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协作学习在教学中具体实施的基本环节,通过研究网络小组协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发现并改进网络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广网络协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组协作学习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习
引言
21世纪高等教育学校教学中,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强大的网络空间以及资源共享促进了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也为协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随之优秀网络平台的出现又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网络协作学习日渐成熟。
《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面对地理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实践。课程致力于通过协作小组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提高师范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最终服务于地理教学。
致力于从实践中总结网络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确保网络协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为网络协作学习更广泛的实施和推广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取数据统计跟踪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小组协作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1年3月—6月。主要研究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08级师范生,即《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的选课学生,总共61人。此外还包括课程的任课教师1名,辅导员4名。
研究过程
课程主要采用鼓励竞争机制督促小组学习,小组内部精诚团结互相学习,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小组成员通过地理多媒体软件的学习,将所学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共同完成一个与地理相关的作品。
协作小组
小组划分采取学习兴趣与多媒体软件技术基础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小组拥有共同学习兴趣,同时弥补软件操作能力的差距。课程总共划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3-7人,由组员选出1名组长。除任课教师外,每个小组配备1名辅导员。
本研究在网络小组协作学习中加入辅导员角色,设定辅导员的参与程度,以此来研究协作学习中辅导员不同程度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辅导员由曾经选修过此课程的研究生担任,且均有过课程助教经验。一方面确保辅导员知识技能符合课程要求,另一方面也拉近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便于协作学习的展开。辅导员所在小组类型不同,其职能亦有所不同。辅导员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性参与以下学习环节:任务设定、问题答疑、进度检查、例会讨论、提供资料。
以任务为导向的协作学习,关键在于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规范的学习过程管理。小组成员总体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决定辅导员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因此根据辅导员参与程度不同将小组分为以下三类:
A类小组中,辅导员根据成员学习基础和能力布置任务,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辅导员参与任务设定、问题答疑、进度检查、例会讨论、提供资料等学习环节;B类小组中,由组长进行组织和协调,成员集体讨论任务的布置和分工。辅导员参与问题答疑、提供资料两个学习环节;C类小组中,由组长进行组织和协调,组内成员集体讨论任务的布置和分工。助教只参与提供资料一个学习环节。
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小组在协作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A类小组协作学习过程比较规范,具备完善的交流和成果共享方式,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B类、C类小组的学习过程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时间和方式,其中有些小组没有交流和成果汇报的环节。(见表1)
表1:小组协作学习情况
研究结果
1.协作学习积极性
课程将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小组页面作为小组协作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台统计跟踪功能提供的数据显示:小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A类小组的网络协作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B类、C类小组;此外小组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差别,个别同学的网络学习活动性较差,组内协调还不够成熟。
其中,小组点击数最高达379次,占全部点击数的16.55%,最低点击数104次占全部点击数的4.54%,大部分小组点击数百分比维持在10%左右,小组活动频率基本持平;而人均点击数最高达到74次,最低为22次,全部小组平均点击数为35,过半数小组人均点击数超过全部小组平均点击数;各个小组的网络活动数据显示,组内最高点击数为144,将近组内平均数的3倍,组内最低点击数为11占组内平均数的1/5。
2.协作学习效果
1)协作学习小组组内评价结果显示,组内成员分数之间没有太大差异,但组员之间认可度非常明显。大部分同学对组长和组内积极贡献的组员表示认可,对于参与协作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的组员也给予了客观的分数。协作小组组内评价人均分数最高的2个小组为B类小组,组内评价人均分数最低的小组为C类小组。
其中,90%的小组组内评分在优秀(8分)以上,组内评分结果中组员的最高得分为9.5,最低得分为7.0。其中同一个小组内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不超过1分,不同小组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不超过3分。此外,10个协作小组中有6个小组组长为组内最高分。其中自评分环节将近70%的同学自评分数高于其他组员评分的平均分。
2)小组协作学习成果整体评价结果显示,各类协作小组之间差异不大。成绩最高的3个均为A类小组。成绩最低的2个小组分别为B类、C类小组。
问题与讨论
此次研究中前3组优秀协作小组均为A类小组,这些小组在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具备以下特点:1、协作学习任务明确具体;2、学习过程进行规范管理;3、完备的例会交流和资源共享模式;4、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空间和资源;5、组内成员定位、分工明确。
不难看出A类小组网络协作学习成绩优秀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在学习中发挥明确协作任务和进行学习管理的作用,这些是在B类、C类小组所缺乏的。
调查显示,与辅导员目前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相比,学生对于辅导员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导致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还不适应,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有待提高。
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协作学习的特点,造成了对小组学习成员明确协作任务和进行学习管理的高度要求。因此在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协作学习初级阶段,教师和辅导员的适度参与非常必要。但是如何确定教师和辅导员在协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如何在网络协作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一理论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黄玲子,黄荣怀.协作学习评价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3]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5]王天淼,网络协作学习评价方法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关键词]小组协作学习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习
引言
21世纪高等教育学校教学中,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强大的网络空间以及资源共享促进了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也为协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随之优秀网络平台的出现又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网络协作学习日渐成熟。
《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面对地理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实践。课程致力于通过协作小组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提高师范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最终服务于地理教学。
致力于从实践中总结网络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确保网络协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为网络协作学习更广泛的实施和推广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取数据统计跟踪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小组协作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1年3月—6月。主要研究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08级师范生,即《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的选课学生,总共61人。此外还包括课程的任课教师1名,辅导员4名。
研究过程
课程主要采用鼓励竞争机制督促小组学习,小组内部精诚团结互相学习,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小组成员通过地理多媒体软件的学习,将所学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共同完成一个与地理相关的作品。
协作小组
小组划分采取学习兴趣与多媒体软件技术基础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小组拥有共同学习兴趣,同时弥补软件操作能力的差距。课程总共划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3-7人,由组员选出1名组长。除任课教师外,每个小组配备1名辅导员。
本研究在网络小组协作学习中加入辅导员角色,设定辅导员的参与程度,以此来研究协作学习中辅导员不同程度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辅导员由曾经选修过此课程的研究生担任,且均有过课程助教经验。一方面确保辅导员知识技能符合课程要求,另一方面也拉近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便于协作学习的展开。辅导员所在小组类型不同,其职能亦有所不同。辅导员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性参与以下学习环节:任务设定、问题答疑、进度检查、例会讨论、提供资料。
以任务为导向的协作学习,关键在于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规范的学习过程管理。小组成员总体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决定辅导员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因此根据辅导员参与程度不同将小组分为以下三类:
A类小组中,辅导员根据成员学习基础和能力布置任务,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辅导员参与任务设定、问题答疑、进度检查、例会讨论、提供资料等学习环节;B类小组中,由组长进行组织和协调,成员集体讨论任务的布置和分工。辅导员参与问题答疑、提供资料两个学习环节;C类小组中,由组长进行组织和协调,组内成员集体讨论任务的布置和分工。助教只参与提供资料一个学习环节。
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小组在协作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A类小组协作学习过程比较规范,具备完善的交流和成果共享方式,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B类、C类小组的学习过程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时间和方式,其中有些小组没有交流和成果汇报的环节。(见表1)
表1:小组协作学习情况
研究结果
1.协作学习积极性
课程将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小组页面作为小组协作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台统计跟踪功能提供的数据显示:小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A类小组的网络协作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B类、C类小组;此外小组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差别,个别同学的网络学习活动性较差,组内协调还不够成熟。
其中,小组点击数最高达379次,占全部点击数的16.55%,最低点击数104次占全部点击数的4.54%,大部分小组点击数百分比维持在10%左右,小组活动频率基本持平;而人均点击数最高达到74次,最低为22次,全部小组平均点击数为35,过半数小组人均点击数超过全部小组平均点击数;各个小组的网络活动数据显示,组内最高点击数为144,将近组内平均数的3倍,组内最低点击数为11占组内平均数的1/5。
2.协作学习效果
1)协作学习小组组内评价结果显示,组内成员分数之间没有太大差异,但组员之间认可度非常明显。大部分同学对组长和组内积极贡献的组员表示认可,对于参与协作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的组员也给予了客观的分数。协作小组组内评价人均分数最高的2个小组为B类小组,组内评价人均分数最低的小组为C类小组。
其中,90%的小组组内评分在优秀(8分)以上,组内评分结果中组员的最高得分为9.5,最低得分为7.0。其中同一个小组内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不超过1分,不同小组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不超过3分。此外,10个协作小组中有6个小组组长为组内最高分。其中自评分环节将近70%的同学自评分数高于其他组员评分的平均分。
2)小组协作学习成果整体评价结果显示,各类协作小组之间差异不大。成绩最高的3个均为A类小组。成绩最低的2个小组分别为B类、C类小组。
问题与讨论
此次研究中前3组优秀协作小组均为A类小组,这些小组在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具备以下特点:1、协作学习任务明确具体;2、学习过程进行规范管理;3、完备的例会交流和资源共享模式;4、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空间和资源;5、组内成员定位、分工明确。
不难看出A类小组网络协作学习成绩优秀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在学习中发挥明确协作任务和进行学习管理的作用,这些是在B类、C类小组所缺乏的。
调查显示,与辅导员目前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相比,学生对于辅导员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导致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还不适应,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有待提高。
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协作学习的特点,造成了对小组学习成员明确协作任务和进行学习管理的高度要求。因此在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协作学习初级阶段,教师和辅导员的适度参与非常必要。但是如何确定教师和辅导员在协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如何在网络协作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一理论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黄玲子,黄荣怀.协作学习评价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3]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5]王天淼,网络协作学习评价方法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