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喜爱历史,但并不喜爱历史课。怎样让学生喜爱历史并喜爱历史课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学中所做的几点尝试。
一、故事,让历史更美丽
曾有位研究教育人士说: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到。易中天以故事说历史,将一部三国史说得绘声绘色,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其中也包括许多历史教师,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有的教师,一站到讲台就牢记他们的“职责”,尽心尽力地讲解问题、指导作业。也许他们认为讲故事是给小孩子上课才用的,大孩子的课堂时间原本就不够,再来节外生枝讲故事,这堂课能上好吗?其实不然,一个小故事,会让孩子在欢乐中成长,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课堂中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这样一来,原本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引入的问题,就在故事中不知不觉穿插进去了,还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课堂就不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师生互动的空间了。比如“淝水之战”、“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靖康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故事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学生会紧随故事的发展,不知不觉地将历史故事记住了,历史知识消化了,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帮助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方面,作用巨大。想想:这不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吗?
二、音乐,让历史更灵动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乐曲、歌词往往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信息。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一段音乐,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课堂上根据内容需要播放相关音乐正好可以弥补语言文字信息的缺憾。
例如讲授《空前的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用歌曲《松花江上》导入。当舒缓的女高音响起之时,屏幕上同步配上歌词,学生边听音乐边对照歌词,在音乐声中了解东北大地的遍地宝藏和“九一八”事变后人们被迫流离失所到处流浪的悲惨境地,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日本侵略中国”那个特定的悲惨岁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再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东方红》等,犹如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歌叙史,不仅能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些发自人民肺腑的声音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解释。
三、游戏,让历史更精彩
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一种无法控制的厌学情绪就产生了。游戏教学就是教师融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例如:在对《辛亥革命》一课的小结时,我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要求学生扮演一个地下革命党,要从日本秘密把一份起义计划送到广州,加入同盟会先要宣读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一下子就突出了游戏的历史情景感,同时也复习了同盟会的性质,学生扮演的革命党一路上有人接应,必须回答一些有关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问题,如同接头暗语,如果答错三题就会被认为是奸细,要重新来过。这样一个游戏形式虽然也是提问回答的过程,但地下活动的秘密和紧张的气氛却使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高涨,远比做选择题更吸引人。即使没有完成,还有第二次机会,通过不断的反复来加深记忆,在掌握知识点方面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时政,让历史更真实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我常常感到困惑,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即具有“历时性”,一部历史教科书,说的就是人类“昨天的故事”,与现实太遥远,学生难以接受。二是历史知识日趋简单,成为历史框架,我常常比喻它为秋天里落光了叶子的树枝。因此,教师应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
例如,在讲到明清时期政府与西藏关系时,点出明朝政府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时派驻藏大臣等,用这些事实突出这样的一个观点:中央政府重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教师可用报纸等媒体以大量篇幅报道的西藏“3.14事件”,让学生参与讨论:“藏独”势力为何打出分裂的旗号?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在幕后煽风点火?今天我们在积极支援西藏建设中作了哪些贡献?这样不回避热点问题,能让学生通过借鉴历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
再如,在讲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这一内容时,不仅强调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点出各朝代的赋税制度,然后顺势讲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三农”是历代政府重视的问题,民生问题引起以人为本的当代政府的极大关注;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知道当今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学生会列举如:2006年起我国广大农村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们可以让历史像故事般引人入胜,可以让历史如歌般动听,可以让历史似游戏般让人爱不释手,也可以让历史似生活般绚烂……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一、故事,让历史更美丽
曾有位研究教育人士说: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到。易中天以故事说历史,将一部三国史说得绘声绘色,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其中也包括许多历史教师,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有的教师,一站到讲台就牢记他们的“职责”,尽心尽力地讲解问题、指导作业。也许他们认为讲故事是给小孩子上课才用的,大孩子的课堂时间原本就不够,再来节外生枝讲故事,这堂课能上好吗?其实不然,一个小故事,会让孩子在欢乐中成长,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课堂中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这样一来,原本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引入的问题,就在故事中不知不觉穿插进去了,还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课堂就不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师生互动的空间了。比如“淝水之战”、“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靖康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故事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学生会紧随故事的发展,不知不觉地将历史故事记住了,历史知识消化了,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帮助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方面,作用巨大。想想:这不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吗?
二、音乐,让历史更灵动
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乐曲、歌词往往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信息。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一段音乐,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课堂上根据内容需要播放相关音乐正好可以弥补语言文字信息的缺憾。
例如讲授《空前的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用歌曲《松花江上》导入。当舒缓的女高音响起之时,屏幕上同步配上歌词,学生边听音乐边对照歌词,在音乐声中了解东北大地的遍地宝藏和“九一八”事变后人们被迫流离失所到处流浪的悲惨境地,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日本侵略中国”那个特定的悲惨岁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再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东方红》等,犹如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歌叙史,不仅能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些发自人民肺腑的声音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解释。
三、游戏,让历史更精彩
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一种无法控制的厌学情绪就产生了。游戏教学就是教师融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例如:在对《辛亥革命》一课的小结时,我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要求学生扮演一个地下革命党,要从日本秘密把一份起义计划送到广州,加入同盟会先要宣读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一下子就突出了游戏的历史情景感,同时也复习了同盟会的性质,学生扮演的革命党一路上有人接应,必须回答一些有关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问题,如同接头暗语,如果答错三题就会被认为是奸细,要重新来过。这样一个游戏形式虽然也是提问回答的过程,但地下活动的秘密和紧张的气氛却使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高涨,远比做选择题更吸引人。即使没有完成,还有第二次机会,通过不断的反复来加深记忆,在掌握知识点方面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时政,让历史更真实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我常常感到困惑,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即具有“历时性”,一部历史教科书,说的就是人类“昨天的故事”,与现实太遥远,学生难以接受。二是历史知识日趋简单,成为历史框架,我常常比喻它为秋天里落光了叶子的树枝。因此,教师应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
例如,在讲到明清时期政府与西藏关系时,点出明朝政府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时派驻藏大臣等,用这些事实突出这样的一个观点:中央政府重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教师可用报纸等媒体以大量篇幅报道的西藏“3.14事件”,让学生参与讨论:“藏独”势力为何打出分裂的旗号?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在幕后煽风点火?今天我们在积极支援西藏建设中作了哪些贡献?这样不回避热点问题,能让学生通过借鉴历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
再如,在讲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这一内容时,不仅强调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点出各朝代的赋税制度,然后顺势讲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三农”是历代政府重视的问题,民生问题引起以人为本的当代政府的极大关注;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知道当今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学生会列举如:2006年起我国广大农村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们可以让历史像故事般引人入胜,可以让历史如歌般动听,可以让历史似游戏般让人爱不释手,也可以让历史似生活般绚烂……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