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巖土工程勘察中,主要是对岩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地震问题进行检验与验收。根据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现状,联系岩土工程勘察理论,对勘查工作中的地震效应进行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地震效应
0.引言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震灾害也不断的发生,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在我国各项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工程的抗震效果,还应注意工程勘察中的地震效应。在实际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抗震效果应受到工程建筑单位的重视。但是,抗震设计与勘查中地震效应的评价并不相同。抗震设计主要作用于地震灾害中工程建筑对地震的抵御效果,以此来减少地震灾害中各种损失。而工程勘擦地震效应的评价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只有对地震效应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工程的抗震设计。
1.土层剪波速及场地土类型
地震的发生极为频繁,全球每年地震约500万次。地震是由于地壳受到自然力的冲击而快速的断裂、错动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建筑的上部结构的破坏,二是使得地基失效。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类除了承受别无他法。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岩土工程师应当做好地震效应的评价工作。在对地震效应的评价时,需要对土层剪波速及场地土类型进行区分。首先,土层剪波速是岩土工程师通过工程建筑进行实地测量或者依据经验而取得的。在工程实地测量时,单元布孔具有代表性。依据工程建筑相应的规范,丁类建筑以及建筑层数少于10层,高度保持在30m内的丙类建筑,可以根据规范表4.1.3对建筑地层剪切波速进行估算,当然,也可以依据经验或者共识对剪切波速进行计算。在对剪切波速进行取值时,应根据建筑的卖层深度来取值。地震效应评价的基本数值就是通过剪切波速来确定场地覆盖层数以及等效的剪切波速。若是在对地震效应评价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数据,覆盖的层数小于剪切波速实际深度的测量。其次,若是建筑覆盖层数不足20m深,应使用等效剪切波速来计算。丙类建筑和丁类建筑钻孔深度一般为20m或者是小于涂层的覆盖数。在工程实际建筑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深度进行计算。
2.建筑场地的类别
建筑场地的类别对地震效应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建筑场地类别对地震效应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影响。
2.1建筑场地类别
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场地类别是反应谱的重要参数。而这个参数主要由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的层数来具体确定。对建筑覆盖层数的厚度通常以土层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为标准进行判断。在对土层厚度测量的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必须保证剪切波速的测试的精确性,或者该地区准确的资料。土层变硬不超过5m、上下层的剪切波速杜比大于2.5或者是剪切波速超过了400m/s时,涂层的覆盖层层数应计算到下层的土层。在这一环节中还应考虑场地类别的连续性。
2.2场地类别的的设计
通常情况下,场地类别的设计反应了谱的特征周期Tg。在场地类别设计中,Tg值越大,说明工程建筑的抗震投资就越多。当前,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对谱的特征进行划分。根据场地类别的不同,谱特征周期的取值也不相同。当场地出现高差之分时,应当根据郑平场地或者是建成之后的场地地面为依据进行计算。
3.建筑抗震场地地段的划分
3.1场地抗震地段的划分
在建筑工程场地选择的过程中,一般选择具有抗震效果的地段。场地抗震地段的划分主要作用于初勘选择的场地。选用有利地段,避免不利地段。根据相关的文件记载,具有软土层的地段通常为不利地段。因此,在地段选择的过程中还应结合相关的软土知识进行选择。但是,在实际工程中,人们通过等效剪切波速的综合评价,对场地进行选择。在实际工程建筑中,为选择一个抗震的地段,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将各种不利因素放大进行分析。同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场地抗震地段选择笼统下结论,不宜采用。
3.2突变地形的地震放大作用
抗震的不利地段包括高耸孤立的山丘、河岸和边坡边缘、条状突出的山嘴、非岩质陡坡。将这几种地形作为抗震的不利地段煮要是将该类地形的突变作用放大。在勘查工作中,依据结构设计考虑中的放大系数λ来对地震的不利地段进行划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依据计算出局部地区之间的突变幅度,以此来判断地震产生的抗震参数。根据勘察的实际经验可知,小于5m非岩土层的坡度、或者是小于20m的边坡,同时该类平均坡降小于0.3时,通常是不将该突变地形的放大作用。但是,在实际工程建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突变地形的情况将突变放大作用考虑在内。因此,在考虑突变地形放大作用时,根据规范4.1.8的分析原理,当所有条件满足α0.3,ξ<0.3时,λ=1.1,将这时候的各种条件作为划分的依据。这样不仅考虑了地形的高度、坡度同时还将场地和突变地形的距离L1考虑于其中。为方便实地的工程操作,突变地形高度没有达到5m或者是偏差大于5倍时,将自然场地基本排除在外,λ>1.1时通常被认为是不利场地,在工程设计时,应避免这种情况,而λ<1.1的时候,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突变地形的放大作用。在工程实际建筑的过程中,确定一个具体的量值,有利于工程的是建筑。
3.3不利地段建筑措施的评价
将抗震地段进行划分,主要是为了建筑工程的建设避开不利地段进行设计。在实际工程建筑中,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软土和液化土层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桩基措施,来防止震陷和液化的发生。突变的地形英在设计中考虑其放大的作用,平面结构不均匀的土层,通过对地基和桩基的处理来消除不利因素。
4.土层液化的判断
有的工程建设需要对土层的液化情况进行判断。因此,在土层液化判断的过程中,应注意原位测试与工作量的布置。在保证测试场地平面的情况下,还应注意保持场地深度的连续性和控制性。初次判定液化土层时,使用标准的判定方法进行判断。在实际工程建设时,粘性的土层对标准的判定法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唐山大地震的经验,粉土和纯粉细沙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
5.结语
本文主要对岩土工程勘察中地震效应的评价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进一步对岩土层建筑进行了解。以期对岩土工程建筑的地震效应评价有所帮助。[科]
【参考文献】
[1]安海锋.关于估算各土层剪切波速引发的新问题[J].山西建筑,2011,8(04):26-28.
[2]蒋溥.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的某些考虑[J].地震地质,1989,11(1):101-113.
[3]邱宗新.关于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1,10(06):22.
[4]祁晓燕.岩土综合勘察技术在风力发电场地基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0,9(03):26-28.
[5]武豫东,宋榜慈,鲁玲,等.岩土工程勘察中地震效应评价的有关问题探讨[J].土工基础,2010,6(24):20-22.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地震效应
0.引言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震灾害也不断的发生,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在我国各项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工程的抗震效果,还应注意工程勘察中的地震效应。在实际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抗震效果应受到工程建筑单位的重视。但是,抗震设计与勘查中地震效应的评价并不相同。抗震设计主要作用于地震灾害中工程建筑对地震的抵御效果,以此来减少地震灾害中各种损失。而工程勘擦地震效应的评价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只有对地震效应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工程的抗震设计。
1.土层剪波速及场地土类型
地震的发生极为频繁,全球每年地震约500万次。地震是由于地壳受到自然力的冲击而快速的断裂、错动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建筑的上部结构的破坏,二是使得地基失效。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类除了承受别无他法。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岩土工程师应当做好地震效应的评价工作。在对地震效应的评价时,需要对土层剪波速及场地土类型进行区分。首先,土层剪波速是岩土工程师通过工程建筑进行实地测量或者依据经验而取得的。在工程实地测量时,单元布孔具有代表性。依据工程建筑相应的规范,丁类建筑以及建筑层数少于10层,高度保持在30m内的丙类建筑,可以根据规范表4.1.3对建筑地层剪切波速进行估算,当然,也可以依据经验或者共识对剪切波速进行计算。在对剪切波速进行取值时,应根据建筑的卖层深度来取值。地震效应评价的基本数值就是通过剪切波速来确定场地覆盖层数以及等效的剪切波速。若是在对地震效应评价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数据,覆盖的层数小于剪切波速实际深度的测量。其次,若是建筑覆盖层数不足20m深,应使用等效剪切波速来计算。丙类建筑和丁类建筑钻孔深度一般为20m或者是小于涂层的覆盖数。在工程实际建筑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深度进行计算。
2.建筑场地的类别
建筑场地的类别对地震效应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建筑场地类别对地震效应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影响。
2.1建筑场地类别
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场地类别是反应谱的重要参数。而这个参数主要由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的层数来具体确定。对建筑覆盖层数的厚度通常以土层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为标准进行判断。在对土层厚度测量的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必须保证剪切波速的测试的精确性,或者该地区准确的资料。土层变硬不超过5m、上下层的剪切波速杜比大于2.5或者是剪切波速超过了400m/s时,涂层的覆盖层层数应计算到下层的土层。在这一环节中还应考虑场地类别的连续性。
2.2场地类别的的设计
通常情况下,场地类别的设计反应了谱的特征周期Tg。在场地类别设计中,Tg值越大,说明工程建筑的抗震投资就越多。当前,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对谱的特征进行划分。根据场地类别的不同,谱特征周期的取值也不相同。当场地出现高差之分时,应当根据郑平场地或者是建成之后的场地地面为依据进行计算。
3.建筑抗震场地地段的划分
3.1场地抗震地段的划分
在建筑工程场地选择的过程中,一般选择具有抗震效果的地段。场地抗震地段的划分主要作用于初勘选择的场地。选用有利地段,避免不利地段。根据相关的文件记载,具有软土层的地段通常为不利地段。因此,在地段选择的过程中还应结合相关的软土知识进行选择。但是,在实际工程中,人们通过等效剪切波速的综合评价,对场地进行选择。在实际工程建筑中,为选择一个抗震的地段,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将各种不利因素放大进行分析。同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场地抗震地段选择笼统下结论,不宜采用。
3.2突变地形的地震放大作用
抗震的不利地段包括高耸孤立的山丘、河岸和边坡边缘、条状突出的山嘴、非岩质陡坡。将这几种地形作为抗震的不利地段煮要是将该类地形的突变作用放大。在勘查工作中,依据结构设计考虑中的放大系数λ来对地震的不利地段进行划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依据计算出局部地区之间的突变幅度,以此来判断地震产生的抗震参数。根据勘察的实际经验可知,小于5m非岩土层的坡度、或者是小于20m的边坡,同时该类平均坡降小于0.3时,通常是不将该突变地形的放大作用。但是,在实际工程建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突变地形的情况将突变放大作用考虑在内。因此,在考虑突变地形放大作用时,根据规范4.1.8的分析原理,当所有条件满足α0.3,ξ<0.3时,λ=1.1,将这时候的各种条件作为划分的依据。这样不仅考虑了地形的高度、坡度同时还将场地和突变地形的距离L1考虑于其中。为方便实地的工程操作,突变地形高度没有达到5m或者是偏差大于5倍时,将自然场地基本排除在外,λ>1.1时通常被认为是不利场地,在工程设计时,应避免这种情况,而λ<1.1的时候,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突变地形的放大作用。在工程实际建筑的过程中,确定一个具体的量值,有利于工程的是建筑。
3.3不利地段建筑措施的评价
将抗震地段进行划分,主要是为了建筑工程的建设避开不利地段进行设计。在实际工程建筑中,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软土和液化土层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桩基措施,来防止震陷和液化的发生。突变的地形英在设计中考虑其放大的作用,平面结构不均匀的土层,通过对地基和桩基的处理来消除不利因素。
4.土层液化的判断
有的工程建设需要对土层的液化情况进行判断。因此,在土层液化判断的过程中,应注意原位测试与工作量的布置。在保证测试场地平面的情况下,还应注意保持场地深度的连续性和控制性。初次判定液化土层时,使用标准的判定方法进行判断。在实际工程建设时,粘性的土层对标准的判定法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唐山大地震的经验,粉土和纯粉细沙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
5.结语
本文主要对岩土工程勘察中地震效应的评价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进一步对岩土层建筑进行了解。以期对岩土工程建筑的地震效应评价有所帮助。[科]
【参考文献】
[1]安海锋.关于估算各土层剪切波速引发的新问题[J].山西建筑,2011,8(04):26-28.
[2]蒋溥.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的某些考虑[J].地震地质,1989,11(1):101-113.
[3]邱宗新.关于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1,10(06):22.
[4]祁晓燕.岩土综合勘察技术在风力发电场地基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0,9(03):26-28.
[5]武豫东,宋榜慈,鲁玲,等.岩土工程勘察中地震效应评价的有关问题探讨[J].土工基础,2010,6(2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