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新兴产业导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提出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背景下,结合新兴产业导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针对当前面向新兴产业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出通过构建多学科融合体系、组建研究生指导团队、加大校企产学研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和产业的协同,提高了新兴产业导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兴产业 协同创新 生物技术类 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1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Major in New Industr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biological manufacturing graduate students
  WANG Haoqi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our country’s high educ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s major in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Aimed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culturing the graduates major in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ies methods such as constructing multi-discipline integration system, setting up the graduate supervision tea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s in the lab an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above measures, the discipline, major, research and enterprises were all coordinated, and thus the cultur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major in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was enhanced.
  Keywords emerging industr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iological technology;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了“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1]协同创新被认为是一种崭新的创新理念,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和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有利于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工业大学作为 “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牵头组建国家级“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率先实践协同创新方面有着自身的经验和特色。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生物制造,其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不同一级學科下的三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生物化工二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发酵工程二级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微生物学二级学科,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我们将其统称为“生物制造类”。
  研究生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特别在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新兴产业创新人才资源的重要保障。以江苏省为例,近三年省内高校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就有232个。而研究生招生由于现有学位点门类的局限,在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上还依赖于各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以生物制造为例,其是面向工业制品,利用生化反应进行生产加工的技术,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技术,对应对能源资源短缺、气候和环境问题、食品和药品安全等发展挑战以及建设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的新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生物制造是未来着力发展的战略高技术。[2, 3]生物制造类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顺利推进和实施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探索协同创新视角下生物制造类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试验探索等各个环节,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提升研究生的能力。
  1 现阶段生物制造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教育水平稳步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在校的研究生规模达到了约180万人,其中生物制造类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张。但是,随着生物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曾经的工业生物技术类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与企业需求共同进步。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课程体系陈旧导致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多数生物制造类研究生思维能力不足。这与教师整体素质和课程体系设置有关。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多年从事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机会,此外生物制造业类专业同其他课程一样,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知识结构陈旧。上述两个方面导致研究生只是原原本本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要点,但这些都是根据已有实践得出的结论,没有办法做到学习和实践同步,也不利于学生拓展思路,从而创新性思维缺乏。
  1.2 培养规模扩大和师资力量缺少日益矛盾
  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张,但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导师数量的增长却未能同步,[4]一个直接的后果是研究生导师不得不接受过多的学生数量。例如在某些院校中一个研究生导师就要指导5名以上的学生。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导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及时而必要的学术指导,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会大打折扣,另外导师不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会给学术不端提供温床。[5]
  1.3 研究生培养导向与社会需求脱节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的人才,其价值最终都要在社会生产中来得到实现。但是,目前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整体状况依然未能赶上产业结构和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据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两成的工程技术类企业组织认为,目前的研究生不符合社会技术的发展需求,约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现阶段的研究生质量不高,达不到实际生产实践的要求。[5]生物制造类研究生作为典型的面向工程应用的工程科技人才,相对于社会的需求,从这些所暴露出来的研究生就业症状可以看出,其实质就是人才培养计划和市场需求存在冲突,市场更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而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走出的研究生却只具备理论知识。
  2 面向协同创新的生物制造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2.1 构建多学科融合体系,促进学科协同
  全面发展是高等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市场对高层次人才全方位的能力需求,从协同创新的观点去观察和思考如何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6]针对生物制造类研究生专业包括工科的生物化工和发酵工程,以及理科的微生物学等三种学科的现状,鉴于生物制造涉及的研究包括生物炼制、生物催化、生物转化、代谢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学等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交叉,我们将上述研究方向进行系统归类。根据生物炼制研究方向的特征,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生物产品工程这一课程供相关从事该方向的研究生选修,期望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选修学生全面了解生物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或这几种方式组合转化的过程,获得的各种化学产品以及这些产品与人类社会生产的紧密联系。针对生物催化研究方向涉及许多生物与有机化学交叉的前沿知识,我们面向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设了生物有机化学这一交叉课程供其选修。
  2.2 组建研究生指导团队,促进专业协同
  协同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性的,当今在如此复杂的科研任务面前,具有交叉经历的研究生人才显得尤为紧缺。[7]但是当前生物制造类研究生人才培养一方面受限制于师生比降低带来的学生接受导师指导不充分,另一方面,每个团队的老师在同一大方向下各有其所擅长的领域,若能在一个研究团队里采取组建指导教师团队的方式,显然对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是很有裨益的。我们在培养生物制造类研究生时,采取同一方向研究生集中分组开题及答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从协同创新的观点去观察和思考如何优化生物制造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时,还要着眼于师生团队的专业协同,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科研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团队。在科研团队中,学生自我管理与导师管理并重。研究生根据自身兴趣、特点选择团队,每个团队由负责人负责,团队成员各司其责,遵守科研项目组的规章制度,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只对各团队学生负责人负责,对负责人和项目团队进行考核与检验。这种逐层负责制度,形成了师生团队的新模式,破除了学生依赖导师的情结,也避免了导师只把研究生当成工具的情况。
  2.3 加大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协同
  随着经济的创新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培养模式及创新实践的缺乏,导致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生物制造类研究生的就业单位对应聘者的工程实践和开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往往更受欢迎。[8]
  基于上述新的形势,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考核机制,除考核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外,加大实践环节在考核中的比重。南京工业大学2011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突破了高校内外部体制壁垒,释放了人才和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协同体间尤其是与企业间建立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为生物制造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学校密切联系生物制造相关的协同企业,如扬子石化、常州常茂生化、中粮生化等。一方面,依托“2011计划”,为研究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研究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去锻炼,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了相关协同企业总工担任兼职教授,参与指导部分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上述实施,近几年,学校培养的生物制造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我国提出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下,在生物制造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针对当前生物制造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实践了构建多学科融合体系、組建研究生指导团队、加大校企产学研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和产业的协同,提高了生物制造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了生物制造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展现了协同创新视角下新兴产业导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境界和新实践。进一步,这种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在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当然,“协同创新”要求研究生方案的制定者密切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能力需求,并需突破惯性思维,对原本熟悉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使“协同创新”的培养方式真正地渗透到日常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之中。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众创空间助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现路径探析”(JGZZ15_035)、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国际化与本土化比较研究的生物工程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GLX14_044)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 付卫平.工业生物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划[J].生物加工过程,2013.11(2):1-5.
  [3] 朱跃钊,卢定强,万红贵,等.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化工学报,2004.55(12):1950-1956.
  [4] 刘红奎,仪建红,赵培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5(2):34-36.
  [5] 徐新洲,薛建辉,勇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17):25-26.
  [6] 彭军,周红燕,涂清华.基于协同创新观点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广场,2015.10(4):73-77.
  [7] 臧兴兵,赖小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17(3):40-43.
  [8] 杨晓华,张华峰.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0.6(12):133-135.
其他文献
摘要长征精神对塑造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至关重要。研究探讨了它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在传承与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挑战,最终从社团建设、社会实践、宣传渠道、先锋模范示范、思想政治教育这五个方面提出了传承与弘扬这一民族精神的具体措施。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树立我国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为振兴中华提供一批思想过硬、素质能力较强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长征精
期刊
摘要文章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出发点,分析了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而构建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环节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以期为高校艺术类硕士创新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 艺术类硕士 人才培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继承发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全球普及,都预示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必须不断跟随技术的进步进行改革。高校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十分必要。本文中,笔者以所在单位的“天府校讯通”云教学平台为例,尝试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云教学 校讯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1.1
期刊
摘要根据多年的诊所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实践,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开设的诊所课程将事实调查作为诊所课程理论教学中的重大模块指导环节其中之一,并在实践环节中予以多种方法的实操指导。但是传统的先讲授再模拟训练的方法无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事实调查的精髓并合理有效运用,必须探索出一套新的事实调查教授方法,才能使诊所课程的法律实践指导和实践训练目标充分实现。  关键词事实调查 教授方法 法律诊所  事实调查模块是五邑
期刊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志愿服务形式多样,但总体而言,志愿服务还处在初始阶段,存在活动开展不经常、影响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志愿者的专业培训良莠不齐,以及志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司法考试与我校法学本科教育,本文拟从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良性互动研究调查对象,法学本科教育基本情况,我校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司法考试改革的方向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司法考试 法学 本科教育  司法考试改革与法学教育是当前法学专业的学生热议的话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司法考试改革与我校法学教育的基本情况,课题组于2016年对我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调
期刊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通过实验设计的方式,试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课堂中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实验班实施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明显好于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兴
期刊
摘要本文从微信公众平台具备的功能和优势出发,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功能,并将其应用于混合式学习,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以高职“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案例设计方案及实施过程。研究表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水平,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混合学习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强有力的知识储备。但是当下大学生有关的安全事故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令人生忧。面对如是情形,高校应当采取行动。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意识 解决意见  1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  自21世纪初起,大学生意外事件频频登上媒体头条,从连环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的骇人听闻,到学生成群出游探险、受困荒山、川藏失联的心惊胆战,哪怕小到因为一个热得快的疏忽造成的汹汹大火……这一起又一起的
期刊
摘要旅游人才供给机制改革是浙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调酒知识与技能”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调酒人才供给联系密切,本文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邮轮旅游调酒复合型人才需求与现实瘸腿人才供给的困境、调酒人才培养体系与浙江模式构建四方面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意义与必要性,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以及保障实施的具体原则。  关键词旅游供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