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诗情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日沦西河,素月岀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陶渊明《杂诗》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伹。
  ——杜甫《倦夜》
  
  以上三首诗诗境清润通透,诗情雅正淳厚,可谓古典诗歌的上乘之作。一致的时空,相似的诗意兴发方式注定了三首诗的相通,同时,他们又能将自己全副生命情调映入诗中,使诗歌各得意态,各具情味。以下试从诗境之营构和情感之兴发的相通简析这三首诗。
  三首诗在诗法上最大的相通即为“诗境之营构”。诗人着意营构出月夜这个生气灌注的场:陶渊明诗“白日沦西河,素月岀东岭”和孟浩然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诗一开篇,日之西沉与月之东出,为诗境支撑起一个涵摄天地宇宙的大时空,“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作者如游于其中,读者可感于眼前。杜甫的《倦夜》由于受诗律的限制,不能像陶渊明、孟浩然一样自由挥洒,但“野月满庭隅”,一个“满”字,使诗境顿然开豁。各自的独特性也表现出三位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陶诗的“素月”在日月不息的交替中自然娴雅地出场,如《诗经·月出》中明丽的淑女一样舒展,皎皎月色倾洒万里,天地因之而清明柔和、空旷高逸;孟诗的“池月”在强力的比照中出场,“山光忽西落”的强烈动感,使渐渐升起的月亮显得润泽晶莹、柔媚可亲,光线的幽微变幻,在光和力的对比中,月的柔和与润泽使人心得以舒展、滋润,所以才会有诗人“散发乘夕凉”的闲散和优雅;杜诗“野月满庭隅”不像陶诗、孟诗一样充满动感与温情,“野”使明月在杜甫的感觉世界多了几分陌生、幽冷,清光洒满庭隅,庭隅阻断了诗人的视野,但杜甫不满于陶醉在一隅月色之中,仰望天空,稀星隐现。总之,月夜,这个共通的时空,为诗情、诗心提供了清明通透、气息灌注的场,为诗心、诗情托起了自由的空间。正如皎然《诗式》所言:“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偏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偏逸。”
  物境之营构也为“物我融通”的审美心境之展开提供了便利。心物交融本为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质,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物之感人”“情以物迁”都强调“触物起情”的兴感方式,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作者将创作中心放在对物的声描句摹,“穷形以尽相”,所以以刻镂为工。“诗境之营构”在心与物之间提供了一个互相融通的场,促成了创作重心从心物关系向心境之关系的转变,使诗情更具离实性和超越性,也更易达到物我融通的审美心境。我们看这三首诗,朗然澄明的天地之境中,生命得到了大自觉、大舒展,意、触、受、想、思,五识融通,生命与万物相往来。陶诗中“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一个“冷”字将一丝秋意像电流一样倏地传达出来;“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感觉冲破种种经验迷障,直接和时间照会,新鲜而微妙。孟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传达出的幽香与清响,轻轻袅袅,似有似无,对人的感觉阀限造成极大的挑战,凝神屏气,一旦会心,则如闻其香、如听其声,如入天籁之境。杜诗“重露成涓滴”捕捉了大自然精妙的一瞬,是诗人一段心意的流动,也是心与物接触时思与诗的晤面,“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流萤宿鸟,一豆微光,几声呼叫,微不足道的生命,在天地间疏疏朗朗,却自成世界。这些诗的物象,共同融入月夜之中,诗境更加可感可知,但同时又收到执一驭万、以少总多之功,共同营构出一个生机灿然的宇宙生命。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物象深深地浸透了主体心灵的生命意味,即心即物,物我不二,真正达到了神与物游的自由之境。
  “诗境之营构”也使诗的“情感兴发方式”发生变化,由“触物生情”转变为“情缘境发”。“触物生情”的情感兴发方式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其情为因物而感得之情,“情缘境发”,其情则为因境而悟得之情。感得之情,多为喜怒哀乐之情,唯物所拘,故其情浅而单一。悟得之情,却能熔铸诗人全副生命意志,能将源自生命深处的生命悲感映入诗中,故其情深而浑厚。如陶诗“欲言无予知,挥杯劝孤影”,生命意志欲以抒发,然谁为知音!只好用一杯清酒来劝慰自己生命之孤独,清酒一杯又何以慰藉浓郁得化不开的生命的郁结?“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终于道出了自己一生抑郁的情结,壮志未酬!迟暮焦灼!这是我们所惯见的浑身“静穆”的陶渊明吗?生命的隐曲,都在这月夜澄明中自然流露,又何尝不是生命的真意?外凉内热,才是这位隐逸高蹈者真正的生命情调。“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一腔隐曲的悲凄,一个不静的长夜。孟浩然的这首诗,虽题为怀人,但它并不是一首通常意义的怀人诗,它融有丰厚的生命孤独感,怀人只是排遣生命孤独的一种途径而已。“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正是在生命的自觉中发现了生命本真的孤独,孟浩然拿什么来排遣这种生命的悲感呢?“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寄怀故人,用对朋友的深情念想来解慰自己生命之孤独,这份朴实真挚的情感,多么有人间情味!这种人间情味正是孟浩然的生命真意。杜甫一句“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伹”,写尽了自己的生命所系,不是一己之孤独,而是干戈缭乱中的整个大唐社会、整个毁灭中的时代,忧时、忧世、忧国、忧民,其情何其博大,其悲何其深沉,唯有像杜甫这样有圣贤人格者,才有此等胸怀、此等气象。
  总之,“境之营构”和“情缘境发”是三首诗共同的内在精神,是陶渊明之所以卓然挺出于同时代诗人的重要原因,也是以孟浩然、杜甫等的诗作为代表的唐诗的基本诗学特征。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相信经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作文教学一定会冲破迷雾,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彰显个性,创新思维。而我们不少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优秀作文选》《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成功之路》等,东拼西凑,拾人牙慧;常常为别人作文
期刊
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可谓是包罗万象:地域上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景物上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气候上的春夏秋冬,风云雨雪;时空上的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悲欢愁怨;……而且,这些方面互为贯通、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彩的世界,使人过目不忘,感触尤深。    一、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毛泽东诗词抒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毛泽东的笔下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期刊
杜甫诗歌《客至》一直是许多高中教材的入选篇目。  2005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鉴赏说明”中说:“这首诗是杜诗中难得的一首风格明快的诗歌。……整首诗从头至尾洋溢着‘喜’的心情。”  而使用了多年的2001年12月第2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中却这样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
期刊
“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响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那么,怎样实现、践行“生成的课堂”呢?    一、确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1.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课本不是唯一教学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本身一样大,内涵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要在生活中开拓教育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充盈着生活的气息、激荡着生活的浪花,让语文教学走进生
期刊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
期刊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对学生少作限制,让他们充分地自主阅读,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正如《学记》上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诱导学生而不逼着学生走,开导学生而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圈子内活动。“读书切戒在慌忙,‘导读’工夫兴味长。”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
期刊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让人魂飞魄散的爱情故事。  一个古怪的女人死了,福克纳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小镇上的人出于好奇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然而福克纳没有让我们进去,他让读者闻到了爱米丽小姐房子周围的一股怪怪的气味,却没有告诉我们怪味的来由。他留下了悬念。  我们首先了解到女人的真正身份是个没落贵族,她“书法流利,字迹细小”,有一个时期,她还讲授过瓷器彩绘课,但长时间身边只有一个黑仆侍候她
期刊
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它旨在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体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语文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单元效率及其综合效益。因此说,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
期刊
我国小说创作虽有久远的历史,但历来为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所轻视和敌视,所以相应的古代小说理论也大多不成体系,不很严密,不够完整。它散见于小说集的序跋中、笔记杂著中、目录学著述,以及宋以后的诗文中。当然,小说中也常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的小说理论观点,《红楼梦》的第一回和五十四回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第一回里的“石头说”:  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
期刊
《故乡的榕树》是香港作家黄河浪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获香港1979年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曾被海内外数十家报刊转载。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声色情味俱佳的精品。  本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的阴凉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景物自然地想到“故乡的榕树”,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用贮满淋漓诗意的语言描写了有关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等等,抒发了蓄积在作者心头对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情感。这篇散文放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