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黧豆160年研究历程及进展

来源 :西北植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ao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范围内曾多次发生因过量食用山黧豆导致神经中毒事件,使得国内外对于山黧豆的种植和利用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山黧豆的优良农艺价值和潜在功能食品利用价值也受到一定限制.但山黧豆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地力维持的优选作物,在食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新形势下,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利用这一古老的优良作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山黧豆相关研究报道可追溯到1861年,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在同行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山黧豆基础研究及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该文系统回顾了山黧豆研究16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依托历史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首先,基于山黧豆神经活性物质β-ODAP的分离和鉴定、神经山黧豆中毒机制的探索、β-ODAP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等重要研究节点将整个山黧豆研究进程划分为山黧豆中毒因素的探索、神经山黧豆中毒机理解析和神经山黧豆中毒及β-ODAP生物学功能的再认识等三个阶段.其次,总结了山黧豆在毒理学研究、种质资源利用、品质改良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特别是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β-ODAP的分析检测、生物合成途径、山黧豆生理生态学研究及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确立了中国在国际山黧豆研究中的主流地位.最后,针对目前山黧豆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相对滞后、种质资源缺乏系统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山黧豆种质资源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应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氮杂芳环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有机材料及配体中.通过选择性碳氢键官能团化的方式对氮杂芳环进行后期修饰具有重要意义.在酸性和氧化条件下,烷基自由基对氮杂芳环的加成反应,即Minisci反应,提供了一种合成烷基取代的含氮芳环的方法,传统的Minisci反应往往需要过量的氧化剂、酸以及高温,这大大限制了底物的适用范围.随着光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多种光催化的Minisci反应被报道,并被成功应用到药物的合成中.对近年来可见光催化的Minisci反应进行了概述.
该研究以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生境类型共选取10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保护区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有草本植物58科183属27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以菊科(Asteraceae)、唇形科(Lami-aceae)、禾本科(Poaceae)和荨麻科(Urticaceae)为优势科;以凤仙花属(Impatiens)、堇菜属(Viola)、蓼属(Persicar-ia)和冷水花属(Pilea)
利用盆栽试验结合人工浇水后自然耗水的方法测定干旱胁迫对梭梭、白刺、沙蒿3种荒漠植物叶片水分、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探讨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响应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抗旱性排序。结果表明:(1)3种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随干旱胁迫天数增加持续降低,最大水分亏缺(RWD)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3种植物总叶绿素含量(Chl)和叶绿素a(Chla)
1,3-丁二烯是石脑油裂解过程C4馏分中最主要的组分,通过羰基化反应合成的下游产品己二醛、己二酸、己二酸二甲酯在尼龙、增塑剂、医药中间体等的生产上有重要应用.但是如何高效高化学/区域选择性合成这类高附加值产品一直是有机化学研究以及工业化生产的难题.综述了近年来1,3-二烯类化合物(特别是1,3-丁二烯)发生羰基化反应(氢甲酰化反应、氢酯化反应、氢羧基化反应)构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方法存在的难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含3-取代苯酞结构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和真菌中,是传统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在现代医药中受到广泛关注.本综述列举了部分具有生物活性的苯酞类化合物,综述了3-取代苯酞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报道的对映体选择性合成方法,以期对设计、发现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苯酞骨架或类似化合物的方法产生启示作用.这些方法包括:(a)通过形成C—C键的反应构建内酯,例如2-酰基苯甲酸酯等的醇醛缩合/内酯化级联反应;(b)通过形成C—O键的反应构建内酯,例如2-酰基苯甲酸酯的还原内酯化或3-烯基苯酞的还原
含硫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医药、农药和功能材料等领域中,发展绿色、温和、高效的有机硫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理想的绿色氧化剂,氧气可直接引发一些含硫化合物为硫中心自由基,其参与的反应为构建S—S、P—S和C—S键提供了新途径.该方法可避免使用毒性试剂、过渡金属和强氧化剂等,而且反应条件温和.依据反应类型的不同,对近年来氧气引发的硫中心自由基参与的构建S—S、P—S和C—S键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该研究从山黧豆种子萌发6 d后的幼苗根中扩增到β-腈基丙氨酸合成酶基因(LsCAS)的CDS序列,并构建pGEX2T-LsCAS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后,通过GST亲和层析进行LsCAS蛋白纯化,并利用GST标签抗体和大豆半胱氨酸合成酶(Cysteine synthase,CS)抗体对纯化蛋白进行Western-blot验证;纯化后的LsCAS蛋白经凝血酶切除GST标签抗体后,利用凝胶过滤预装柱Superdex 200 Increase 10/300 GL分析判断分子量.结果显示:(1)山黧豆LsCAS基因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毛齿藓短蒴变种(新拟)在中国的分布和毛齿藓属在新疆的分布.研究表明:(1)毛齿藓短蒴变种的主要识别特征为:叶基部鞘状,突然狭窄成线状披针形,背仰,叶缘平展,中肋充满叶上部,背面粗糙,远轴面有厚壁细胞束分化,叶细胞长方形至短长方形;有假根生芽胞;孢蒴椭球形,稍弓形弯曲,蒴齿线状披针形,二裂至近基部.(2)毛齿藓属的3个分类单位在中国均有分布,毛齿藓短蒴变种以较短的孢蒴和蒴柄区别于原变种,以有根生芽胞、叶基部呈明显鞘状、叶缘平展区别于云南毛齿藓的无假根生芽胞、叶基部略呈鞘状、叶缘背卷.(3)在
烯醇类化合物氧化偶联反应作为直接构建C—C键的高效合成方法之一,是有机化学领域研究关注的重点.尽管首例烯醇类化合物氧化偶联反应早在1935年就已被报道,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重视,不过当时反应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该反应在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天然产物全合成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因此,重点概述了近十年来该类型反应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及其在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应用研究进展.
氮杂环卡宾(NHC)催化在有机催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催化的有机反应具有反应方式独特、反应位点丰富、底物和产物结构多样性等特点.然而,随着有机合成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单一的催化体系在底物反应活性及反应选择性方面也逐渐面临一些瓶颈和挑战.近年来,联合催化策略通过两种单一催化体系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单一催化体系无法实现的化学转化,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反应性及反应选择性的精准调控,逐渐成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催化策略.主要综述了近十年来氮杂环卡宾/过渡金属联合催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