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夏目漱石(1867一1916)是日本近代著名文豪,著作颇丰,《路边草》(一译《道草》,1915)便是夏目漱石晚年所写的两部重要作品之一(另一部是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明暗》(一译(明与暗》,1916))。《路边草》是一部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梳理《路边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是理解夏目漱石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中日交流的要点之一。
关键词:夏目漱石;《路边草》;传播
一、翻译出版情况
首先,对于《路边草》的书名翻译问题向来众说纷纭,西南大学的谭建川先生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漫谈日本书名的中文翻译》一文,文中写道“笔者认为夏目漱石的自传性小说《道草》的中文译名《路边草》也颇有值得推敲之处,……若译为“途中仿徨”或者干脆借用鲁迅先生的书名《仿徨》或许更贴切一些。”①。谭先生认为“道草”正好符合主人公由于受到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从而孤独苦闷的情景,而“路边草”使人无法领会其真正的意义。198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柯毅文翻译的《路边草》;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柯毅文翻译的《路边草》和周大勇翻译的《心》合为一集,题名《心•路边草》,列入该社的《日本文学丛书》再次出版,何乃英教授为该译本做了序,以翔实的资料,介绍、分析了《心》和《路边草》的写作背景和内容。201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魏雨翻译的《路边草》。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大陆地区,《路边草》的翻译版本(包括再版本)有四种,列表如下:
序号译名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列入丛书1《路边草》柯毅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02《心•路边草》周大勇,柯毅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日本文学丛书 3《路边草》魏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更名前叫京华出版社)2013.5
由上表可见,《路边草》在中国的翻译有柯毅文和魏雨两种译本。两位译者各具风格,两种译本也各有千秋,都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在推动夏目漱石在中国传播的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我们以开篇为例,来考察和分析两种译本的翻译和特点。原文:健三《けんぞう》が遠い所から帰って来て駒込《こまごめ》の奥に世帯《しょたい》を持ったのは東京を出てから何年目になるだろう。彼は故郷の土を踏む珍らしさのうちに一種の淋《さび》し味《み》さえ感じた。彼の身体《からだ》には新らしく後《あと》に見捨てた遠い国の臭《におい》がまだ付着していた。彼はそれを忌《い》んだ。一日も早くその臭を振《ふる》い落さ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思った。そうしてその臭のうちに潜んでいる彼の誇りと満足にはかえって気が付かなかった。彼はこうした気分を有《も》った人にありがちな落付《おちつき》のない態度で、千駄木《せんだぎ》から追分《おいわけ》へ出る通りを日に二返ずつ規則のように往来した。
1. 柯毅文的译文健三曾离开过东京,几年后,又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在驹込后街安了家。他踏上故土时,感到很亲切,但也很寂寥。他刚离开那个国家,身上还沾有那里的习气,想尽早把它拂去,却没有注意到其中隐藏着自豪和满足感。
沾有那种习气的人,总是神气活现的。他每天都是这副神态,按常规在千驮木到追分的大街上往返两次。②
2. 魏雨的译文健三离开东京有几年的时间了,这次从遥远的地方归来,住在驹込后街。他踏上故土时,觉得无比亲切,同时又有一种伤感油然而生。刚到新环境,他的身体里还沉积着那种习气,想尽早摒弃它,却没有注意到其中隐藏着的自豪和满足。他跟那些沾有那种习气的人一样,充满神气,每天按部就班,在千驮木到追分的大街上往返两次。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柯毅文的译文文笔老练、简洁流畅,长短句相间读来一气呵成,而魏雨的译文故事性则更强,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柯译将原文的头两段翻译为一段,这样结构上更为紧凑,而魏译则坚持译为两段,显得更忠实于原著。柯译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巧妙地选择汉语的词汇和句式,译文富于创造而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文句流畅而不落俗套。魏雨的翻译多采用直白的口语,但满足于直译,缺乏《路边草》的神韵。 作品叙述的是留学归国的健三在心理上和养父母、姐姐夫妻俩、舅舅以及把他视为不知人情世故的妻子之间的关系,描绘了日本的家族构造中包含的重压感,向往现代生活的健三依然被旧思想蚕食。从上述段落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魏译忠于原文,力求传达出原文的风格,可以说魏译《路边草》不失为一部成功的译作。但是,有些词句,直译的痕迹明显,指代也不明确,缺乏像柯译那样的连贯性,读来不太流畅。与此相比,柯译较生动,句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表现出健三身上旧和新之间的矛盾。翻译只有日臻完美,而没有尽善尽美。两位译者的译本各具所长,为中国读者了解夏目漱石搭建了桥梁。
二、介绍、评论与研究情况在大量翻译漱石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夏目漱石评论与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我国学者撰写的《日本文学史》、《东方文学史》里特别对夏目漱石进行介绍和研究。刘振流先生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夏目漱石的评论,收在了论文集《日本文学论集》中。何乃英先生的《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而精炼的介评夏目漱石生平和创作的著作。李国栋写的《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l990年),对漱石的中长篇小说做了系统的述评。而由中国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何少贤的《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专门研究了夏目漱石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想。此外,我国学者对《路边草》及其与中国作家的比较研究也颇有成果。王玉、章明、郭晓、郑微等,都在这方面发表了有见解的新颖的研究论文。如:王玉的《夏目漱石的<道草>与钱钟书的<围城>的比较》和《夏目漱石<道草>论——从健三看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期刊]2011); 章明、郭晓的《论<道草>中夏目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转变》(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3-8);郑微的《论夏目漱石<路边草>中的中国书法元素》(名作欣赏[期刊] 2013)。
三、网络传播情况《路边草》自从1918年由周作人介绍到中国,就吸引了无数中国读者的兴趣,豆瓣、天涯、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上关于夏目漱石和《路边草》的讨论数不胜数。比如天涯社区就有将近七百的帖子,几百万的粉丝,讨论范围包括夏目漱石生平、作品的翻译和推敲、艺术手法、审美追求和主题探究等等。这些都扩大了夏目漱石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有利于中日文学交流更进一步发展。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盛名, 被称为 “国民作家”、“心理小说家”,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世界范围内也拥有众多读者。系统梳理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包括与日本古典文学、中国哲学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解①〖ZK(#〗谭建川.漫谈日本书名的中文翻译[J].日语知识.2012(02)
②《路边草》[M]柯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③《路边草》魏雨译[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
关键词:夏目漱石;《路边草》;传播
一、翻译出版情况
首先,对于《路边草》的书名翻译问题向来众说纷纭,西南大学的谭建川先生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漫谈日本书名的中文翻译》一文,文中写道“笔者认为夏目漱石的自传性小说《道草》的中文译名《路边草》也颇有值得推敲之处,……若译为“途中仿徨”或者干脆借用鲁迅先生的书名《仿徨》或许更贴切一些。”①。谭先生认为“道草”正好符合主人公由于受到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从而孤独苦闷的情景,而“路边草”使人无法领会其真正的意义。198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柯毅文翻译的《路边草》;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柯毅文翻译的《路边草》和周大勇翻译的《心》合为一集,题名《心•路边草》,列入该社的《日本文学丛书》再次出版,何乃英教授为该译本做了序,以翔实的资料,介绍、分析了《心》和《路边草》的写作背景和内容。201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魏雨翻译的《路边草》。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大陆地区,《路边草》的翻译版本(包括再版本)有四种,列表如下:
序号译名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列入丛书1《路边草》柯毅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02《心•路边草》周大勇,柯毅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日本文学丛书 3《路边草》魏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更名前叫京华出版社)2013.5
由上表可见,《路边草》在中国的翻译有柯毅文和魏雨两种译本。两位译者各具风格,两种译本也各有千秋,都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在推动夏目漱石在中国传播的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我们以开篇为例,来考察和分析两种译本的翻译和特点。原文:健三《けんぞう》が遠い所から帰って来て駒込《こまごめ》の奥に世帯《しょたい》を持ったのは東京を出てから何年目になるだろう。彼は故郷の土を踏む珍らしさのうちに一種の淋《さび》し味《み》さえ感じた。彼の身体《からだ》には新らしく後《あと》に見捨てた遠い国の臭《におい》がまだ付着していた。彼はそれを忌《い》んだ。一日も早くその臭を振《ふる》い落さ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思った。そうしてその臭のうちに潜んでいる彼の誇りと満足にはかえって気が付かなかった。彼はこうした気分を有《も》った人にありがちな落付《おちつき》のない態度で、千駄木《せんだぎ》から追分《おいわけ》へ出る通りを日に二返ずつ規則のように往来した。
1. 柯毅文的译文健三曾离开过东京,几年后,又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在驹込后街安了家。他踏上故土时,感到很亲切,但也很寂寥。他刚离开那个国家,身上还沾有那里的习气,想尽早把它拂去,却没有注意到其中隐藏着自豪和满足感。
沾有那种习气的人,总是神气活现的。他每天都是这副神态,按常规在千驮木到追分的大街上往返两次。②
2. 魏雨的译文健三离开东京有几年的时间了,这次从遥远的地方归来,住在驹込后街。他踏上故土时,觉得无比亲切,同时又有一种伤感油然而生。刚到新环境,他的身体里还沉积着那种习气,想尽早摒弃它,却没有注意到其中隐藏着的自豪和满足。他跟那些沾有那种习气的人一样,充满神气,每天按部就班,在千驮木到追分的大街上往返两次。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柯毅文的译文文笔老练、简洁流畅,长短句相间读来一气呵成,而魏雨的译文故事性则更强,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柯译将原文的头两段翻译为一段,这样结构上更为紧凑,而魏译则坚持译为两段,显得更忠实于原著。柯译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巧妙地选择汉语的词汇和句式,译文富于创造而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文句流畅而不落俗套。魏雨的翻译多采用直白的口语,但满足于直译,缺乏《路边草》的神韵。 作品叙述的是留学归国的健三在心理上和养父母、姐姐夫妻俩、舅舅以及把他视为不知人情世故的妻子之间的关系,描绘了日本的家族构造中包含的重压感,向往现代生活的健三依然被旧思想蚕食。从上述段落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魏译忠于原文,力求传达出原文的风格,可以说魏译《路边草》不失为一部成功的译作。但是,有些词句,直译的痕迹明显,指代也不明确,缺乏像柯译那样的连贯性,读来不太流畅。与此相比,柯译较生动,句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表现出健三身上旧和新之间的矛盾。翻译只有日臻完美,而没有尽善尽美。两位译者的译本各具所长,为中国读者了解夏目漱石搭建了桥梁。
二、介绍、评论与研究情况在大量翻译漱石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夏目漱石评论与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我国学者撰写的《日本文学史》、《东方文学史》里特别对夏目漱石进行介绍和研究。刘振流先生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夏目漱石的评论,收在了论文集《日本文学论集》中。何乃英先生的《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而精炼的介评夏目漱石生平和创作的著作。李国栋写的《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l990年),对漱石的中长篇小说做了系统的述评。而由中国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何少贤的《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专门研究了夏目漱石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想。此外,我国学者对《路边草》及其与中国作家的比较研究也颇有成果。王玉、章明、郭晓、郑微等,都在这方面发表了有见解的新颖的研究论文。如:王玉的《夏目漱石的<道草>与钱钟书的<围城>的比较》和《夏目漱石<道草>论——从健三看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期刊]2011); 章明、郭晓的《论<道草>中夏目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转变》(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3-8);郑微的《论夏目漱石<路边草>中的中国书法元素》(名作欣赏[期刊] 2013)。
三、网络传播情况《路边草》自从1918年由周作人介绍到中国,就吸引了无数中国读者的兴趣,豆瓣、天涯、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上关于夏目漱石和《路边草》的讨论数不胜数。比如天涯社区就有将近七百的帖子,几百万的粉丝,讨论范围包括夏目漱石生平、作品的翻译和推敲、艺术手法、审美追求和主题探究等等。这些都扩大了夏目漱石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有利于中日文学交流更进一步发展。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盛名, 被称为 “国民作家”、“心理小说家”,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世界范围内也拥有众多读者。系统梳理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包括与日本古典文学、中国哲学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解①〖ZK(#〗谭建川.漫谈日本书名的中文翻译[J].日语知识.2012(02)
②《路边草》[M]柯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③《路边草》魏雨译[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