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沪粤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不断改良、优化,越来越多的生活元素被引入其中,对物理概念、原理进行了生动的解释与阐述,将物理知识有效与生活现象串联起来。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理念,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去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在改善物理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物理教学成效。基于此,本文对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展开积极探索,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物理学习氛围中,感受物理学习乐趣,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17
引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应当提高物理知识点和学生生活的衔接性,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的教育方式来激起他们的物理探究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和深刻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从而为他们思维品质、实践能力以及物理素养的发展奠基。对此,初中教师应当立足新课标要求,借助生活化素材、利用生活化工具,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化现象中的物理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双向教育目标。
一、利用生活现象,进行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物理教学同样如此,科学有效且趣味十足的教学导入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从教学角度来看的话,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准备阶段。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长久活力。所以说,教师能否呈现高质量、趣味化的导入,会对学生学习收益以及教学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巧妙设计导入环节,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进行课堂导入,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学科知识的亲近感,缩短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为突破口,指引学生积极探究存在于身边的物理知识点和物理现象,挖掘物理的生活性内涵,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带领学生进入物理世界。
例如,在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冬天我们在穿脱化纤类的衣物时,会发出“噼啪”的声音,在黑暗处脱衣时,还会看见火光,相信很多学生都经历过这种现象,但在此之前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通过这一现象导入对“摩擦起电”原理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亲切感与探究兴趣,学生自然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中,教师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解完“摩擦起电”的相关原理与知识点后,教师还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列举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可更加灵活地掌握、运用知识。新本沪粤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课题导入,大多都是运用了生活中的实例,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引入生活素材,开展教学活动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质疑与激情的,学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保持良好状态、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并能够与教师积极互动,共同探究,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但是由于物理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难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们学得更累。长此以往,就会逐渐消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探索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排斥的情绪。而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初中物理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学生经历过得各种生活现象与规律,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与感悟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以“蒸发”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以晾衣服这一生活现象为切入点,这时很多学生都亲身体验过的事。对此,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问:“我们该怎么晾晒衣服,衣服才能干得更快呢?”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几个与“蒸发”现象相关的实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影响蒸发的因素。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蒸发”原理解释关于“蒸发”其他生活现象,学生回答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当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如如何有效防止蒸发等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与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保持学习兴趣
诸多教育实践证明,教师若想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话,单纯依靠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辅以科学有效地作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内化学生的认知,使他们能够在脑海中快速构建起知识和思维的框架,实现能力的提升。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物理知识虽然有着抽象性强以及知识点多等特点,但若教师能够以生活为出发点来创新作业设计,指引学生在生活中去巩固物理学习认知的话,便可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乐趣,还可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物理知识。
例如,在结束了“密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便可为学生布置以下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家中物品,如鸡蛋、牛奶、棉花、苹果、白酒等物品,动手测量出这些物品的密度,并将测量过程、测量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由教师与同学共同选出更具可行性、科学性、精准性的实验报告,并由这些学生在班级内介绍实验方法、分享实验经验,從而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实验动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学习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便可为学生布置此类生活化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所在,认识到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长久保持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兴趣,促进物理学习成效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知识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莫大关联。打造生活化的物理讲堂有着诸多现实意义,不但能够深化学生的物理认知,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物理知识内涵与魅力,而且还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收益。在新课改旗帜下,教师应当摒弃以往言语填灌式的教学模式,立足物理教学特点以及新课标之要求,以生活实践为视角,来创新物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打造趣味性与实效性兼备的物理教学新常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动机、探索兴趣,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旧貌换新颜”,促使学生在其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骁壮,朱孟兆,陈玉峰,王善龙.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分析———以“电磁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98-99.
[2]陈 阳,胡志娟.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策略探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24):40-41.
[3]梁琼玉.浅谈“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3):21.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 330025)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17
引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应当提高物理知识点和学生生活的衔接性,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的教育方式来激起他们的物理探究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和深刻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从而为他们思维品质、实践能力以及物理素养的发展奠基。对此,初中教师应当立足新课标要求,借助生活化素材、利用生活化工具,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化现象中的物理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双向教育目标。
一、利用生活现象,进行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物理教学同样如此,科学有效且趣味十足的教学导入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从教学角度来看的话,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准备阶段。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长久活力。所以说,教师能否呈现高质量、趣味化的导入,会对学生学习收益以及教学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巧妙设计导入环节,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进行课堂导入,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学科知识的亲近感,缩短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为突破口,指引学生积极探究存在于身边的物理知识点和物理现象,挖掘物理的生活性内涵,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带领学生进入物理世界。
例如,在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冬天我们在穿脱化纤类的衣物时,会发出“噼啪”的声音,在黑暗处脱衣时,还会看见火光,相信很多学生都经历过这种现象,但在此之前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通过这一现象导入对“摩擦起电”原理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亲切感与探究兴趣,学生自然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中,教师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解完“摩擦起电”的相关原理与知识点后,教师还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列举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可更加灵活地掌握、运用知识。新本沪粤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课题导入,大多都是运用了生活中的实例,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引入生活素材,开展教学活动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质疑与激情的,学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保持良好状态、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并能够与教师积极互动,共同探究,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但是由于物理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难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们学得更累。长此以往,就会逐渐消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探索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排斥的情绪。而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初中物理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学生经历过得各种生活现象与规律,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与感悟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以“蒸发”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以晾衣服这一生活现象为切入点,这时很多学生都亲身体验过的事。对此,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问:“我们该怎么晾晒衣服,衣服才能干得更快呢?”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几个与“蒸发”现象相关的实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影响蒸发的因素。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蒸发”原理解释关于“蒸发”其他生活现象,学生回答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当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如如何有效防止蒸发等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与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保持学习兴趣
诸多教育实践证明,教师若想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话,单纯依靠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辅以科学有效地作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内化学生的认知,使他们能够在脑海中快速构建起知识和思维的框架,实现能力的提升。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物理知识虽然有着抽象性强以及知识点多等特点,但若教师能够以生活为出发点来创新作业设计,指引学生在生活中去巩固物理学习认知的话,便可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乐趣,还可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物理知识。
例如,在结束了“密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便可为学生布置以下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家中物品,如鸡蛋、牛奶、棉花、苹果、白酒等物品,动手测量出这些物品的密度,并将测量过程、测量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由教师与同学共同选出更具可行性、科学性、精准性的实验报告,并由这些学生在班级内介绍实验方法、分享实验经验,從而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实验动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学习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便可为学生布置此类生活化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所在,认识到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长久保持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兴趣,促进物理学习成效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知识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莫大关联。打造生活化的物理讲堂有着诸多现实意义,不但能够深化学生的物理认知,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物理知识内涵与魅力,而且还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收益。在新课改旗帜下,教师应当摒弃以往言语填灌式的教学模式,立足物理教学特点以及新课标之要求,以生活实践为视角,来创新物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打造趣味性与实效性兼备的物理教学新常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动机、探索兴趣,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旧貌换新颜”,促使学生在其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骁壮,朱孟兆,陈玉峰,王善龙.中学物理教学生活化分析———以“电磁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98-99.
[2]陈 阳,胡志娟.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策略探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24):40-41.
[3]梁琼玉.浅谈“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3):21.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 33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