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及艺术魅力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y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其作者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述的16岁主人公由于四次被学校开除不敢回家历经游荡过程中心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引起读者的关注,但是不同身份、性格的读者对于此部小说的评论各不相同,随着对此小说评论的不断增加,此部小说在文学批评界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分别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故事概况入手,进而对主题以及艺术魅力展开论述,一方面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受此部小说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艺术魅力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16岁的考尔菲德离开学校呆曼哈顿的三天游荡经历,充分分析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分析并体现了主人公追求纯真、厌恶虚伪最终向社会屈服、向现实低头的心理历程和成长道路。小说全面展现了二战后美国青年内心世界特征,充分凸显了此长篇小说愤怒和焦虑的两大主题。此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得到广大青少年的认可,受到的欢迎和追捧,这與此小说的艺术魅力是息息相关的。下文就针对其主题及艺术魅力展开全面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1 作者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塞林格于191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家庭比较富裕。1936年也于一所军校,这不仅是赛格林的毕业学校,也是他开始创作的地方。1940年塞林格的作品首次得到发表,但是并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和重视,直到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塞林格一举成名,进入当时知名作家的行业,此后他再也没有作品超越《麦田里的守望者》所获得的成就,也再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他隐居乡间,遁世创作。但后期作品不多,且多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麦田里的守望者》可谓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此小说描述了发生在美国二战之后一个16岁男孩以及在其身边一系列故事发生后其心理的变化,其笔下描述的男孩代表了一部分美国当时社会青年心理特点。二战之后,美国大发战争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中产阶级的数量有所增加。而金钱上的富裕并没有改变人民空虚的精神生活,且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奉行的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以及国际冷战的加剧,使当时社会的美国人陷入对核战争的恐惧之中。在美国那个寂寞和怯懦的五十年代,有的人假装太平、虚度光阴;有的人鄙视世俗,想要挣脱和反抗,去无奈与没有方向和支撑,以失败告终。而很多青年人正向《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描述的主人公一样,用消极反抗现实。这是小说描述的背景,小说不仅是美国五十年代的缩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期望。
  2 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他由于学习成绩差,考试不合格科目多被学校开除了,这已经是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了。他不敢直接回家,也不想直接回家。他来到美国繁华的纽约城,在那里游荡了一天两夜。这段时间,他因为妓女挨打、为修女捐钱、因为相识和虚情假意而争吵、和朋友喝嘧啶大醉、对最为敬爱的老师失望、看见了让他厌恶的形形色色的人民和五彩斑斓的社会,他探望了妹妹并最终带着无奈和失望决定离开家去美国西部,然而他想见妹妹最后一面,然而妹妹竟然带着行李要和他一起离开家,妹妹举动和在旋转木马上真诚的笑容使霍尔顿改变的主意。回家后霍尔顿大病一场,住进了疗养院,他并不知道,出院后他将被送到哪所学校,将面临什么,然而无论怎样霍尔顿都并不感兴趣。小说将二战后50年代的美国的现状和部分美国青年的心理描述的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深厚的内涵。
  3 主题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长篇小说,也是其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小说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年人,也成为文学批评界的主要评判对象。人民对于小说的评价不一,对于其主题分析的角度各部相同。有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小说主题应从身份的困惑和重新获取自我方式两个方面展开;有人对小说异化主题展开分析,认为小说主题应该从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异化三个方面展开。总之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的分析各不相同,各具价值。本文欲从作者的角度对主题展开分析,认为小说应包括愤怒和焦虑两个主题,并与下文展开详细的论述:
  1.愤怒:没有人否认小说的内涵和价值,没有人否认《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经典的,但是有人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脏的”,因为小说里时常出现脏字,对于五彩斑斓社会的描述是脏的,露骨的,从字面上和故事情节上来说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是脏的。然而,试问一下,什么样情况下,什么样的人会说脏话,会将社会描绘的脏乱不堪,他一定是愤怒了。小说中类似的描述比较多,例如:“人的头脑是迷茫的。因为学校教室里的老师和他们的家长强迫他们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某一天能买的起一辆该死的卡迪拉克。”,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销售量最多的翻译本为施威荣译文和孙仲旭译文,两个版本中都是脏字频出,其中分别出现混蛋8次和40次、他妈的242次和123次、你妈的3次和0次,屁话16次和21次、妈的2次和261次、野杂种43次和21次。两个版本脏字的出现的字数都颇多,有人因此对其经典性表示质疑,但是笔者认为这也是作者宣泄愤怒,表现出愤怒的方式。与此同时,本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例如,主人公找了妓女,给了5元钱。本来价钱与市场价相比并不低,但是妓女仍然找人打了主人公并又拿走了5元,这无疑是不公平的;主人公敬爱的老师竟然是同性恋,这暴露了但是社会的虚伪和伪装。这样对社会的讽刺俯拾即是,对社会的粉刺,也能够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脏话和对社会的讽刺故事遍布再全文的各个角落,也将作者愤怒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焦虑,小说讽刺社会的虚伪、奢侈、腐败、贪婪、自私,表现出作者对于美国当时成年人色彩斑斓的不满。尽管不满,但是作者也无力改变社会,作者对这样的社会现状表示焦虑。小说直接这样描述:“人的热忱的感觉被物品和金钱所替换并且成为了物品的奴隶。”、“金钱状态是人的单一追逐。”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霍尔顿找不到承认社会和世界的喜悦和幸福,作者应该也和主人公霍尔顿拥有相同的想法,对这样的世界并不认可。却充斥着无奈,也对这样社会发展产生无限的焦虑。正如作者在书中描述的一样:霍尔顿拥非常富有的家庭,父母将他送到高费大学,如果呀按照父母的安排他应该有光明的未来和前景。但是霍尔顿并不满足,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强调他想要的像诚实、仁慈、关爱、同情等。然而这是成人社会并不存在的,霍尔顿畅想了一份麦田里守望者的工作,为孩子守住一片童真世界。然而,想象不是现实,面对现实。霍尔顿宁愿假扮成聋哑人,用不听、不见、不评价的方式逃避社会中他不屑的一起。这样一个机会现实也没给他,最终他霍尔顿还是回到了他逃避的家、不屑的社会环境中。他对未来不可知,也不想知道,他是无奈的,也是对自己未来和美国未来社会有无限的焦虑,隐含出作者的心理。这也是站在作者角度上分析出的小说又一主题。   4 艺术魅力
  《麦田里的守望者》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论述,霍尔顿的心理成为了分析的核心内容,对他的分析细腻而且深入,将霍尔顿矛盾且复杂病态的心理描绘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此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
  国内外文学批评者对其霍尔顿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展开分析的文章很多,也因此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描绘的内容褒贬不一,分析角度各异。汉斯·彭纳克从精神的角度对霍尔顿展开分析,霍尔顿作为轻微的精神分裂患者,心理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美妙、纯真的,一个是丑陋、肮脏的,幻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是霍尔顿迷失并倍感孤单;波尔曼表示:霍尔顿通过游历已经在最后逐渐接受客观现实,并逐渐长大。而精神崩溃则是他最终付出的代价;罗世平认为:霍尔顿内心的真沉纯洁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不能改变社会,也难以全部接受社会,他退缩了,看不见社会的光明。只能在幻想中寻求这种退化性的合一状态,想做一个麦田守护者。
  以上评论者认为,霍尔顿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最终他长大了,在逐渐寻租出路接受是社会。然而也有很多评论者人,小说的结局是悲观的,是因为霍尔顿的绝望使其最终精神崩溃,进入精神病院。是对人生的彻底绝望,对前景的无限焦虑,国内评论家方成在就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
  通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各个评论都能够在小说中找到支撑的理论,也能够从面表现出作者笔下的霍尔顿内心丰富,笔触细腻,充分体现小说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塞林格创造这样一个看似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息息相关的精神分裂者作为主人公,颠覆了传动的美学观念,在文学界具有不取代的重要的地位和引导作用。文学就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升华,就应当不断的寻求独具创新的突破点,这也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魅力所在。
  5 结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1951年发布以来就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重视,批評界从不同角度对此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展开论述。本文也从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故事概述两方面内容入手,进而通过对本小说的理解从作者的角度提出本文的主题,并展开论述。最后,赏析小说的文艺魅力,揭示其自从发布以来就得到认可、关注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文学的魅力,并进行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中产阶级多起来,人民出现追求私利、享受和恐惧核战争的心理。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混乱,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霍尔顿做了很多青少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与此同时,追求自由、纯真的理念和亲切的言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成为文学批评界的研究对象,也成为教师和家长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必读教材,这都是其文学魅力的重要表现和所在。不得不说,此小说引领了当时美国文学的潮流,是具有魅力的时代性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 J.D.塞林格著;孙仲旭译.麦田的守望者[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4(02).
  [2]张磊.西方主流文化的重压和妥协的抗争——再读《麦田守望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
  [3]钱睿含.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7).
  [4]秦静姝.《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少年话语权力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2).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表达情感的需要,音乐作品中除了风格各异的旋律和与之呼应的歌词之外,每一首音乐作品更赋予了作曲家创作的心境和寓意在内。这一点,在音乐美学的学习中有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告诉我们,就音乐而言,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音乐实践的每一个缓解都必然伴随着主题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在研究音乐时,应该充分了解作曲家创作时的心理特征,从作曲家的角度出发感同身受,才能对其音乐的表现有更加准确把握。
期刊
长期以来,继承传统与寻求创新一直都是美术创作的焦点。美术创作者应基于传统,借鉴他人,突出个性,寻求创新,才能找到发展之路。  创造欲和冒险精神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发动机,二十一世纪进入了图像信息时代、人本时代、科技时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巨变,现代大众的审美趋向趋于多元化,在这种发展规律的推动下,美术创作者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新是美术创作的灵魂。我们在保持自我发展的同时,应努力思索如何去合理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在魏晋以前绘画者低位底下,没有载入史书,都是有画工统一完成的,没有个别的画家名字,其绘画功能也主要是为统治者美化宫廷所用,知道东晋顾恺之的问世,绘画才有了质的飞跃,顧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记载名字的人,同时顾恺之作为上层人物带动了绘画的审美艺术,绘画从此不再为上层人物所不耻,从而提高了绘画的地位。顾恺之不仅具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提出了划时
期刊
【摘要】: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毕加索他们不再直接描绘大自然,他们艺术创作不再以优美,歌颂的赞美之词,而是以荒诞的、寓意。或者抽象的。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这些都是现代派艺术的语言特色。现代派无不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影响。  【关键词】:现代派;艺术创作;现代主义  现代派艺术不再拘泥于物体本身,通常是变了形走了样,人物绘画中鼻子可能长在
期刊
【摘要】:寿山雕刻作为一种文化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资源,通过成熟的艺术理念,创新的艺术思路,精湛的表现手法,展现其应有的艺术魅力,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做到“石尽其用,石尽其美”。  【关键词】:寿山石雕刻艺术;历史;现状;发展  一、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历史延续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载体寿山石与浙江省青田县的青田石、昌化镇的昌化石,内蒙古的巴林石并称为我国四大名
期刊
【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书写鄂温克族群在百年变迁中逐步走向倾颓的文学史诗。小说采用了独特传神的叙事策略,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河流场域”,洞见“我”所在的“乌力楞”独特的原始文化品格和族人质朴本真的道德哲学,是一部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河流场;《额尔古纳河右岸》;族群;叙事策略  布迪厄认为,场域是“在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期刊
【摘要】: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而在歷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使它不断出现新的样式和风格,适应着时代的进步。本文就介绍了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历程,发展中受到的各方面影响,以及目前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苏州;文化
期刊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机械化生产所取代。然而在大工业生产带给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抛开现代设计一系列的符号化特征,我们的工业产品变得千篇一律,我们的社会物质似乎又显得那么贫乏。于是从“复兴传统工艺”到“振兴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作为解决工业生产和现代设计问题的一种方法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提出且呼声越来越高。而作为传统工艺的承载——工艺美术品却又常常被作为一种艺
期刊
【摘要】: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时期,是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的。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仍以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这些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
期刊
【摘要】: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版画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的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版画的实用性功能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消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