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坏死性筋膜炎诊疗的回顾性分析25例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下肢坏死性筋膜炎的诊疗及预后,总结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方法

大连市中心医院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25例下肢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男13例,女1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3岁。入院后严格评估患者身体一般状况,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并进行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风险指数(LRINEC)评分。在保证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行多次清创术,术中留取所清除坏死组织行一般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其中8例患者经清创后,患肢出现较大面积皮肤坏死,选择截肢术。其余17例患者清创后选择保肢治疗,保肢治疗采取清创 游离植皮术,术后鼓励患者加强康复锻炼,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结果

随访0.6~3.0年,平均1.8年,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微信联系或电话询问等。17例患者移植皮肤均成活,愈合时间为(27.5 ± 6.9) d。18例患者为多种细菌感染,7例患者为单一细菌感染。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瘢痕挛缩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以及植皮区再发感染等情况。

结论

坏死性筋膜炎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正确选择治疗方式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2020年夏季流行的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毒血清分型特点,为本地区RSV感染的诊断、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509例RS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诊断为肺炎的患儿按照病情轻重分为轻症RSV肺炎组和重症RSV肺炎组。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混合感染、临床诊断等。结果509例RSV感染患儿中,男女比1.84∶1,平均热程(3.98±3.25)d;
目的收集基层医院新生儿科收治及转诊病例并对转诊相关工作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埔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及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新生儿相关资料。结果共收治新生儿1670例,转诊新生儿128例,单程转运距离78km,转诊新生儿的中位年龄为0.5h(0h,25d),中位胎龄38 3(29 1,42 4)周,中位体重3000(1250,4800)g。转诊前新生儿危重病例24例,经上级医院治疗好转出院125例,转诊后治疗无效死亡3例。2018年、2019年、2020年转诊率
目的探讨床旁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生儿75例,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USCOM组34例,主要根据心率、血压、血气乳酸等临床指标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USCOM组41例使用USCOM协助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另设40例为对照组,主要为病情稳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SCOM
消化道异物是指在消化道内不能被消化且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滞留在消化道管腔内的物体。在儿童消化道异物中,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常缺乏特异性,病史有时陈诉不清,如果处理不及时,延误治疗时机,会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就儿童消化道异物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异物类型、嵌顿部位、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进行阐述。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危重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实时、动态地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是重症监护病房和手术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50年里,有创肺动脉导管热稀释法一直被公认为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金标准"。由于该技术易对机体造成创伤、并发症多,且操作难度大,近年来在临床的使用率已经下降。因此,微创或完全无创、操作简单、且准确度与有创方法高度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儿科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测量原理及使用现状做一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心导管的置入在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其他危重新生儿中广泛应用,其有效减少了频繁的静脉穿刺及刺激性药物对患儿血管的损伤。但新生儿导管通路的建立与机械性损伤、感染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心导管的使用是新生儿和婴儿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目前相关的报道较少,国内尚缺乏导管相关血栓的管理准则。本文就新生儿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诊断、预防及治疗做一综述。
儿童肺栓塞病例报道日益增多,多数存在相关病因或危险因素,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缺乏儿童大样本临床研究数据,评估及诊治儿童肺栓塞的方法多借鉴成人经验和标准,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儿童肺栓塞发生的风险因素、临床诊断、评估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判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新生儿微小脲原体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例以持续脑脊液炎症和脑积水为突出表现的新生儿微小脲原体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预后,并检索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生后5h,胎龄29周,出生时重度窒息,生后因呼吸困难于当地医院给予机械通气后转入我院NICU。住院期间多次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提示感染,住院第19天结合脑脊液常规、生化,临床诊断新生儿脑膜炎,血、脑脊液等培养均为阴性,给予经验
目的介绍临时起搏器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FM)中的临床应用,为儿科医师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例临时起搏器联合ECMO治疗的F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共纳入3例患儿,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2岁7个月~5岁5个月,病初均以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为主,2~4d内出现心源性休克及阿斯发作。所有患儿心电图均存在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改变,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射血分数不同程度下降,均给予临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提高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开创了肺癌治疗的新纪元。尽管如此,大多数肺癌患者并没有从免疫治疗中受益。因此,确定有助于筛选可能受益于免疫疗法人群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预测标志物,其他业已被证明具有潜在预测能力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肿瘤突变负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肠道微生物群、肺免疫预后指数等。本文总结了筛选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当前和有潜力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以期更好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