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对策初探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9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可见,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多年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相比较于计算、概念、几何图形等学习内容,感觉最困难的是解决问题,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现状:看到题目不知从何下手;只会依葫芦画瓢,仿照例题解题;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果,却说不清算理……
   一、问题的缘起
   (一)设计问卷,了解学情
   为了寻找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感觉困难的原因,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从“主观感受”“解题习惯”“数量关系的熟练度”三个维度共8个子项了解学情。见下表:
   (二)分析问卷,寻找成因
   1.数据呈现的客观现状
   发出、收回调查问卷75份,对收集的信息整理后,发现如下情况:
   (1)学生不大喜欢做解决问题的题目,觉得相对比较费劲。从“主观感受”的选项看,第1题“我喜欢做解决问题的题目”选“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占60%。第2题“我觉得做解决问题的题目费劲”选“比较符合”占33.3%,“完全符合”占8%。
   (2)学生缺乏认真审题和反思检查的良好习惯。从“解题习惯”的选项看,第3题“做题时,我习惯快速浏览后列式”选“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53.3%;第4题“做题时,我通常凭直觉列式”选“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48%。第5题“在解决问题之后,我会回顾反思”选“完全符合或比較符合”占28%。
   (3)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从“数量关系的熟练度”的选项看,第6题“我能很快且准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只有34.7%的选“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第7题“我最大困难是不理解问题与条件的关系”选“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占45.3%。第8题“上课交流时,我能有序地说出解题思路”选“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只有25.3%。
   2.反思主要原因
   一是忽视以题论理。知识有形,而题型无限。而课堂教学常常出现“以题论题”,没有做到“以题论理”,引导学生“理出思路、方法”。一旦面对不同的题型时,学生就会出现“凭感觉,猜算法”的现象。
   二是忽视分析数量关系。中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相对简单,学生看题目凭经验比较容易就能列出算式。教师会有所大意,以为学生懂了,教学的重点发生偏移,数量关系分析不到位甚至缺位。
   三是对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解题三部曲“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好习惯未有足够的重视,对老师的要求只是应付了事,认真审题、回顾与反思的意识普遍淡薄。
   二、提升的对策
   (一)建立模式,熟悉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
   每道简单解决问题里都存在一定联系的三个数量,让学生熟悉数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学会分析数量间的联系,是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一共有四大类,见下表。
   (二)启发联想,将数量关系融会贯通
   1.根据条件联想问题。如:小红买了6支笔,小明买了2支。可以联想:①一共买了多少支笔?用“小红买的支数+小明买的支数=一共买的支数”;②小红比小明多买了多少支?或小明比小红少买了多少支?用“小红买的支数-小明买的支数=小红比小明多买的支数”;③小红买的支数是小明的几倍?用“小红买的支数÷小明买的支数=倍数”;④小明买的支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用“小明买的支数÷小红买的支数=几分之几”。
   2.根据问题联想出与相关联的两个条件。如“两天一共运化肥多少吨?”与它相关联的两个条件,可以是“平均每天运的吨数”和“运了2天”,用乘法:平均每天运的吨数×运的天数=一共运的吨数;也可以是“第一天运的吨数”和“第二天运的吨数”,用加法:第一天运的吨数+第二天运的吨数=一共运的吨数。
   通过反复联想训练,学会依据关联的两个数量联想出问题,或者依据一个问题联想到另外两个数量,逐步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三量之间的变化。
   (三)叙述思路,掌握基本方法
   古人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就是说:语言反映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达解题思路,有利于对数量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例如:合唱队有女同学62人,是男同学人数的2倍,合唱队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路:根据“合唱队有女同学62人,是男同学人数的2倍”,可以求出“男同学的人数”,用“女同学的人数÷2=男同学的人数”,再用“女同学的人数+男同学的人数=一共的人数”,可以求出“合唱队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62+62÷2。这样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综合法”,即从实际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所能解决的问题;再把求出的数量作为新的已知条件,与其他的已知条件搭配,继续提出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由因导果,直至推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止。
   相反,也可以运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即是从所求问题出发,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再把其中未知的条件作为新的问题,继续找出解决这个新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这样执果索因,直至所需的条件全部找到为止。要求“合唱队一共有多少人?”用“女同学的人数+男同学的人数=一共的人数”,由于男同学的人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算,用“女同学的人数÷2=男同学的人数”,算式是62+62÷2。    让学生经历一系列口头语言表达的演绎推理活动,加强了问题—条件—算式之间的联系,既加深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又促进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析比较,正确推进理答
   1.从运算的意义上分析比较
   解决问题是以四则运算为载体,因此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必须以四则运算的意义作为思维的基础。如:
   (1)同学做游戏,一组5人,另一组6人,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做游戏,分成5组,每组6人,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比较,看清这两题叙述的事情和要求的问题都相同,但由于条件不同,所以解法也不同。第1题是把两个数合并起来,用加法。第2题是求5个6相加是多少,用乘法。如果用加法列式,就要5个6连加。经过这样分析,学生明白:这两道题都是求总数,加法中的加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乘法解决问题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2.从概念的理解上分析比较
   有些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含义大相径庭,如不加以区别,很容易出错。教学中,要经常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设计成题组进行比较,仔细鉴别,弄清概念,明确数量关系。如:
   3.從事理的叙述上分析比较
   题目中所叙述事情的道理即为事理。如二年级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由于教材中的例题和开始练习的习题都是顺叙的。部分学生造成了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计算的思维定式,结果当出现逆叙的题目时,就造成意识泛化,出现负迁移,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不例外。因此要经常将这类顺叙与逆叙的题目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弄清题目里叙述的是谁跟谁比,谁多谁少,问题求的是什么数。
   4.从结构的异同上分析比较
   有些需要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跟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极为相似,学生很容易将两步计算的题目当作一步计算来解答。如:
   (1)第一筐苹果50千克,比第二筐多5千克,第二筐有多少千克?
   (2)第一筐苹果50千克,第二筐45千克,两筐一共多少千克?
   (3)第一筐苹果50千克,比第二筐多5千克,两筐一共多少千克?
   这三题都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但前两题是一步计算的,后一题是两步计算的。第(1)(3)题的条件完全相同,只是问题不同,第(2)(3)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完全相同,只是另一个条件不同,虽然解题的数量关系相同,都是用“第一筐的千克数+第二筐的千克数=一共的千克数”,由于第(3)题“第二筐的千克数”没有直接给告知,所以要用两步计算。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凡一步计算的题目,给出的两个条件都是直接知道的,而两步计算的题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其中的一个条件必定是间接的。另外,两道连续性的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可以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反之每一道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必定能分成两道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和掌握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学生能从问题出发,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中的直接与间接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五)回顾反思,培养检查习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强调“评价与反思”,通过“评价与反思”的环节,去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此能锻炼学生挖掘和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优化”的思想。从数学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评价与反思”本质上是一种元认知能力,它体现的是对自我思维的一种监控和调整,这在问题解决中尤其重要。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反思意识,明确检验的必要性;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检验的方法,如代入法、变换思路法、估算法、反证法等,教学中逐步渗透,以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需要长期的、规范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其他文献
以发展求生存是人与物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之一,但现代化凸现了发展对于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和危机迫使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可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物理学科是集实验与理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在课改不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的孕育和成长过程之中,物理实验从头到尾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子.它是人类了解寰宇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举行科学探究的根蒂.有位巨人也曾说过:"科
摘 要:我国近年来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的全面复兴,改革成为当前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知识传输转变为思想和素质方面的培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为学习奠定优良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够理想,尤其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在高年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兴趣不足甚至形成抵触的现象。经过分析,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缺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两个文明都要搞好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表述,表明中国共
大学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并使其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多元文化及背后的多元价值观和学生对多元文化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之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奠
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精神产品,不仅满足主体的求知需要,而且可以程度不同地满足政治斗争、经济建设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需要,从而形成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等价值形式,这
据《日本书纪》记载,包含了二十四节气的中国历法,在6世纪中期就由百济(古代朝鲜半岛地区)传入日本,虽然日本于1873年(明治6年)正式采用格里高利历作为日本的国家历法(也称新历),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关于学生的阅读内容也增加了更人文性和中西文化融汇性的文章,这使得学生的阅读内容既注重国际视野又能体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