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师德,担时代之责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核心的高度总结。教师要细心地关注每一个年轻生命内心体验的微妙情感,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为他们扬起远航的风帆。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来自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挑战,师德问题日益凸现,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构建现代师德是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教师,我寻找着师德的历史根基和时代脉搏。
  古往今来,师德的核心没有改变,淡泊名利是师德之根,潜心修业育人是师德之本。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上,古代职业道德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师祖孔子信奉“无信不立,信别人任焉”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颇有一番尊师重教的社会气氛。唐代名师韩愈、柳宗元都有很高的品德修养,宋代王安石说:“人无信无立,食言志,有德之人要言必行,行必果,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代代宗师的师魂表明,教师职业是一项古老的行业,又是一项高尚的行业。我国早在奴隶社会末,就有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记》)办学格局,当时也就有了专职教师,就开始形成了教师职业规范,二千多年的沉淀,代代人师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的光辉形象青史:孔孟、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喜、蔡元培、陶行知、毛泽东、李忠玉、王春、王忠明、王胜春、杨瑞清、胡安梅等一个个高尚的师魂,一脉相承,俨然一条奔流不息的中华师德长河,一部《师德启思录》令人感叹不已!
  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首先,教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我个性的平凡人,是社会中的一个平凡人。平凡意味着务实。务实就意味着从实际出发确定目标,脚踏实地做事和实实在在地做人。
  其次,教師也是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也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师德植根于教师的现实生活,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平凡意味着教师由道德楷模向模范公民的转向。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这种过于伦理化、理想化的师表形象使教师远离“平凡”,远离“生活”,成为了圣神。它也让人们形成了一种偏执的观念,即教师是标准的完人形象。教师的个性和真实自我被角色的圣光所吞没。当前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神圣”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示范人格的模范公民。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正是表现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
  用微笑面对学生,同时你就会收获学生的微笑;尊重学生,同时你也被学生尊重——教育就会在这种双向认同的过程中得以延伸,人生也因此变得厚重起来。尊重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在这十几年的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一是尊重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由于我是班主任,因此,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你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二是注意走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和他们做朋友,主动跟学生打招呼,如果学生先给我打招呼,我都会微笑地答应他们。学生在被尊重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获得了自信,学会了感激。
  《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德高,也要学高,德高才能取信于学生,学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的敬业要求。《师德启思录》给我们展示了一幕一幕严谨治学、潜心教学、平凡而又伟大的师魂:王建德老师精心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多才多艺李迅老师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津津有味;林伟要当学者式教师;曾经是红演员的金铁霖老师甘当幕后人梯;用肩从几十里远的地方背砖建校的王忠明;智训小偷的王春牛老师;诲人不倦的王伟国老师……他们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教师修业育人的高尚风格,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中心、以智能为动力、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新时代新要求,新时代新奉献,我们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楷模,自觉加入继教行列,不断“充电”,不断刷新头脑,不断扩大内存,潜心修业“学而不厌”,潜心育人“诲人不倦”。这是我们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劳动,它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必须为人师表,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我们必须默默奉献,我们必须辛勤育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我们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们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择,我们要继承优秀的师德传统,担起时代所赋予教师责任。
其他文献
经济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由粗放型转向质量型,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上来,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在这样一个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时代,中等職业教育走质量之路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孩子们需要什么呢?他们从小浸润在故事中,所以爱听故事;他们惯听韵语,所以喜爱歌谣;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望,所以愿猜谜语;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孩子
期刊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放在首位。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不仅只是注重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使我们的识字教学情趣化,简单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一、应首先应该分析低年级学生识字现状及识字兴趣低的原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期刊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健康问题受到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体质调研数据显示持续20多年学生体质下滑,近些年呈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肺活量增长,爆发力水平有所提高,耐力素质显现止停止下跌并逐步回升,速度素质有所提高。如何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文我对砀山一中高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体测结果进行抽样统
期刊
一、广泛阅读,不断积累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同学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本语文书,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
期刊
时代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亦将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在21世纪的教学教育之中。然而我们该如何在21世纪的中小学健康教育中结合前人的经验实现新的进步呢?在本文中,我将谈谈我对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后得到的新思考。  一、健康教育课程应在中小学中全面开展  健康教育是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
期刊
讲到这个话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口语交际的笑话:有一次,老师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题目是《校园幽默》,要求选择在课堂上有趣的往事。其中一学生说: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学生解释“初出茅庐”的意思。那位同学属于后进生类,抓耳挠思,磨蹭了半天,最后小声地回答老师:“刚刚从厕所里出来的意思”。班上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这一笑话,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由此可见,让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
期刊
很高兴能借“注会行业进校园”的机会跟在座的各位同学交流,向大家介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希望为同学们了解注册会计师行业、学习专业知识、谋划职业生涯提供参考。因为成长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其专业品质与能力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是从大学阶段起步。我认为,注册会计师是一个大有前途的职业,值得在座的同学们作为人生职业的选择。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和发展历程经历了四
期刊
在农村学校在日常交谈中,时常听到有同行抱怨口语交际课很难上,说上口语交际课,那就是老师的独角戏——只有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说,而无学生在交际。然而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老师们却束手无策,或是老师轻描淡写,或是学生寥寥数语,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现象。  那么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农村小学
期刊
当前,以我为代表的好大一批语文老师会有这样一个习惯:上课前先备课,怎么备课呢?我通常是溜一遍课文,随意看看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题,再极快地看看脚注,似乎有点“感觉”了;然后,去百度上百度几个关于本篇的PPT,在浏览的过程中,思整一下自己的思路;再然后就去见学生了……我这样的习惯,在同办公室的老师眼里就是很认真、负责的了。我似乎在告诉自己的同时也向周围人宣布:我备课了,而且很认真。而事实呢?效果呢?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