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指南式教育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向人们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的转换、促进高职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的需要。这种教育模式形成一套贯穿学生学习与业余生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统合文化生活具体体验、文化内涵反思观察、文化精神抽象概括和文化行动应用四个完整过程。其教育内容建构、师资队伍建设和结果评价均以协同化思维为指导,将线上文化反思讨论与线下文化活动体验、专业教师和学工部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统合。
  关键词:生活指南式教育模式;传统文化教育;体验学习;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058-04
  Abstract: Life guide education is neede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eople's spiritual pursuit and behavior habits,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personality. This educational model forms a set of four complete procedures that run through students' study and leisure life,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and integrate four complete procedures: the concrete experience of cultural life, the reflection and observ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abstract generalization of cultural spiri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action. Its educational content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result evaluation are all guided by collaborative thinking, integrating online cultural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offline cultural activity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academic work departments, process evaluation and result evaluation.
  Keywords: life guide education model;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cultural heritage
  生活指南式傳统文化教育是以体验学习论为指导,协同学校多个部门开展贯穿学生学习与生活全过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体验、文化反思、文化行为固化,旨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反思文化生活中蕴含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价值取向,将传统文化教育成果融化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行为塑造上。不同于知识普及型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重体验,重过程,重行为转化。
  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步履维艰,成效不显著。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工具主义、技艺教育渐次成为其主流教育观,单向度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广阔视野和人文情怀。[1]正是这种发展思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缺少机制上的“合法性”。开展教育实践缺少专任教师,专门课时不能保障。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缺少动力。针对上述现实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践,是引导高职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一、实施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向人们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的转换,需要实施生活指南式教育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传统文化要“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2]从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向人们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的转换,需要引入一种具有转换机制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要素、生活方式要素、文化情感要素、文化行为要素与学生的人格发展、日常生活、行为处事以及情感世界和职业生活无缝链接。用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构,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转化为一套爱国、处事、修身的行为准则,转化为一套可行可做的生活方式,用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引领学生生活方式的重塑。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生活习惯,塑造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基本精神内涵物化为一种行为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文化生活中蕴含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可供自律自省的文化守则。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需求为教学起点,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助力学生职业观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是促成优秀传统文化向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职业追求以及行为习惯转化的必然选择。
  2.高职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需要实行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
  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实践,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人格成长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休闲生活文化、职业素养培养等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环节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人格养成过程中,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融入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教育目标。从而助推学生形成稳定正向的自我同一性,建立积极的亲密关系价值观,践行优秀的休闲文化,协助学生不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从而为学生建构健全健康的人格奠定文化基础。
  高职学生业余时间充足,业余生活内容单一。玩网络游戏、追剧成了他们消遣业余时间的主要方式。而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游戏和影视剧所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具体生活方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被这些生活内容填充的高职学生生活态度倦怠,价值选择盲目,自我认知不明朗,“自我同一性”无法形成。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用富有文化意味和趣味的生活内容填充学生的业余生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替换原有单一被动的生活方式,用“内省内观”式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对自我的确认,用精神意蕴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精神世界,用温厚有力的传统文化情感滋养学生的情感,用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资源浸润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形成稳定和谐的“自我同一性”,完成“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生命题提供了思想资源支持和“心理活动的现场”支持。
  人格是一种持久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是个体适应世界的方式。人格由现在的经验和早期的生活经验共同决定。[3]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积累一套由优秀传统文化生活范式演变而来的当代文化生活经验,必将塑造学生一种形成中庸平和的情感方式,一种辩证通融的思维方式,一种仁、义、礼、智、信、孝的行为方式,从而助推学生完成和谐稳定的人格建构,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
  (二)实施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 “文化”的本质是开展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的逻辑前提
  “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4]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方式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用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建构新时代大學生的生活内容,用传统文化情感浸润学生的情感世界。就是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载体,是将年轻人的人格构成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传承,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集体人格的延续。
  学生的生活内容被优秀文化生活内容填充,言行被优秀传统文化行为范式引导,情感逻辑被优秀传统文化情感浸润,言行举止都被传统文化浸润。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的身上、精神上得以体现,真正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人文化成”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固定形态得以固化。
  2.高职院校的学情为开展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现实保障
  实施大规模自主招生后,高职院校筛选出了一部分游离于应试教育之外,但是不放弃通过教育改变生活与命运的年轻人。就作者多年与高职学生的深入接触发现,目前的高职学生虽然对知识学习比较倦怠,但是对多样性的生活方式、个性化的生活内容和高要求的生活品质表现出较大的兴趣;部分同学对于单纯强调就业导向的专业教育表现出消极态度,但是对于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活动、业余生活内容表现出较大的需求,这种文化享受、精神娱乐的需求甚至高过本科院校。另外,传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宣讲式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收效甚微,这也成为一个普遍现实。因此开展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活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文化享受和精神需要,引领他们习得文化生活方式,是高职院校因材施教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急高职学生所需的必然选择。
  二、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确立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以学生的文化人格建构、生活方式塑造、行为素养培养为目标。用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构,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熔铸到学生的思想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融化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生活习惯,塑造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
  生活指南式传统教育旨在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价值转变为学生文化体验与反思的对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传承传统文化能力。用体验传统生活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年轻生活方式上的传承,用文化反思与再创造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现代生活的结合。
  (二)构建线上文化反思案例与线下文化活动体验案例相结合的教育内容
  开始于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是:(1)对事件的具体经验,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2)一边积极体验一边反思观察。[5]生活指南式教育模式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蕴的体验与文化反思、文化内涵抽象化学习辩证统一起来。一方面在线下引导学生参加文化体验活动,一方面在线上发表文化反思成果;一方面课外开展和传统职业精神有关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在专业课上引导学生探索和挖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职业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精雕细刻的传统工艺知识;一方面持续开展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文化讲座引导学生反思“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内外兼修的人生境界、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砺勤以养志,持简而修身”的生活态度。将文化体验与文化反思有机融合,互相补充,使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体验与文化反思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学习成果。   1.传统文化专业教师挖掘经典中的课程思政要素与文化生活要素,建构文化指南式教育的资源库
  体验式传统文化学习的开展需要一系列可供效仿和施行的文化体验资源。但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学科差异,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一定时代隔阂,与高职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上的隔膜、价值认同上的代沟。因此开展文化指南式教育,首先需要传统文化专业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跨越这些漫长的历史鸿沟和代际代沟,结合高职学校的学情特点、专业学习需要、人格发展特征,与学生的新生活内容和方式深度链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价值取向和其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转换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多媒体资源,转化为可行可做的文化行为范式,转化为易于学生施行的文化活动案例,转化为利于学生模仿的生活方式模型,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实现浸润式教育的环境要素,并将上述转换成果固化为一种多媒体资源。例如文化生活录系列微课和相关文化视频的制作,就为学生开展文化生活提供了示范。
  2. 以文化活动实践为平台,开展文化生活体验式教育
  以学生的衣食住行为轴线,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整合统一”起来,将文化活动的体验、对文化生活的感知、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行为的践行统合起来,开展体验式教育。
  学习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6]高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了一些用于应试的机械的零散的认知,高职阶段开展穿汉服、抄诵典籍、传统节日习俗体验、传统礼仪体验活动、传统美食节活动、静坐内观等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体验和在经典文本中寻根溯源活动、寻找传统建筑亮点活动、重现经典诗歌意境活动、到古代英雄中寻找榜样的力量等文化体验活动,形成关于传统文化的美好的、有趣的愉悦的个体体验,形成关于传统文化的深远的意蕴丰厚的个性化体验,更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体验学习论认为,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思维的永恒成分总是通过体验来构成和重构。学习被描述为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7]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积累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生活方式体验,一系列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的经验,经由这些体验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感和认同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关系,确认文化身份,形成文化自信。
  以传统礼仪体验活动为例。仪式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具有组合和重组人类心灵世界的功能。[8]开展学生的成人礼仪式、结业礼仪式、拜师礼仪式等一系列新时代的“礼教”活动,将传统仪式的流程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内容融合,创设一种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师傅等多方参与的饱含情绪能量的场景,体验仪式所包含的文化情感和心理能量,体验仪式背后蕴含的家长的盼望、老师的期望和社会的希望,体验仪式之中包含的行动规范,知礼行礼,获得“礼物”,“获得象征性身份”,增强身份认同,体验仪式之后施行新行为开启新生活的起点意义。将礼仪之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文化实践中建构学生的文化人格,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举办“苏信景、诗歌境”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学生创作了以学校景色为蓝本、融合诗歌意境的图文并茂、声色结合的多媒体作品,布置在校园里,既让学生重温了传统诗歌的意境,又體验了校园环境的文化意蕴,增加学生了对传统诗歌亲和感,和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美育融合,可谓一举多得。
  (三)协同多部门师资,建设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复合团队
  文化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不囿于传统文化教育部门,它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协同学工部门、传统文化教学部、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课程教师,甚至包括后勤部门,构建一个全员育人的复合团队。
  团队内部协同合作,分工明确。传统文化教学部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案例,设计文化体验活动方案;开发专业课中传统文化要素,并转化为课程思政要素;总结传统文化中人格养成教育的经典案例。统合上述资源,形成线上资源库。专业课教师及时实施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具体实践。学工部门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并考核。心理健康中心实时开展心理测评和行为测量,追踪人格养成教育效果。
  (四)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中的评价
  文化教育成果往往呈现在人之改变和行为改变上。而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则更多体现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因此这种模式的评价实施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以pu(口袋校园)为媒介,通过参加传统文化相关活动获得pu学分,形成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实施文化行为的过程性评价结果,同时结合线上学习平台(学习通等),记录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讨论情况、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与加工的作品评价得分,最终综合过程性评价形成的pu学分和线上平台记录的分数,完成对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
  三、结束语
  生活世界是主体间前反思的有意义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生活世界的意义是一些自古以来未明言的习惯、规范,好像是不假思索、非理性的下意识行为模式等。[9]而这种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构建,一定需要依赖于一种有意识的文化生活的引导,才能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理种下那个“自古以来未言明的习惯、规范”,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下意识行为规范。
  生活指南式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不是简单“文化的重置和补位”,不是局域性增添架构,而是囊括了教学、学生工作、校园环境建设、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多维度多向度融合的综合系统工程,是企图激活文化的心理建设意义、融合人格心理学的建构作用的融合性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雪静,任焕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08):40-4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
  [3]劳拉A.金.体验心理学[M].曲可佳,译.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348.
  [4]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006.
  [5][美]D A 伯库.体验学习[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
  [6][美]D A 伯库.体验学习[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
  [7][美]D A 伯库.体验学习[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
  [8]王燕.中国传统仪式的心理意义及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5(8):221.
  [9]张连国,丁兴富.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96-1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度课题“借助Google云服务创新在线开放课程打造‘金课’的思考”(编号:2019-R-75427,主持人:张瑜,李爽);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2018年度重点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高职校园文化的跨文化融合机制研究”(编号:JSITKY201807)
  作者简介:江红(1981-),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张瑜(1971-),男,汉族,江苏海安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论与教育法。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而有效的课程载体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希望通過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探索出科学完整的、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侧重点的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期刊
摘 要: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思政问题,探讨了该课程立德树人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包括: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加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严谨治学态度的培养等。结合思政元素,给出了一些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围绕二极管电路模型、反馈机制、放大电路、通信技术发展教学内容等展开。  关键词:课程思政;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思政元素;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研究生奖助体系是引导研究生价值导向的关键依托,是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业的主要保障,是激励研究生深入科研的重要抓手。文章介绍了苏州大学在现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中建立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注重价值导向,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基本待遇,激励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创新实践等方面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在学校持续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坚持不懈优化资源配置下,形成了一套价值导向最高思想性、基本保障最大覆盖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楚雄师范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为例,在总结专业近10年的改革发展经验基础上,以《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素质要求为参照,提炼了实践技能培养的5种能力,梳理了实践教学的课程和内容体系,明确了不同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层次分级和面向对象,并就实践教学保障和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做了简要介绍,然后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从而构建出了面向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华
期刊
摘 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法治农和法治强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为培养乡村振兴法治人才的第一阵地,农业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界定国家需要的乡村振兴法治人才,分析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在培养乡村振兴法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增加乡村振兴法治教学内容,组织涉农公共法律服务,以及培养“德法兼修”、综合性涉农法治人才。  关键词:农业院校;乡村振兴;
期刊
摘 要: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商科背景,分析了国际商务科技类人才培养目标,认为国际商务科技类人才应具备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科技理论与技能、商务理论与技能,因此基于CDIO理念,指出对国际商务科技人才的培养应具有系统性、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动态性,以此构建了五层级国际商务科技类人才的课程体系,并提倡应从学校层面构建人才整体培养思想、为国际商务科技类人才提供更多机会、保证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期刊
摘 要: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全国高等院校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很有必要。高等教育大数据是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旨在基于高等教育的大数据背景,构建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体系,以M校自动化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达成度评价指标为主要参考依据,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实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大思政的概念,并分析了大思政教学特点,随后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最后从理念、教学模式、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合作办学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其就业质量问题是当前关注的重点。文章以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往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年底就业率、国企就业比例、国内深造比例和国外深造比例等指标,通过全方位的统计分析衡量其就业质量。通过分析发现,办学类型和专业招生数量不会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而学科类型、毕业时间和专业等指标,对年底就业率、国内外深造比例等产生较大影响。文章在此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和针对性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全国高校中进行推广应用。《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土建类专业课,文章基于“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采取“在线教学+传统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S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