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数中国人的记忆中,小提琴这个乐器都是和盛中国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其小提琴协奏曲《粱祝》,发行的唱片、录像和演出影响了中国近四十年,整整几代琴童。同时盛中国对中国作品的演绎和推广影响深远,不少乐迷表示当年都是通過盛中国第一次听到了高雅的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乐曲,因此留下了感动又美好的回忆。
两个荷包蛋之后,他与父亲成了师生
盛中国1941年出生于音乐之家,父亲盛雪是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专攻声乐。家中11个孩子,10个走上了音乐之路,9个拉小提琴,身为长子的盛中国更在全国拔得头筹。小提琴几乎陪伴了盛中国的全部人生,5岁他便开始跟父亲学琴。母亲清楚地记得,“拜师”当天,从来不下厨的盛雪专门煮了两个荷包蛋,还撒上白糖,吃过这顿早饭,父子俩就成了师生。盛中国对小提琴有着超出父母预料的痴迷,为了能多练会儿琴,小小的他还曾踩在凳子上,把钟表往回拨。盛雪知道儿子是“一匹千里马”,因此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情绪一上来,盛中国挨骂甚至挨打都不在少数。朱冰有时实在看不下去,但年幼的盛中国却说什么都不肯放弃。“儿子并不领我的情。”朱冰在《盛中国学琴记》中这样写道,“他……挣脱了我,要把小提琴拿回去,嘴里不停地哼着说:‘妈妈,我没有受罪!我要拉琴嘛!’”
7岁时,盛中国第一次公开演奏。9岁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广播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大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全国听众都称赞他是“天才琴童”。1954年,13岁的盛中国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盛雪敏锐地感觉到,被掌声鲜花环绕的盛中国开始有了一点儿自满浮躁的苗头。一天,课间操集合时,盛中国“正旁若无人地拉着小提琴”,最担心儿子炫耀琴技的盛雪怒不可遏,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打了他一巴掌,盛中国委屈地跑回了家里。尽管后来也多少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失当,但盛雪无论如何都希望儿子记住,“年轻人还是收敛些好。”每次拉“梁祝”,都让观众有新感觉
1960年,盛中国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1962年,他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获奖,成为最早在国际上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一批演奏家。1964年,盛中国学成归国,在原中央乐团担任独奏员。1979年,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来华访问时曾与盛中国合作演出,并称赞他是“我在中国演奏巴赫双提琴协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1980年,盛中国出访澳大利亚举行独奏音乐会,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将盛中国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
在盛中国的众多代表作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莫过于缠绵凄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盛中国与“梁祝”的故事离不开一个“多”字:他演奏“梁祝”的场次最多,录制的音像也最多。生前接受采访时,盛中国从不吝惜对“梁祝”的赞美和喜爱。“我拉‘梁祝’,就是把西方传统的小提琴演奏技法和中国民族的戏曲音乐语言做一种结合。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刻画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美好的爱情,以死相拼,同时我叉把封建的残暴和矛盾冲突加大,越残暴,你就越同情这对年轻人。”
也正是因为这份独到深入的理解与演绎,盛中国的“梁祝”成为北派演奏的代表,更走进了无数人的心底。一生中,盛中国拉过上万场“梁祝”。对待这首像是已经长在了手上的曲子,盛中国仍然不敢有一丝的松懈。“每次演‘梁祝’,我不是机械地重复,我会有新的处理,随着我的阅历,要常演常新。哪怕你的听众听一百回,他都会觉得有新的东西。”
晚年仍一年演出百场,扶持中国曲目
七十岁高龄的盛中国与他的日籍夫人、钢琴家濑田裕子每年仍要在国内、国外演出100多场。盛中国说:“人不能不吃饭,但人绝对不是为了吃一口饭而活着的。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觉得我在国外做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个愿望: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他们感到我们国家非常美好,让他们通过演奏家的一言一行,觉得今天的中国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国家。我欣慰的是,通过小提琴这个载体,我在国内外听众心中撒下了艺术的种子和对美的追求。”盛中国对中国的艺术普及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唱片流传于世,他在演奏会上也是格外青睐中国民族作品,例如马思聪的《牧歌》《春天舞曲》《思乡曲》;施光南的《瑞丽江边》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针对西洋乐器、音乐在中国普及的情况,盛中国认为把手伸向西洋是对的,但更应关注和扶持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像小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也要尽可能地表现本民族的东西,具有民族魂。“人有灵魂,国家有国魂。国魂是从文化上体现的所以要像办教育一样扶持它。”
学琴练琴绝不是为了考级,而是美育
盛中国不仅是杰出的演奏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小提琴教育家。他的演绎非常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情感性,并在演奏和教学当中灌注了他的教育思想:教琴首先是教育人。琴童们是从考级曲目的示范视频中认识了盛中国,而盛中国却始终教育我们,学琴练琴绝不是为了功利与外在的考级,而是出于一种美育的作用,使接触到艺术的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人。盛中国认为,热爱和学习古典音乐的孩子,一定是情感丰富、易于感动、善良、有审美格调的孩子。音乐是崇尚美好的,受过音乐熏陶的孩子本能的会拒绝丑恶和暴力,会很容易融入社会,也会成为一个容易受公众欢迎的人。
而他却认为,对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不能以郎朗、李云迪等音乐天才为榜样。纵观学乐器的孩子中,95%是做不了专家的,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成家,而是为了成人。而那5%能在专业音乐道路上走的更远的孩子,不仅自己要有极高的天分,还得遇到‘明’师,这里的‘明’不是‘有名’的‘名’,是‘明白’的‘明’,现在想有名太容易了,而明白的师傅全世界没几个。李云迪、郎朗都碰到了明白的师傅,因此才造就了他们。
摘编自《北京晚报》、新华网
两个荷包蛋之后,他与父亲成了师生
盛中国1941年出生于音乐之家,父亲盛雪是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专攻声乐。家中11个孩子,10个走上了音乐之路,9个拉小提琴,身为长子的盛中国更在全国拔得头筹。小提琴几乎陪伴了盛中国的全部人生,5岁他便开始跟父亲学琴。母亲清楚地记得,“拜师”当天,从来不下厨的盛雪专门煮了两个荷包蛋,还撒上白糖,吃过这顿早饭,父子俩就成了师生。盛中国对小提琴有着超出父母预料的痴迷,为了能多练会儿琴,小小的他还曾踩在凳子上,把钟表往回拨。盛雪知道儿子是“一匹千里马”,因此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情绪一上来,盛中国挨骂甚至挨打都不在少数。朱冰有时实在看不下去,但年幼的盛中国却说什么都不肯放弃。“儿子并不领我的情。”朱冰在《盛中国学琴记》中这样写道,“他……挣脱了我,要把小提琴拿回去,嘴里不停地哼着说:‘妈妈,我没有受罪!我要拉琴嘛!’”
7岁时,盛中国第一次公开演奏。9岁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广播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大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全国听众都称赞他是“天才琴童”。1954年,13岁的盛中国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盛雪敏锐地感觉到,被掌声鲜花环绕的盛中国开始有了一点儿自满浮躁的苗头。一天,课间操集合时,盛中国“正旁若无人地拉着小提琴”,最担心儿子炫耀琴技的盛雪怒不可遏,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打了他一巴掌,盛中国委屈地跑回了家里。尽管后来也多少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失当,但盛雪无论如何都希望儿子记住,“年轻人还是收敛些好。”每次拉“梁祝”,都让观众有新感觉
1960年,盛中国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1962年,他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获奖,成为最早在国际上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一批演奏家。1964年,盛中国学成归国,在原中央乐团担任独奏员。1979年,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来华访问时曾与盛中国合作演出,并称赞他是“我在中国演奏巴赫双提琴协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1980年,盛中国出访澳大利亚举行独奏音乐会,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将盛中国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
在盛中国的众多代表作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莫过于缠绵凄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盛中国与“梁祝”的故事离不开一个“多”字:他演奏“梁祝”的场次最多,录制的音像也最多。生前接受采访时,盛中国从不吝惜对“梁祝”的赞美和喜爱。“我拉‘梁祝’,就是把西方传统的小提琴演奏技法和中国民族的戏曲音乐语言做一种结合。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刻画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美好的爱情,以死相拼,同时我叉把封建的残暴和矛盾冲突加大,越残暴,你就越同情这对年轻人。”
也正是因为这份独到深入的理解与演绎,盛中国的“梁祝”成为北派演奏的代表,更走进了无数人的心底。一生中,盛中国拉过上万场“梁祝”。对待这首像是已经长在了手上的曲子,盛中国仍然不敢有一丝的松懈。“每次演‘梁祝’,我不是机械地重复,我会有新的处理,随着我的阅历,要常演常新。哪怕你的听众听一百回,他都会觉得有新的东西。”
晚年仍一年演出百场,扶持中国曲目
七十岁高龄的盛中国与他的日籍夫人、钢琴家濑田裕子每年仍要在国内、国外演出100多场。盛中国说:“人不能不吃饭,但人绝对不是为了吃一口饭而活着的。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觉得我在国外做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个愿望: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他们感到我们国家非常美好,让他们通过演奏家的一言一行,觉得今天的中国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国家。我欣慰的是,通过小提琴这个载体,我在国内外听众心中撒下了艺术的种子和对美的追求。”盛中国对中国的艺术普及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唱片流传于世,他在演奏会上也是格外青睐中国民族作品,例如马思聪的《牧歌》《春天舞曲》《思乡曲》;施光南的《瑞丽江边》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针对西洋乐器、音乐在中国普及的情况,盛中国认为把手伸向西洋是对的,但更应关注和扶持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像小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也要尽可能地表现本民族的东西,具有民族魂。“人有灵魂,国家有国魂。国魂是从文化上体现的所以要像办教育一样扶持它。”
学琴练琴绝不是为了考级,而是美育
盛中国不仅是杰出的演奏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小提琴教育家。他的演绎非常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情感性,并在演奏和教学当中灌注了他的教育思想:教琴首先是教育人。琴童们是从考级曲目的示范视频中认识了盛中国,而盛中国却始终教育我们,学琴练琴绝不是为了功利与外在的考级,而是出于一种美育的作用,使接触到艺术的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人。盛中国认为,热爱和学习古典音乐的孩子,一定是情感丰富、易于感动、善良、有审美格调的孩子。音乐是崇尚美好的,受过音乐熏陶的孩子本能的会拒绝丑恶和暴力,会很容易融入社会,也会成为一个容易受公众欢迎的人。
而他却认为,对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不能以郎朗、李云迪等音乐天才为榜样。纵观学乐器的孩子中,95%是做不了专家的,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成家,而是为了成人。而那5%能在专业音乐道路上走的更远的孩子,不仅自己要有极高的天分,还得遇到‘明’师,这里的‘明’不是‘有名’的‘名’,是‘明白’的‘明’,现在想有名太容易了,而明白的师傅全世界没几个。李云迪、郎朗都碰到了明白的师傅,因此才造就了他们。
摘编自《北京晚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