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师的“教”,教师更多的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获得美丑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轻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活化,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今后小学数学教学,要把重心转移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快乐。给学生一双探究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有魅力”。教师要关注课堂信息,把握有利时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生命之液在课堂中自由徜徉,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我们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对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重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并由此作为数学教学设计起点,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1、精彩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并对学生进行鼓励、积极引导探索。我在教“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是这样巧妙设计问题的:(1)、你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2)、猜一猜乘法中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吗?等等……以上的问题设计是学生认识加法的运算定律后,对乘法的运算定律的教学,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引出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经历知识的迁移,扩大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空间,提供学生“再创造”的机会,重视所学的知识间的联系,增加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活化问题,激起学生兴趣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所以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我把教材中离生活较远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素材,改编成学生们最熟悉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中国和英国的获奖情况,并请学生观察表格提出问题,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一来学生感兴趣了也就爱学数学了,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使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我们知道,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数学活动之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能在现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努力实践:“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切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使课堂充满乐趣。
如教学“圆的周长的认识”,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把教学展开部分设计成:提供素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发布三个环节。先为每四个同学准备圆周长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硬纸做的大小不一的圆、带卡槽的直尺、细绳。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实验、思考与讨论两个问题:“圆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最后以成果发布会的形式,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跟进操作,发展和深化普遍认同经验,质疑和共享独特的个性经验,规范和校正非正式甚至错误的经验。由于我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保证了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历了思考、发现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课堂也由此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沙夫萨马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三、发展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信息:例4、我班数学期中考试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数为92分。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及格率是多少?(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5)、90~99分的人从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將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既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师的“教”,教师更多的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获得美丑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轻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活化,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今后小学数学教学,要把重心转移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快乐。给学生一双探究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有魅力”。教师要关注课堂信息,把握有利时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生命之液在课堂中自由徜徉,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我们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对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重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并由此作为数学教学设计起点,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1、精彩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并对学生进行鼓励、积极引导探索。我在教“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是这样巧妙设计问题的:(1)、你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2)、猜一猜乘法中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吗?等等……以上的问题设计是学生认识加法的运算定律后,对乘法的运算定律的教学,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引出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经历知识的迁移,扩大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空间,提供学生“再创造”的机会,重视所学的知识间的联系,增加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活化问题,激起学生兴趣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所以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我把教材中离生活较远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素材,改编成学生们最熟悉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中国和英国的获奖情况,并请学生观察表格提出问题,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一来学生感兴趣了也就爱学数学了,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使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我们知道,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数学活动之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能在现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努力实践:“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切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使课堂充满乐趣。
如教学“圆的周长的认识”,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把教学展开部分设计成:提供素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发布三个环节。先为每四个同学准备圆周长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硬纸做的大小不一的圆、带卡槽的直尺、细绳。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实验、思考与讨论两个问题:“圆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最后以成果发布会的形式,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跟进操作,发展和深化普遍认同经验,质疑和共享独特的个性经验,规范和校正非正式甚至错误的经验。由于我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保证了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历了思考、发现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课堂也由此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沙夫萨马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三、发展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信息:例4、我班数学期中考试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数为92分。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及格率是多少?(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5)、90~99分的人从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將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既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