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符合人才需求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bin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基于上海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共同努力探索以职业能力递进为核心、工作过程为导向、课标赛相融合的模块化贯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区域快速发展所需的报关行业人才。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课程一体化设计;产业转型升级
  一、上海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2010年起,上海市开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根据上海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骨干行业的需要及职业岗位要求,选择具有较好贯通基础和专业优势的职业院校,进行贯通培养试点探索,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快培养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大胆尝试。这将成为当前建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影响这一模式实施有效性的核心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贯通培养的专业的选择与确定、中高职院校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培养方案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和教师团队及其素质。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目前,很多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都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交叉重复现象,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为政”,专业衔接基础无法关联,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零散造成专业技能还不如中职的学生掌握全面,出现专业技能倒挂的现象,甚至5年后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产业发展形势和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本文将以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基于目前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二、上海中高职贯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路径
  (一)迅速响应“互联网+”时代下的产业升级,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伴随着上海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自贸区的建设,国际商务、外贸服务人才已成为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下跨境电商的袭来,助推传统外贸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国家密集出台行政简化措施,推进“大通关”改造、物流便利化及产业供应链的优化,对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行业靠掌握不透明信息资源吃价差、靠低值劳动力挤利润的生存法则已经终结。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机器人将承担大量简单的劳动,传统模式的岗位分工界限将逐渐模糊,具有单一岗位技能或者技术含量不高的人员将被淘汰。目前许多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传统岗位的重组或再构,例如现场报关员的岗位正在快速萎缩,货代操作岗位正逐步被货代客服岗位兼并。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对此做出快速响应,与仅靠三年的中职或高职培养相比,系统的五年一贯制培养显然更能有效适应水涨船高的行业要求,更好地跟上市场发展态势、契合行业需求。
  (二)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培养目标升级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外经贸行业的升级转换也必然要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升级。由于工作与技术的性质发生改变,要求职业人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判断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同时兼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比如传统的报关员是填制单据,奔走于海关、码头等地,是一名报关代理,而现在企业所需的应该是在懂得企业的运作及海关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关务筹划,消除企业管理隐患,促成企业加强同海关的磋商、合作与交流的“关务咨询”或“报关商务”的人员。这就大大提升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直观表现就是学历要求的提高,中职生的就业面日益狭窄。同时,业态的转变也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进行升级。未来企业需要掌握复合技能、学习创新能力强、善于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为客户提供优质增值服务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
  (三)寻找符合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
  在学院“素能一体、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方针指引下,准确定位产业发展形势,立足行业发展引致的人才需求的转型升级,深化“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一主线、双贯通、三方协同、四抓手”的人才培养思路,设计基于学分制转换的课程体系,开发进阶式课程模块一体化设计,促进各类相关要素相互协调与有机整合。
  “一主线”,即紧扣“产教融合”为核心;“双贯通”,即构造学历衔接的立交桥通路,在试点开展“中高贯通”的基础上,瞄准“专本衔接”,实现“中职——高职——本科”的有序递进;“三方协同”,即中高职学校联合行业企业三方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四抓手”,即坚持“课、标、赛一体”,推进现代学徒制,立足于职业素质本位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上海中高职贯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为了进行有效的衔接,首先要理清两者的区别,才能根据“一主线、双贯通、三方协同、四抓手”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职业能力递进为核心、工作过程为导向、课标赛相融”的模块化贯通课程体系。
  (一)基于企业调研结果,分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在招聘报关相关岗位时,对于中职毕业生着重强调他们应该具备熟练的报关、报检或货代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沟通与学习能力,在工作中只需填制单据,奔走于海关、码头等地。但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希望他们在懂得企业的运作及海关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关务筹划,消除企业管理隐患,促成企业加强同海关的磋商、合作与交流,具有较强的判断力、执行力、创造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根据调研结果,对中高职阶段对应的工作岗位有个全面的认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分通关和货运两个专业方向。通关专业方向中职阶段对应的岗位有报关助理、报检助理和单证预录员,高职阶段对应的岗位有预归类员、和报关报检员等。货运专业方向中职阶段对应的岗位有货代操作和货代单证,高职阶段对应的岗位有货代销售、货运调度、货代客服和货运跟单等。   (二)经过核心岗位分析,明确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核心岗位分析职业能力要求,明确了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格,绝不能与中职培养目标混淆。
  货代销售员是针对公司业务项目,了解市场、制定销售计划,开发目标客户,完成公司销售计划,对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做好客户与公司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能开拓市场,寻找客户,并与客户进行磋商洽谈确定业务关系,对已有客户进行维护。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递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标赛相融”的模块化贯通课程体系
  构建的培养模式是在五年一贯制的教育过程中,分三个阶段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及提升。第一阶段是第一至第七学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第二阶段是第八至第九学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阶段是第十学期,通过顶岗实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
  试图搭建“三通”课程体系,即文化与通识类课程连通、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课程贯通、具有前瞻性的新课程开通,尝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贯通教育人才“技能高、素质硬、发展远”的培养目的。
  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分析实际业务岗位中的工作任务,打破原有的课程限制,构建符合报关企业从业人员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接职业标准、嵌入技能竞赛项目进行课程重组编排,实现“课标赛相融”,使课程开发、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与岗位能力紧密链接。本课程体系由人文素质平台、专业技术平台、现代技能平台、特色选修平台这四大平台构建而成。设计人文素质及通用类课程、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的前后贯通,实现职业能力的层级递进;针对市场及行业发展态势,在专业技术平台中的“专业拓展模块”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采购与供应链专业,在特色选修平台增加了网络营销、沟通实战技巧、创业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
  同时,在与上海兴亚报关公司“冠名订单班”合作的基础上,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以培养企业紧缺的“预归类”岗位为主,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重点是在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和强化校外实习管理,在工学结合深度上寻求增量,工学交替,使学徒逐步成长为合格的预归类从业人员。
  四、结语
  中高职贯通的培养不是简单地“3+2”的分开培养,是要寻求比“3+2”达到更高的培养规格,从职业技能的递进培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贯通培养,快速响应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培养顺应市场人才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夫.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J].时代经贸,2013(15).
  [2]李钰.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2(22).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研研究,2012(5).
  [4]童宏祥.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1(18).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津贴补贴分配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促进高职院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省各高职院校在探索建立绩效优先、优绩优酬的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方面进行了大胆和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绩效工资;绩效分配;实践  一、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的背景  2006年6月,国家人事部、财政部《事业单位工
期刊
摘要:兰州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都曾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但二者最终不免被撤销的命运。究其原因,或由于学科底蕴差,研究实力薄弱,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生就业前景堪忧;或由于学术质量低下,竞争环境激烈,研究经费短缺,理论脱离实践。这反射出教育学愈加深重的学科危机,只有扎根于中国教育实践、提升教育理论的学术品性,重视中国教育元素,建构呼应时代问题的教育学才是出路。  关键词:教育学院;学科危机;出路 
期刊
摘要:以质的研究范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系正义的演进规律与生成逻辑进行描述性与过程性的研究,发现: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关系正义水平较低;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关系非正义以“文化规约塑造低度关系正义的意识形态加上先赋资本的不足而身陷无权、剥削、边缘化处境,导致自我贬抑与怀疑,不断身份类化与认同形成弱势群体,进一步主动边缘化自己而强化强势群体非正义行为,产生无尊严感”的逻辑生成。③杨所界定的关系
期刊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坚守的传统,从《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到《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再到《反思教育》,人文主义价值观贯穿始终。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源自对世界格局和教育格局变化的忧虑,以及对教育改变世界的信念。而它的践行,需要增强教育的包容性、重视学习空间、采用综合教育方法
期刊
摘要:大力发展来华学历生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今后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700名江苏省来华学历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学质量高、有奖学金和校园安全是影响来华学历生择校的三大主要因素。来华学历生普遍认为获取择校信息一般偏难,而中国大学的网站、朋友介绍以及本国留学中介机构是来华学历生获取择校信息的主要途径。鉴于此,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优化留学人员结构,各高校应
期刊
摘要:知识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普遍形态,而跨学科性是知识生产模式2最主要的特征。从模式1到模式2的知识生产方式主要发生几个转向:知识生产属性的转向:从自治到自反;知识生产场域的位移:从大学到社会机构;知识生产过程的情境性: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模式2的变化对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建制、师资配置和学生培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跨学科研究的转型需要开放组织边界、构建多元化跨学科单位;以情境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相关学者、项目基金、研究内容等五个方面,对近11年来CSSCI期刊中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态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学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学术研究的集群效应;研究范式还处于探索形成阶段;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视角不够宽广;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较少。在此基础上,建议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突出发挥学术组织和刊物的引领作用,强化理论范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启动“研究卓越计划”,以推动世界一流科学研究发展和学科建设。然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研究卓越计划”实施中目标定位、学科规制、遴选制度、组织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尽管这些“研究卓越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疑点亟待深入探讨。  关键词:世界一流;学科;研究卓越计划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为推进世界一流科学研究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
期刊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市场逻辑引致了社会诸领域从一元政府逻辑框架下的分离,多重制度逻辑结构逐渐形成。地方本科院校嵌入多重制度逻辑环境中,办学行为处于多元化的制度场域,政府、市场、大学和文化等多重制度逻辑冲突造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制度化困境。多重制度逻辑冲突的长期性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对多重制度逻辑冲突实施有效管理,采取整合式的应对策略,将制度性约束与制度性战略资源辩证
期刊
摘要:高校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密度日益深化,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留学工作不仅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国家开放包容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更是为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通过来华的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对留学生个体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