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以及单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p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以及单纯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21年1月60例医院收治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单纯内固定术,观察组30例患者则采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以及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后凸角度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仅有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术前Frankel分级中A级0例、B级2例、C级3例、D级25例、E级0例,对照组术前Frankel分级中A级0例、B级2例、C级4例、D级24例、E级0例,两组术前Frankel分级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Frankel分级中A、B级、C级均为0例,D级22例、E级8例,对照组术后Frankel分级中A、B级、C级均为0例,D级27例、E级3例,观察组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为(65.3±7.6)%和(92.6±10.4)%,伤椎后缘高度比为(68.3±5.7)%和(92.6±9.7)%,后凸角度为(11.5±2.3)°和(6.7±1.6)°;对照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为(65.2±7.5)%和(81.6±9.6)%,伤椎后缘高度比为(68.6±5.8)%和(82.6±8.6)%,后凸角度为(11.4±2.2)°和(8.8±1.8)°,观察组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后凸角度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后凸畸形,该术式相比于单纯内固定术来说有着更高的治疗效果,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单纯内固定术;脊柱骨折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2
  脊柱骨折是骨折中的常见类型,多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常见于跌倒、高处坠落、交通事故中[1]。脊柱骨折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畸形愈合,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目前临床对于骨折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时间较长,会影响患者的学习与工作,且老年患者长期卧床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等),因此现在很多患者都选择手术治疗[2]。内固定手术主要是利用螺钉、钢板、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部位重新连接起来,能够维持骨折解剖复位,从而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但是临床应用中发现单纯内固定手术仍旧可能出现后凸畸形,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术式[3]。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于脊柱骨折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并且能够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同时可以预防骨折椎体的压缩、塌陷,且由于创伤小,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4]。为了比较不同术式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15年6月-2021年1月60例医院收治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21年1月60例医院收治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齡18~56岁,平均(38.3±6.1)岁。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8~54岁,平均(37.8±6.2)岁。入选标准:①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柱骨折,符合本次研究术式适用证;②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器质性疾病、骨肿瘤、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②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③合并老年痴呆症、精神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内固定术,气管插管后全麻,患者保持俯卧位,C形臂X线下定位伤椎邻近椎体,对邻近椎段椎弓根中心点在体表定位并做标记,然后在标记点外2cm部位行一1.0~1.5cm的纵向切口,切口深度达到深筋膜;置入穿刺针并达到椎体后缘时退出针芯,然后置入导丝,沿导丝扩张并置入椎弓根螺钉;C形臂X线下确认螺钉固定效果之后安装固定棒,撑开椎体后复位,确定复位效果后拧紧螺帽并关闭切口。
  观察组则采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气管插管后全麻,患者保持俯卧位,C形臂X线下定位伤椎邻近椎体,对邻近椎段椎弓根中心点在体表定位并做标记,然后在标记点外2cm部位行一1.0~1.5cm的纵向切口,切口深度达到深筋膜;置入穿刺针并达到椎体后缘时退出针芯,然后置入导丝,沿导丝扩张并置入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放置后C形臂X线下穿刺椎弓根旁,并匀速注入骨水泥,骨水泥填充后即可拔除针刺管,其他操作同对照组。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卧床2~3天后即可下床活动,术后定期复诊并行X线检查观察骨痂形成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以及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后凸角度变化。本次研究疗效评估标准:显效:骨折完全愈合,无疼痛、活动障碍等问题;有效:骨折完全愈合,但仍有疼痛感,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无效:延迟愈合、疼痛感强烈,丧失劳动能力。Frankel分级判断标准:A级:完全瘫痪并伴随大小便失禁。B级:下肢有知觉,无法自主运动。C级:可进行无功能自主运动但无法正常行走。D级:可行走但走不稳。E级:感知与运动均正常。通过拍摄X线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后凸角度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进行表述,两组均数计量值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表述,两组计数值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差异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的差异
  两组术前Frankel分级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后凸角度变化
  观察组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后凸角度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脊柱骨折是骨折中的常见类型,多发生于青壮年患者,且胸腰椎骨折所占比重较高。近些年来随着交通事故与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率增长,脊柱骨折患者不断增长[5]。脊柱骨折的出现对人体运动能力造成直接影响,若累及脊髓神经甚至会出现截瘫的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对于骨折治疗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愈合时间较长,且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治疗[6]。内固定术是骨折治疗的常用方法,主要是利用内固定物来恢复骨折解剖结构,虽然能够增加伤椎高度,但是仍旧会存在空腔,且伤椎往往是承受应力较高的部位,術后活动时可能导致内固定物断裂的情况发生,因此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术式[7]。椎体成形术主要是利用球囊扩张来恢复椎体平衡,且骨水泥的应用可减少伤椎空腔,预防伤椎塌陷,提高椎体的稳定性,减轻疼痛感;同时有学者认为骨水泥的聚合反应破坏了神经末梢,因此降低了疼痛阈值,阻碍疼痛信号传导,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8]。在内固定术的基础上加入椎体成形术,能够结合两种术式的优势,发挥协同治疗的效果,既能够预防术后内固定物断裂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保持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的椎体稳定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仅有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Frankel分级中A级0例、B级2例、C级3例、D级25例、E级0例,对照组术前Frankel分级中A级0例、B级2例、C级4例、D级24例、E级0例,两组术前Frankel分级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Frankel分级中A、B级、C级均为0例,D级22例、E级8例,对照组术后Frankel分级中A、B级、C级均为0例,D级27例、E级3例,观察组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内固定术结合椎体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与单纯内固定术相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内固定断裂是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这会有效椎体的稳定性,导致椎体高度丢失,有效患者的治疗效果。椎体成形术作为脊柱骨折的常用术式,其单独使用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但是在联合内固定术时可以有效预防内固定断裂、椎体塌陷、后凸畸形等问题,减少椎体空隙,提高椎体的稳定性与强度,从而预防椎体高度丢失与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为(65.3±7.6)%和(92.6±10.4)%,伤椎后缘高度比为(68.3±5.7)%和(92.6±9.7)%,后凸角度为(11.5±2.3)°和(6.7±1.6)°;对照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为(65.2±7.5)%和(81.6±9.6)%,伤椎后缘高度比为(68.6±5.8)%和(82.6±8.6)%,后凸角度为(11.4±2.2)°和(8.8±1.8)°,观察组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后凸角度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内固定术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恢复患者伤椎高度,预防后凸畸形。
  综上所述,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后凸畸形,该术式相比于单纯内固定术来说有着更高的治疗效果,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聂晶鑫,尚静波,姜丽.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价值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4):106-107.
  [2] 李怀玮,阿海,朱斌,等.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J]. 中国综合临床,2017,33(8):726-729.
  [3] 马辉,孙建强,莫涛,等. 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Cobb's角、椎体高度压缩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9,40(15):2201-2205.
  [4] 黄辉.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单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17,30(5):1143-1145.
  [5] 郭炜,李冠臣. 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8,13(4):14-15.
  [6] 钟鸣亮,郭朝阳,陈勤,等.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8):91-93.
  [7] 蒋伟宇,马维虎,赵华国,等. 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成形与结合伤椎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伤,2018,31(8):703-708.
  [8] BLECHER, RONEN, YILMAZ, EMRE, ISHAK, BASEM, et al. Uptrend of cervical and sacral fractures underlie increase in spin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2003-2017: analysis of a state-wide population database[J]. European spine journal: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pine Society, the European Spinal Deformity Society, and the European Sec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2020,29(10):2543-2549.
  作者简介:雒永生  男  硕士研究生  1983.1  主治医生  研究方向;脊柱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兰州科技局2019-ZD-116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将8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以电脑盲化法为依据,将所有患者随机列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常规组40例采用梁切除术治疗,联合组40例加用超声乳化展开治疗,对其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治疗效果展开评估,并就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术前组间视力与眼压无差异,P>0.05,术后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实施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0例CHB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实施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予以拉米夫定治疗,分析2组治疗价值。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死胎及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可导致妊娠不良结局,其病因尚不清楚,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降低导致子宫螺旋动脉或绒毛血管血栓形成使胎盘灌注不良可能是其原因之一[1,2].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妊娠结局不良的妇女具有血栓形成倾向,这种因持续高血凝状态而导致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称为易栓症(thrombophilia),也称为血栓前状态.这种血栓前状态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
期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过程中,应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0.03~2021.06的70例人员,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目标,按照抽签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每组35名病人。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较为理想(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中药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癫(癎)的风险以及适当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至2004年妊娠合并癫(癎)15例孕妇的病史,记录其年龄、产次、孕周、癫(癎)类型以及孕期发作情况、孕期的处理、分娩时情况、新生儿的情况等.结果妊娠合并癫(癎)的发生率0.06%.年龄20~29岁6例(40%),30~36岁9例(60%).初产妇14例,经产妇1例.<37孕周1例,>37孕周14例.66.7%的患者在20岁
摘要:目的 观察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进行内科胸腔镜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选择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病人78例,均予以内科胸腔镜监测,同时予以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内科胸腔镜检查的结果准确性。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其中肝源性胸腔积液4例,脓胸8例,非特异性炎症11例,结核性胸膜炎50例,原发性胸膜间皮瘤5例。内科胸腔镜检查肝源性胸腔积液3例(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