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校发展计划的理论反思及启示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an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发展计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在国外称为SDP。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发展计划首次通过中英之间的“发展性督导评价项目”引入上海,而后在英国资助的“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广泛实验和推广。SDP管理理念和技术引进我国后,国内的学者对SDP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讨从未停止,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从目前相关的方面来看,主要是集中于分析SDP的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经验的总结,对西方SDP及其相关社会文化本质的探讨与理性分析较少,从我国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或从中国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来审视SDP的是非成败更不够。本文主要是就学校发展计划(SDP)在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实施,试图从批判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西方SDP的本质的分析及反思,揭示我国开展SDP过程中应吸引的经验与教训。
  一、西方学校发展计划的本质探讨
  要认识西方学校发展计划的本质,应从其产生的起源、内涵和特征来分析。
  1.西方学校发展计划的起源。学校发展计划率先在西方国家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时期,当然也是教育繁荣的时期。但随后爆发的经济危机深深影响着教育,到了八十年代,教育危机有增无减。面对危机,人们进行了各种改革,在此背景下,学校发展计划应运而生,先是从英国开始,随后,项目推广到欧、美等一些国家,成为国际性项目。因此,从学校发展计划的产生和发展来看,SDP是西方经济危机的产物,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教育危机,摆脱教育困境而实施的一种改革。
  2.学校发展计划的概念与内涵。(1)学校发展计划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过程的认识。学校发展计划立足过去,指向未来。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划结果(Plan),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Planning)。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2)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学校管理的手段,建立在学校成功应付各种变化的基础上,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3)是政府间接管理学校的好方式。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政府、学校与社区间矛盾,采取一些优化的方案来调适组织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学校办学绩效不断改善的目的。
  3.学校发展计划的特征。(1)系统性与操作性。学校发展计划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技术而形成,操作上系统有序,实施过程经历检查、设计、实施、评价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周期。(2)民主与协作。SDP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设计与实施都希望学校、政府、社区共同参与学校的发展与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社会层面的人员共同参与和合作,通过民主协商达成一致。西方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协商、辩论、妥协等民主的方式在SDP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3)程序化与标准化。尽管SDP试图体现“民主”精神,但其制定过程与方法、秉持的诊断与评估标准、以及形式与结构无不体现工业化时代程序化与标准化的特点。标准化的形式与步骤确保SDP在各地区与学校按照相似的规范、要求与程序有效地推广与执行,以便于确保其质量与效率,便于评估。
  二、西方学校发展计划的批判与启示
  1.对西方学校发展计划的批判
  SDP采取“草根研究模式”探索学校管理问题,由于效果不错,西方一些国家纷纷推介这一项目。但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推广SDP项目其实也存在不大令人满意的地方。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SDP对程序与文本的完美要求需求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对于社区成员、学校与教师来说是额外的负担,出现“重视文本程序,忽视实际行动”,讲一套做一套的形式主义。在制定学校发展计划时,得广泛征求意见,要经访谈、小组讨论、排序、社区大会、文本写作和文本答辩等程序,SDP正是设计完美、程序化,导致设计与实施相去甚远,往往走完规定的程序之后即束之高阁。
  (2)时间与安排困难,难以达成一致。SDP要求社区代表都能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中来,但西部或西南地区个别农村要开一次会不容易,甚至交通发达的地区,要集中开几轮讨论会,开始还有热情,久而久之就困难了。同时,参与SDP制定者有着不同的背景与愿望,因其利益的纠葛和日程安排的冲突,其结果变成一个漫长的辩论与撰写过程。
  (3)弹性难以把握。SDP最大的挑战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当计划遇到变化时怎么办?如果学校在遇到困难而根据学校实际对计划进行了调整,还需要讨论和制定SDP吗?特别是在我国,学校管理相当复杂,学校独立差,受教育行政部门支配和影响,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等活动也经常冲击学校,应试教育风气不减,这些都难于保证SDP如期履行。
  (4)文化差异导致SDP“水土不服”。在我国,学校与社区在关系上近乎是“隔绝”状态,农村对“社区”的概念糊涂。学校习惯于听从上级的指示,行政行为模式与SDP项目“自下而上”行为模式相冲突,加之对学校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阻抗。
  2.西方学校发展计划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各地正在进行优质学校建设、基础薄弱学校治理与改进和公平教育,学校发展计划成为改进学校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工具或手段。西部农村中小学喜欢SDP有如下几点基本考虑:其一,SDP项目大多是赠送,这对于西部落后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其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专家团队到校指导,学校可获得免费的培训和指导。其三,项目的实施让学校受到关注。有了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家长等的关注,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项目的实施在当地是受欢迎的。但态度与效果是两回事,西方SDP的实施,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1)SDP的实施说明,学校的发展需内外力量整合。在我国的传统学校管理当中,学校的发展往往习惯于从学校外部来寻求学校的发展力量,寻求外界支持,借助于外部来解决,如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学校管理模式是显著的外驱型,学校的计划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传统计划模式,学校处于一种被动、消极和无奈的状态。西方学校发展计划实施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因此,它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的实施,让人们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另一途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同时验证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道理。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不同阶层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力量,培育与挖掘社区与学校的内部驱动力,通过内外力量的有机结合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最佳途径。
  (2)SDP的实施还说明,再好的计划设计也有其应用的时限。世异时移,变法宜矣。西方SDP是西方制度自我修正的表现,也是经济和教育危机时所推行的一种改革。西方SDP在欧美国家实施过程中也不尽如意,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实施项目实践中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项目实施期限过后,几乎很难找到项目文化的遗留。出于应付检查临时制作的SDP多;按照科学、严格的程序制定和实施的SDP少;学校管理者闭门造车制定SDP的多,集体有效参与SDP制定与实施少,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多是任务驱动,是校长按照上级领导的布置,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而制定的,很多计划的制定是学校的几位校长冥思苦想所得,有的是请人捉刀代笔完成,因此,这样的计划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就是在个别“样板”校,参与制定和实施SDP者有利用SDP技术指导学校实践的需求,却往往因缺乏相关知识、技能与资源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还是回到原来没实施SDP项目前的轨道上来。可见,在西方本土尚且不尽人意的SDP在中国更是“水土不服”,这与我国的文化以及体制有着相当大的关联。
  (3)引发对SDP的思考。改革与发展是2011年的教育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学校发展计划是学校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手段,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新力量。西部地区可以使用SDP作为学校体制、机制等管理改革的探索和试验,但在实施SDP项目前应对SDP重新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SDP?如何避免SDP在实施过程中重复出现上述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学校基础条件差,人们的社区与参与意识淡泊,“留守儿童”居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代表的广泛性与参与的有效性?怎样的SDP能有效地融合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体系中?怎样的SDP能和我国现存的学校管理理念与技术有效结合,使之不至于成为天外来客?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利用SDP促进学校整体变革,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促进管理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回答,而不能单纯建立在理论的演绎之上或想象当中。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SDP项目及其启示.中小学学校管理,2004.
  [2] 王俏华,陈建华.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背景及涵义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
  [3] 陈玉云.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规避措施.教学与管理,2003(12).
  (责任编辑任洪钺)
其他文献
文章论述了我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论证了新安全观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把握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一要从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的相互关系上,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地位:二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
一、英语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缺陷  合作学习改善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互动式学习,强调个体在合作中独立,在自主中合作,极大地提高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殊不知合作学习作为一把“双刃剑”存在自身缺陷,如易忽视弱势群体、整体调控与组织不力、合作时间不够、极易机械化等等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1.易忽视弱势群体的充分发展。弱势群体指班内成绩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观察合作学习中的行为,笔者发现
体验经济正逐步成为时代的特征,作为体验经济代表的主题公园、游乐场等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针对国内儿童游乐项目缺乏有效的设计及规划,及其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儿童消费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被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
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是哈萨克族的原生态手工刺绣技艺。结合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的具体图案与文化背景,介绍了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的主要纹样类型,并分析了哈萨克族毡绣与布绣的
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理论,教育的均衡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低水平均衡阶段,也就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初级均衡阶段,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条件的均等。第三个阶段为高级均衡阶段。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加强学校教育内部建设,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第四个阶段为高水平均衡阶段。石家庄市在2007年度,小学入学率、巩固率都已达到了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9%,巩固率达到9
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之一,其根本宗旨是使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态度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时期是生态环境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探究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环境公德教育
倡导课程资源的拓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开发和利用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兵团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兵团团场劳动关系中出现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加强团场职工队伍建设,规范团场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