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黏膜免疫角度论IgA肾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黏膜免疫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黏膜感染和黏膜免疫功能失调两个方面,目前西医尚无针对IgA肾病的特异性疗法.中医认为,IgA肾病的核心病机为正虚邪实.近年来,临床专家试图从黏膜免疫角度探析IgA肾病中医病因病机,阐述黏膜感染与邪实致病(主要为风邪、湿热)、黏膜免疫功能失调与正虚致病(主要为肺脾肾亏虚)的关联,并以此指导确立治疗法则.从咽论治、从脾胃论治,是经过临床检验的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但未来仍需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其起效机制.
其他文献
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于警务实战,进一步提升了公安民警巡逻执勤的应对能力.具备高效、节能、寿命长等特点的LED光源正逐步应用于警用单兵装备配置,取代了功率大但不耐用的气体放电光源设备,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现场照明的有效保障.该文结合警务实战调研,以“警务化、实战化、智能化”的警务实战调研为基础,对警用照明装备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方案,以期进一步完善未来警用照明装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由于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周围神经作为高血糖损害的主要靶点,其结构和功能的正常维持高度依赖线粒体的能量供应,因此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施万细胞作为周围神经中最主要的胶质细胞,对于神经元的存活至关重要,但其在DPN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故对施万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机制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DPN的病因,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药物靶向治疗是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仅能使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数月,耐药性与不良反应均限制了药物的持续使用.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靶向药物疗效预测、提高特定患者的生存效益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大部分预测HCC靶向治疗效果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仍需更多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进行验证.相信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以及疗效评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HCC患者提供更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案.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肝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硬化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供体短缺、手术费用昂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以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主的干细胞移植在肝硬化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关注.MSCs治疗肝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其可转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以及旁分泌等.目前关于MSCs移植治疗肝硬化已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理想.相信随着研究的发展,以MSCs移植为代表的干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LG)以水肿、低血清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由多种胃肠道及非胃肠道疾病病因所致的肠道蛋白质过度丢失引发,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同时下降.目前,PLG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在排除引起低蛋白血症的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诊断,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及核素影像学可辅助诊断.针对基础病因的治疗及膳食调整是PLG的主要治疗手段,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支架内再狭窄(ISR)已成为影响PCI疗效的主要因素.ISR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发生是患者自身相关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相关因素、介入相关因素和遗传相关因素等作用引起内皮损伤及功能失调,导致病理性内膜增生,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标准化治疗策略.降低ISR的发生率需要积极预防并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也亟待医患双方的共同重视以及分子生物学、科技、药物和介入治疗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所致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因素.大血管病变(如糖尿病心肌病)和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以及失明和肾衰竭发生率升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降低,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miR-200b在糖尿病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糖尿病并发症中的miR-200b表达亦不同.miR-200b通过作用于不同靶点影响不同的信号途径,进而影响机体对疾病的调控.未来miR-200b可能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升高,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糖尿病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脑血管和血脑屏障损伤、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胰岛素抵抗、神经炎症、脑神经元损伤以及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进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充分探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并积极探寻新的作用靶点,有助于降低或延缓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由于受体内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物质及能量代谢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可通过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α/MIF/AMP活化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调节胰岛素的分泌与表达,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MIF不仅可优化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其高表达还会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因此,明确MIF调节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能量代谢的确切机制,可为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人类致残、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认知功能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不佳.根据中医学理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由髓减脑消、血凝痰生、脑络淤塞、脑髓损伤、元神受损、神机失用所致.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特定的操作手法,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完善针灸治疗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