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廖沙,刘少奇的长孙,在俄罗斯隐姓埋名数十年,只在5岁时见过爷爷一次,就连父亲在“文革”中自杀的消息,也是事后20多年才得知……工作人员通过大量史料,揭开了刘少奇俄籍长孙的身世之谜。
扑朔迷离,揭开身世之迷 何宝珍,阿廖沙的奶奶,刘少奇早期革命伴侣,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道县一个贫民家庭。1922年离开衡阳省立第三女师后,来到长沙清水塘,与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学学习,晚上回来。毛泽东经常布置她读些进步书刊。
1922年秋,杨开慧将何宝珍介绍给刘少奇认识。1923年4月,何宝珍与刘少奇结婚。婚后,她随刘少奇辗转国内各大城市,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何宝珍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两人生育二子一女:长子刘允斌、次子刘允若、长女刘爱琴。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将刘允斌、刘爱琴带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刘少奇秘密出访苏联,见到了刘允斌。这是刘允斌自1939年与父亲分别后第一次见到父亲。
1950年,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的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生下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小名“苏苏”和“辽辽”。1952年,刘少奇应邀出席苏共十九大,在苏共领导人的陪同下,与刘允斌一家人见了面。
1955年,刘允斌获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刘少奇要求他回祖国工作。回国后,刘允斌在内蒙古包头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刘允斌对妻儿的感情深厚,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10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刘允斌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987年,玛拉母子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已事隔20年。
血脉情缘,终生难忘刘氏亲情 对于父亲的死,阿廖沙是这样说的:“我们全家都很悲痛,也觉得不可思议……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
“我只见过爷爷一面。”阿廖沙告诉笔者。1960年,刘少奇赴苏联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特地去看了孙子孙女。于是,阿廖沙第一次见到了爷爷。那年,他才5岁。他说:“当时的情景我清楚记得。那是秋天,家门前突然来了辆很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慈祥亲切,他不仅亲吻我,还送给我玩具和糖果。后来我知道那是爷爷。那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印象。”阿廖沙一直珍藏着爷爷亲吻自己的照片。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国,与奶奶王光美的关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虽儿孙满堂,却时常牵挂在莫斯科的孙女、孙子,并一直想找个机会让孙女、孙子到北京团聚。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1988年10月,应王光美的邀请,玛拉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摄制组采访时,王光美听说摄制组要去俄罗斯,还委托当时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黄峥给索尼亚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后来,阿廖沙在写给王光美的信中,开头称呼王光美为“我最亲爱的奶奶”,并在信中深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
认祖归宗,为回国提前退役 阿廖沙在俄罗斯生活的数十年里,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他都没有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在上学期间,阿廖沙改跟母亲姓,这样他才躲了开克格勃的监视。阿廖沙从莫斯科航空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航天指挥中心,以军人身份从事着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获得国家奖章。
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加纪念活动的邀请函。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20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出国,而当时阿廖沙还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
2003年4月,阿廖沙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当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工作人员竟然惊讶万分,怎么也不敢相信。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员把他的护照拿进去,过了很久才出来。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核实过了,确实如此。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几天,深深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接着便直抵湖南老家认祖归宗。随后,在姑姑刘爱琴、姑父沃宝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及夫人东尼亚回到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的老家,参观了刘少奇故居和陈列馆,并按当地习俗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坟、献花。
此后,阿廖沙常往返于中俄两国。现在,阿廖沙居住在广州,依旧保持着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吃面条,不太爱喝牛奶,对辣椒也比较感兴趣。
扑朔迷离,揭开身世之迷 何宝珍,阿廖沙的奶奶,刘少奇早期革命伴侣,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道县一个贫民家庭。1922年离开衡阳省立第三女师后,来到长沙清水塘,与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学学习,晚上回来。毛泽东经常布置她读些进步书刊。
1922年秋,杨开慧将何宝珍介绍给刘少奇认识。1923年4月,何宝珍与刘少奇结婚。婚后,她随刘少奇辗转国内各大城市,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何宝珍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两人生育二子一女:长子刘允斌、次子刘允若、长女刘爱琴。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将刘允斌、刘爱琴带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刘少奇秘密出访苏联,见到了刘允斌。这是刘允斌自1939年与父亲分别后第一次见到父亲。
1950年,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的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生下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小名“苏苏”和“辽辽”。1952年,刘少奇应邀出席苏共十九大,在苏共领导人的陪同下,与刘允斌一家人见了面。
1955年,刘允斌获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刘少奇要求他回祖国工作。回国后,刘允斌在内蒙古包头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刘允斌对妻儿的感情深厚,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10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刘允斌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987年,玛拉母子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已事隔20年。
血脉情缘,终生难忘刘氏亲情 对于父亲的死,阿廖沙是这样说的:“我们全家都很悲痛,也觉得不可思议……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
“我只见过爷爷一面。”阿廖沙告诉笔者。1960年,刘少奇赴苏联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特地去看了孙子孙女。于是,阿廖沙第一次见到了爷爷。那年,他才5岁。他说:“当时的情景我清楚记得。那是秋天,家门前突然来了辆很豪华的黑色轿车,走下来的老人慈祥亲切,他不仅亲吻我,还送给我玩具和糖果。后来我知道那是爷爷。那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印象。”阿廖沙一直珍藏着爷爷亲吻自己的照片。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国,与奶奶王光美的关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虽儿孙满堂,却时常牵挂在莫斯科的孙女、孙子,并一直想找个机会让孙女、孙子到北京团聚。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1988年10月,应王光美的邀请,玛拉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摄制组采访时,王光美听说摄制组要去俄罗斯,还委托当时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黄峥给索尼亚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后来,阿廖沙在写给王光美的信中,开头称呼王光美为“我最亲爱的奶奶”,并在信中深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
认祖归宗,为回国提前退役 阿廖沙在俄罗斯生活的数十年里,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他都没有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在上学期间,阿廖沙改跟母亲姓,这样他才躲了开克格勃的监视。阿廖沙从莫斯科航空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航天指挥中心,以军人身份从事着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获得国家奖章。
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加纪念活动的邀请函。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20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出国,而当时阿廖沙还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
2003年4月,阿廖沙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当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工作人员竟然惊讶万分,怎么也不敢相信。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员把他的护照拿进去,过了很久才出来。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核实过了,确实如此。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几天,深深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接着便直抵湖南老家认祖归宗。随后,在姑姑刘爱琴、姑父沃宝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及夫人东尼亚回到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的老家,参观了刘少奇故居和陈列馆,并按当地习俗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坟、献花。
此后,阿廖沙常往返于中俄两国。现在,阿廖沙居住在广州,依旧保持着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吃面条,不太爱喝牛奶,对辣椒也比较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