乡村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基层村支部书记或村长180名。此外,还举办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师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人人技能工程”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培训、农综世行农民培训、合作企业岗位培训等6种类型共计3836人次的校内短期培训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5)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使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网络。通过学生到企业去实践锻炼,特别是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使企业对学生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加深了印象。学生也初步熟悉了企业环境、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环节,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减少了企业再培训的成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6.五大模式示范推广,成为特色和亮点。学院在实践探索中总结提炼出了农业院校校企、校政合作的五种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技术服务型。就是依托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模式已被学院辐射推广到陕西渭北旱塬、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甘肃河西走廊四个不同生态地区的8个县。二是基地示范型。就是学院结合开办专业及师资现状,将学院有关科研推广项目,按其项目特点,集中到同一区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职能,由科教人员组织,村组、农户参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员+农户”的模式,通过树立典型,促进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其他农户共同发展。三是科技包村型。就是由县政府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承包团队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可以实施探索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四是专家大院型。就是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专家大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院选派专业人员进驻大院,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推广,组织生产性实践技能训练。如宝鸡市在千阳县南寨村为学院专家教授建成的融科研、办公、生活为一体的专家大院。五是企业带动型。就是依靠合作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带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示范推广价值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即学院可以整合现有的专业资源,按资源优势、社会竞争力、对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因素将其划分为重点专业、发展专业、培育专业三级专业体系。同时,整合社会企业资源,按与学校合作的密切程度将其划分为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两个体系内部层递构架,两个体系之间互为基础,相互对应,支撑扶持学院专业改革与发展,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高职内涵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二,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可以在同类院校中示范推广。第三,形成的具有涉农高职院校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具有创新性,即“专业为纽带,系部抓实施,县乡做协调,需求为基础,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是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讲,就是以专业为桥梁,寻求联系企业;由各个系部具体操作实施合作项目与内容;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农民)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广泛开展协作,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使双向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刘永亮.以特色和品牌破解“三农”难题[M].职教论坛,2004(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