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1
摘 要 以小城镇体育在中国的基本进程为主线,概述了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客观必然性;描述了中国小城镇体育的发展现状,并从理性的角度展望小城镇体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历史与现实因素的结合,决定了发展中国的小城镇体育必须做到:依托政府、保证硬件、优化软件、角色定位、确立重点、贵在普及和市场导向。
关键词 小城镇体育 基本进程 中国
一、前言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和过渡性作用。小城镇体育则作为小城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方面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
二、小城镇体育概述
(一)含义
小城镇体育是连接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的纽带,小城镇体育是指在小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就地、就近开展区域性区中体育。“小城镇体育集乡镇社区体育、农村区域体育和民间体育于一身,体现了农村或比农村高一层次的各种活动。它不同于城市体育又区别于传统的农村体育,共同构成我国群众体育的三元结构”。
(二)分类
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型:旅游体育型、企业体育型、社区体育型、学区体育型、家庭体育型等。
(三)特点
同国外小城镇体育相比,我国的小城镇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特点:
1.小城镇体育具有农村小城镇化的特色,过渡性特点较为突出;
2.小城镇体育的理论研究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进程有一定差距;
3.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地域差距显著;
4.小城镇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5.小城镇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较差;
6.小城镇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互动增强。
三、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小城镇体育是我国小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结构转型阶段的客观要求
小城镇是由农村中比农村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组成,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先富”人口为主体所组成。
(二)建设体育物质和贵发文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使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小城镇的建立,使其成为农村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的中心,为小城镇居民提供健康的健身娱乐场所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城镇体育的场地设施、管理模式和人才等基础性物质就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体育物质和规范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协调发展,对推动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参与主体的必要性
社会是由人组成,人的素质提高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针对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加强小城镇居民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强对体育锻炼价值取向和健身方法的宣传;加强体育认知文化方面的建设等,将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是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必要动因
农村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巨大差异,但农村体育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确立以小城镇体育带动农村体育全面发展的战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确立了新的道路和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体育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现状
(一)体育硬件设施现状
我国小城镇体育设施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体育场馆非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主要集中在城市,全部向居民开放的不到总数的1/3。小城镇社区的体育设施更是数量有限,功能单一。目前的小城镇体育配套设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难以满足小城镇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二)体育人口现状
小城镇体育人口数量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局面。在年龄结构方面,小城镇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基本特征。
(三)小城镇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现状
小城镇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是群众体育的主要推动者,是群体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有效保障部门。从组织结构来看,多层次的体育组织尚未建立,无法分层开展工作。一般是由乡镇副职主抓体育工作,它的行政管理色彩较浓,组织形式不够多样。城镇体育组织的这种单向管理模式缺乏主动因素,管理过程缺少配套网络,组织系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坚强、务实的乡镇体育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体育干部是搞好小城镇体育的关键。
五、对策
(一)依托政府
依靠政府的体制和经费保障,确立小城镇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和制度体系。
(二)保证硬件
采用多种途径改善小城镇体育健身设施、设备和场所。
(三)优化软件
完善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建立以小城镇体育组织、社会团体为主体的群众健身指导和服务体系。
(四)角色定位
县、镇(乡)二级政府应理顺县、镇(乡)二级事权、财权,做到责任明确。
(五)确立重点
确立小城镇体育的管理模式,发挥中心城镇体育的重要作用。
(六)贵在普及
扩大小城镇体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
(七)市场导向
发展小城镇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凤新.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战略研究[N].中国体育报.2001.12:13.
[2] 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
[3] 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2.
[4] 卢文云,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57.
摘 要 以小城镇体育在中国的基本进程为主线,概述了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客观必然性;描述了中国小城镇体育的发展现状,并从理性的角度展望小城镇体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历史与现实因素的结合,决定了发展中国的小城镇体育必须做到:依托政府、保证硬件、优化软件、角色定位、确立重点、贵在普及和市场导向。
关键词 小城镇体育 基本进程 中国
一、前言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和过渡性作用。小城镇体育则作为小城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方面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
二、小城镇体育概述
(一)含义
小城镇体育是连接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的纽带,小城镇体育是指在小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就地、就近开展区域性区中体育。“小城镇体育集乡镇社区体育、农村区域体育和民间体育于一身,体现了农村或比农村高一层次的各种活动。它不同于城市体育又区别于传统的农村体育,共同构成我国群众体育的三元结构”。
(二)分类
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型:旅游体育型、企业体育型、社区体育型、学区体育型、家庭体育型等。
(三)特点
同国外小城镇体育相比,我国的小城镇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特点:
1.小城镇体育具有农村小城镇化的特色,过渡性特点较为突出;
2.小城镇体育的理论研究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进程有一定差距;
3.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地域差距显著;
4.小城镇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5.小城镇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较差;
6.小城镇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互动增强。
三、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小城镇体育是我国小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结构转型阶段的客观要求
小城镇是由农村中比农村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组成,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先富”人口为主体所组成。
(二)建设体育物质和贵发文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使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小城镇的建立,使其成为农村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的中心,为小城镇居民提供健康的健身娱乐场所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城镇体育的场地设施、管理模式和人才等基础性物质就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体育物质和规范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协调发展,对推动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参与主体的必要性
社会是由人组成,人的素质提高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针对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加强小城镇居民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强对体育锻炼价值取向和健身方法的宣传;加强体育认知文化方面的建设等,将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是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必要动因
农村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巨大差异,但农村体育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确立以小城镇体育带动农村体育全面发展的战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确立了新的道路和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体育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现状
(一)体育硬件设施现状
我国小城镇体育设施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体育场馆非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主要集中在城市,全部向居民开放的不到总数的1/3。小城镇社区的体育设施更是数量有限,功能单一。目前的小城镇体育配套设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难以满足小城镇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二)体育人口现状
小城镇体育人口数量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局面。在年龄结构方面,小城镇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基本特征。
(三)小城镇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现状
小城镇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是群众体育的主要推动者,是群体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有效保障部门。从组织结构来看,多层次的体育组织尚未建立,无法分层开展工作。一般是由乡镇副职主抓体育工作,它的行政管理色彩较浓,组织形式不够多样。城镇体育组织的这种单向管理模式缺乏主动因素,管理过程缺少配套网络,组织系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坚强、务实的乡镇体育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体育干部是搞好小城镇体育的关键。
五、对策
(一)依托政府
依靠政府的体制和经费保障,确立小城镇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和制度体系。
(二)保证硬件
采用多种途径改善小城镇体育健身设施、设备和场所。
(三)优化软件
完善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建立以小城镇体育组织、社会团体为主体的群众健身指导和服务体系。
(四)角色定位
县、镇(乡)二级政府应理顺县、镇(乡)二级事权、财权,做到责任明确。
(五)确立重点
确立小城镇体育的管理模式,发挥中心城镇体育的重要作用。
(六)贵在普及
扩大小城镇体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
(七)市场导向
发展小城镇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凤新.我国小城镇体育发展战略研究[N].中国体育报.2001.12:13.
[2] 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
[3] 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2.
[4] 卢文云,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