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书是《艾治平解读名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的“姐妹篇”,“辑录”名词曲二百二十六阕。其写作时间,全部在进入花甲之年而绝大半是1990年3月离休之后,故曰“老有所为”之作是名实相副的。
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听过俞平伯先生的必修课《词选》、选修课《清真词》。前者以俞先生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复于1947年3月修订的《读词偶得》为范本,后者以1947年新版《清真词释》为范本。并旁听了俞先生的《杜诗》。而游国恩先生的《唐宋文学史》也讲了不少诗词。废名(冯文炳)先生的陶渊明研究更由诗而论禅了。当时我的课外写作半数以上是散文、中短篇小说,但也兼及词学研究。今年在《人生自是有情痴续编·北大旧文》中,我写下这样的话:
2006年从国家图书馆“缩微胶片”得写温庭筠、韦庄、李煜、张泌、孙光宪、李珣、张先、欧阳修、晏几道、李清照、陆游、史达祖、张炎十三人之《词家通论》(俱刊于1947年至1948年北平《经世日报·经世副刊》)。当时写唐五代两宋词家三十几人,其中名家如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这次均付阙如,甚憾,今刊六阕于此。
1947年2月22日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先是十一年部队和地方报纸的新闻记者,后是暨南大学的十八年写作课(应属现当代文学范畴罢)。迨1978年秋五十三岁已过“知天命”始以古代文学为专业,这与古人“髫髪励志,白首不衰”实不可同日语了。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情,专攻诗词(以词为主,以诗为副),除专著十五本,复有上述“解读”二本之作。
词的名称使用起自唐五代,如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又说后晋宰相和凝“终为艳词玷之”,但在唐宋时期并无统一的称谓,其名称多达十几种,如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歌词、琴趣、歌曲、倚声、渔唱、樵歌等等。直至明清词话,除个别例外,均以“词”标目。其后“词”乃成为这一特殊文体的专有名称。
唐五代词的代表作是后蜀卫尉少卿赵崇祚集作者十八人、词五百首,于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04年)编成的《花间集》。其起自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除温庭先、皇甫松系晚唐人外,均为五代十国时期人。这时虽四海纷争,兵革扰攘,而西南天府偏安一隅,前蜀小皇帝王衍是个有名的“荒淫主”,“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醉妆词》)成为口头禅。上行下效,全境一片华靡气氛。虽有韦庄、和凝、孙光宪等经历过战乱,却缺乏郊命疆场、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胡适先生有云:“《花间集》五百首全是为倡家歌者作的。”刘熙载《艺概》云:“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其中有思妇、歌舞妓、女冠、女姑等阶层人物。但词多短幅中寓曲折,景中蕴深情,在美艳的人物中,故事情节若隐若现,绝少后来词叙事写人的空疏浅薄。“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绵;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在这样的境况下,“香而软”、“香而弱”的情调,也在所难免了。本书唐五代词“解读”十二家十五阕。
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是当之而无愧色的。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长达三百余年(960—279)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依依儿女情、邈邈思远道的画面的确有一些,可是即使从这样的画面上,闻到的难道不是他们怀着无限情深的心灵的颤音么。只要你能明辨这种微如发丝的生活音响,是发自近千年前的人们之间,不可避免地笼罩有历史的微尘,应该说这幅画也是赏心爽目,浮漾着缕缕幽香的。何况在这长长的画幅上,有对大浪奔涌、惊涛拍岸的壮丽山河的慷慨高歌;有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良辰美景的热情赞颂;有对茅檐草屋、月夜鸣蝉的农村的生活素描。而且应该说,爱国壮志的抒发、同仇敌忾的义愤、昂扬激越的壮歌也是颇不少的。王国维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同样,关西大汉铁板、铜琶歌“大江东去”,可以振奋精神;而十七八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以悦人耳目。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壮美固不可少,优美也没有必要摒弃。一个人的生活情趣还是广泛一些好,只要它无损于你的身心健康。
正是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群芳竞艳、万紫千红的宋词花圃中,采撷了各种各样的花朵:有幽香细细、清新澹雅的兰花;有妩媚多姿、芳馨迷人的玫瑰;有多情的芍药,有天香的牡丹;更有傲霜的菊花和“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冲破冰雪严寒而开放的梅花!
本书选词家五十四人、宋词一百零二阙,可以说名家尽在其中,大体以各人在词史的地位定其数量多少。而且我们希望从这多姿多彩的花朵中,能多少辨识出时间的脚步在宋代历史的土地上留下的点点印痕;更希望从这些花朵中能多少感触到宋词发展的长长轨迹。因此,作家的选取尽量广泛些,作品的选取尽量多元化;同一作家的作品,尽量丰富多彩些。一篇作品,不同的版本,常有些字会不同样,我们不想“定于一尊”,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同样是“如花似玉”的词,采哪朵,不采哪朵,采多,采少,也总会反映出选者个人的认识和爱好。一个人的审美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但愿少点主观主义,与宋词发展的客观实际、作家在词史上的地位不相差太远就好了。
经过几年阅读研究,1999年7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我六十二万字的《清词论说》。在“清词八论”的首篇《论清词的“尊体”说》一开头我便说:“关于清词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说我们尚在筚路蓝缕的阶段。因为我们目前看到的收容量最大的还只是一部叶恭绰辑录的《全清词钞》和钱钟联选编的《清八大名家词集》。作为正在编辑印制中的《全清词》,不久之前也刚刚出版了两卷。但据从其事者估计,清词作者约一万人,作品在二十万首之上。单从数量说,是唐、五代、两宋词不可比拟而元明词不能望其项背的。数量之大,至少说明从清王朝建立(1644年)至辛亥革命成功(1911年),在这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时光里,清词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在《论清初词的民族情结》中,我提到:曾经主持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李一氓先生于《题跋》集中的跋《瑶华集》(蒋景祁编)后说:“言清词而不重清初期词,则有清一代无词。”经过反复论证,我说:“最后应该说清词重在两端,即清初和清末,而从爱国思想的主题说,后者的意义是尤其值得我们珍视的。”在书的《后记》中我又说:“经过千年的艺术积淀,清代词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这些大学问家手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从心所欲不逾矩’。刘熙载称赏苏东坡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严格地说,只有到了清词人才真正实现。”正由于上述原因我“解读”明清词四十二家七十首,除以词家在词史的地位为准则外,晚清词所占比重较多。
本书最后“解读”曲。我们这里专指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的元曲。两者都使用当时流行的北曲,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因此常被称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杂剧的成就更高。对元代四个著名杂剧作家习称“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故称为“关马郑白”,首见于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这里选杂剧(片断)和散曲共解读三十四篇,可说尽是名家。在我这两本诗词解读书中,占的分量较少,但“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罢。综上述,我确信此书社会效益、艺术质量是超越上书的。
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听过俞平伯先生的必修课《词选》、选修课《清真词》。前者以俞先生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复于1947年3月修订的《读词偶得》为范本,后者以1947年新版《清真词释》为范本。并旁听了俞先生的《杜诗》。而游国恩先生的《唐宋文学史》也讲了不少诗词。废名(冯文炳)先生的陶渊明研究更由诗而论禅了。当时我的课外写作半数以上是散文、中短篇小说,但也兼及词学研究。今年在《人生自是有情痴续编·北大旧文》中,我写下这样的话:
2006年从国家图书馆“缩微胶片”得写温庭筠、韦庄、李煜、张泌、孙光宪、李珣、张先、欧阳修、晏几道、李清照、陆游、史达祖、张炎十三人之《词家通论》(俱刊于1947年至1948年北平《经世日报·经世副刊》)。当时写唐五代两宋词家三十几人,其中名家如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这次均付阙如,甚憾,今刊六阕于此。
1947年2月22日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先是十一年部队和地方报纸的新闻记者,后是暨南大学的十八年写作课(应属现当代文学范畴罢)。迨1978年秋五十三岁已过“知天命”始以古代文学为专业,这与古人“髫髪励志,白首不衰”实不可同日语了。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情,专攻诗词(以词为主,以诗为副),除专著十五本,复有上述“解读”二本之作。
词的名称使用起自唐五代,如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又说后晋宰相和凝“终为艳词玷之”,但在唐宋时期并无统一的称谓,其名称多达十几种,如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歌词、琴趣、歌曲、倚声、渔唱、樵歌等等。直至明清词话,除个别例外,均以“词”标目。其后“词”乃成为这一特殊文体的专有名称。
唐五代词的代表作是后蜀卫尉少卿赵崇祚集作者十八人、词五百首,于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04年)编成的《花间集》。其起自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除温庭先、皇甫松系晚唐人外,均为五代十国时期人。这时虽四海纷争,兵革扰攘,而西南天府偏安一隅,前蜀小皇帝王衍是个有名的“荒淫主”,“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醉妆词》)成为口头禅。上行下效,全境一片华靡气氛。虽有韦庄、和凝、孙光宪等经历过战乱,却缺乏郊命疆场、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胡适先生有云:“《花间集》五百首全是为倡家歌者作的。”刘熙载《艺概》云:“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其中有思妇、歌舞妓、女冠、女姑等阶层人物。但词多短幅中寓曲折,景中蕴深情,在美艳的人物中,故事情节若隐若现,绝少后来词叙事写人的空疏浅薄。“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绵;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在这样的境况下,“香而软”、“香而弱”的情调,也在所难免了。本书唐五代词“解读”十二家十五阕。
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是当之而无愧色的。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长达三百余年(960—279)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依依儿女情、邈邈思远道的画面的确有一些,可是即使从这样的画面上,闻到的难道不是他们怀着无限情深的心灵的颤音么。只要你能明辨这种微如发丝的生活音响,是发自近千年前的人们之间,不可避免地笼罩有历史的微尘,应该说这幅画也是赏心爽目,浮漾着缕缕幽香的。何况在这长长的画幅上,有对大浪奔涌、惊涛拍岸的壮丽山河的慷慨高歌;有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良辰美景的热情赞颂;有对茅檐草屋、月夜鸣蝉的农村的生活素描。而且应该说,爱国壮志的抒发、同仇敌忾的义愤、昂扬激越的壮歌也是颇不少的。王国维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同样,关西大汉铁板、铜琶歌“大江东去”,可以振奋精神;而十七八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以悦人耳目。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壮美固不可少,优美也没有必要摒弃。一个人的生活情趣还是广泛一些好,只要它无损于你的身心健康。
正是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群芳竞艳、万紫千红的宋词花圃中,采撷了各种各样的花朵:有幽香细细、清新澹雅的兰花;有妩媚多姿、芳馨迷人的玫瑰;有多情的芍药,有天香的牡丹;更有傲霜的菊花和“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冲破冰雪严寒而开放的梅花!
本书选词家五十四人、宋词一百零二阙,可以说名家尽在其中,大体以各人在词史的地位定其数量多少。而且我们希望从这多姿多彩的花朵中,能多少辨识出时间的脚步在宋代历史的土地上留下的点点印痕;更希望从这些花朵中能多少感触到宋词发展的长长轨迹。因此,作家的选取尽量广泛些,作品的选取尽量多元化;同一作家的作品,尽量丰富多彩些。一篇作品,不同的版本,常有些字会不同样,我们不想“定于一尊”,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同样是“如花似玉”的词,采哪朵,不采哪朵,采多,采少,也总会反映出选者个人的认识和爱好。一个人的审美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但愿少点主观主义,与宋词发展的客观实际、作家在词史上的地位不相差太远就好了。
经过几年阅读研究,1999年7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我六十二万字的《清词论说》。在“清词八论”的首篇《论清词的“尊体”说》一开头我便说:“关于清词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说我们尚在筚路蓝缕的阶段。因为我们目前看到的收容量最大的还只是一部叶恭绰辑录的《全清词钞》和钱钟联选编的《清八大名家词集》。作为正在编辑印制中的《全清词》,不久之前也刚刚出版了两卷。但据从其事者估计,清词作者约一万人,作品在二十万首之上。单从数量说,是唐、五代、两宋词不可比拟而元明词不能望其项背的。数量之大,至少说明从清王朝建立(1644年)至辛亥革命成功(1911年),在这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时光里,清词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在《论清初词的民族情结》中,我提到:曾经主持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李一氓先生于《题跋》集中的跋《瑶华集》(蒋景祁编)后说:“言清词而不重清初期词,则有清一代无词。”经过反复论证,我说:“最后应该说清词重在两端,即清初和清末,而从爱国思想的主题说,后者的意义是尤其值得我们珍视的。”在书的《后记》中我又说:“经过千年的艺术积淀,清代词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这些大学问家手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从心所欲不逾矩’。刘熙载称赏苏东坡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严格地说,只有到了清词人才真正实现。”正由于上述原因我“解读”明清词四十二家七十首,除以词家在词史的地位为准则外,晚清词所占比重较多。
本书最后“解读”曲。我们这里专指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的元曲。两者都使用当时流行的北曲,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因此常被称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杂剧的成就更高。对元代四个著名杂剧作家习称“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故称为“关马郑白”,首见于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这里选杂剧(片断)和散曲共解读三十四篇,可说尽是名家。在我这两本诗词解读书中,占的分量较少,但“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罢。综上述,我确信此书社会效益、艺术质量是超越上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