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理论模型之构建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g1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职教领域,课程评价理论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体现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文章介绍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从社会宏观、学校中观、课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内容,并建立了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三角理论模型,它们互相依存互为影响,相互之间组成了环环相扣的闭合系统。
  关键词:就业导向;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65-03
  在职业教育领域,课程评价理论远没有普通教育领域这么丰富和完善,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客观上制约了职业学校评价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现在的课程评价主要表现在微观层面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对社会宏观、学校中观课程评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而不可能构建出社会评价、学校评价与课堂评价的完整体系,其研究价值显而易见。下面具体阐述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理论模型。
  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内涵界定
  美国教育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教育评价是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资料,以便协助决策者在诸种可行的途径中选择最优方式而行的历程。”即评价=搜集信息+判断赋值+改进决策。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现了“护理专业”和“就业导向”的特色,以是否满足护士职业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课程在实现护理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性、吻合度及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价值评判,包括对护理专业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效果等方面,根据预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规程和方法,系统地、有步骤地做出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全面体现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以及学校对护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贯彻实施等方面,各个指标之间应互不包含、互不兼容,指标与指标之间应层次鲜明,是一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指标的有机组合,从而系统、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护理专业的课程评价。
  构建就业导向下的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理论基础
  护理职业教育的要求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这就对我国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态度上强调职业价值观、人道主义观念等;在能力方面具备临床、社区、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护理专业核心能力,注重护理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应急能力、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在知识结构上除了具备护理、医学基础知识外,强调社会人文学科等知识。护理职业教育也必须按照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因此,学校要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政策措施上坚持以岗位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岗位能力和适应就业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潮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与罗马,其后又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崛起。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本主义思潮再度兴起。人本主义重新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使人性价值得以回归。其核心思想是从“一切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对自我和人性进行肯定。反映到教育教学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主张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验知识的运用。反映到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上,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利用职场化的环境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同时,完善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促进教师职教水平的提升,造就出更多精于业务、长于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后期,针对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思想的弊端,建构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把学习置于一个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程评价应采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评价内容应关注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习得的动态过程,向重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向转变;评价标准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向重视个体差异、个性发展的评价。这就需要课程体系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在教学实施中更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开展多方面评价,帮助教师诊断、反思教学中的得失,获得持续改进的动力支持。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智力结构由七种智力组成,即语言、音乐、数理、空间、运动、交流和内省。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拥有七种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且这七种智力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只是每种智力发挥的程度不同。这些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强调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教学过程评价,全面开放地收集评价信息,注重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多元智能理论还告诉我们,课程的设置、内容、安排、评价标准和方法上要体现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全面地衡量每个个体。
  系统论 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科学理论指出,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一方面,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存在,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进行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时,可从社会宏观、学校中观、课堂微观去全面评价;在构建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内部各评价要素之间的关系时,对指标的选择、确定、内涵界定等都要从评价目的、对象和现实状况等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具有客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特定评价客体的水平。   就业导向下的护理专业课程评价内容
  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他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分成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对应的课程评价也应与之相适应。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按照评价层级,可以在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三个层面分别进行评价。
  社会层面的管理部门是国家和地方各级卫生部门,加上各个护理医疗机构,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在行业调研和就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探求护理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在这方面,国家有明确的规定: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学校层面涉及学校相关领导、教务、教研、系部等部门,关注的是培养目标指导下课程要素的总体把握和课程方案的合理安排,从课程的提出、定位、设置到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再到形成具体的课程教学标准和要求,对课程教学章节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料、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条件(师资配置、实训条件、教学设施等)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判。评价主要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基准,评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程度,考量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护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养成状况,评判课程教学条件的满足力度。
  课堂层面就是课程的实施阶段,也就是所说的课堂教学,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优劣等。对课程实施的评价比较具体,其评价标准一般以定量为主,辅以定性分析。这一阶段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任课教师则是参与了课程实施的主导。也可吸纳相关专任教师和其他课程行业专家参加,这一点在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经常出现。定量评价适宜采用目标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树立教学理念,可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重点测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其中渗透的职业素养培养程度。定性分析更宜采用过程模式,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活动进行如实的反馈,做到对定量评价的完美补充。在课程实施后,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课程的质量和总体效果做出准确判断,提出翔实的证据及改进意见。
  在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三个层面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对课程建设进行整体评价,即课程建设水平评价。它是综合性效果评价,是指对课程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效益的全方位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在课程实施一定时期后对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效性、创新性进行价值评判。参与课程评价的主体包括护理行业专家、课程教育专家、学校相关领导和护理教师及护理一线的人员,共同商讨课程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要通过总结性评价对课程建设水平做出评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从中不断涌现出“精品课程”,并且使这些“精品课程”得到合理的配置。
  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理论模型
  完整的课程应该从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课堂三个层面进行评价。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依存互为影响,相互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闭合系统,组成一个三角模型。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三角理论模型(见下页图1)。社会层面对护理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现为以指导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评价,明确了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的课程目标,为整个课程评价定下了基调;学校层面的评价体现为以准备为中心的课程方案评价,做好课程方案设计和配套的师资、软硬件建设工作,一方面,要服从并服务于社会层面的评价,同时为课堂评价指明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另一方面,课堂层面的评价体现为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应在教学实验实训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去贯彻,其结果要对学校层面的评价负责,最终既要符合社会评价的宗旨,也要对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起到评鉴作用。
  就业导向下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理论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宜的社会、学校、课堂三个层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并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综合考评课程体系的优劣,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满足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杨成俊.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的研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09(12):16-19.
  [5]陶红林,肖仁政.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48.
  作者简介:
  周汉锋(1974—),男,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教法。
其他文献
三塘湖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为右倾的富集型,Eu异常不明显;过渡金属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高度一致,Ti到Ni总体递进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广大农民家庭成了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同时
储集层渗透率是影响气田动态预测指标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但根据测井、岩心分析、试井等方法获得的渗透率值都不能直接用于长庆碳酸盐岩气藏的储集层建模.气田生产实践证明,试
关于文献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孙东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图书馆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效率低、人力物力浪费严重等现象。针对这种情
【正】 1989年上半年以来的“市场疲软”,实质上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理论界大多囿于对社会商品总供求失衡的表层分析之中,却未真正揭示其内在生成机理
【正】 周大新从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十数年来,他的创作由短篇扩展到中篇、长篇,由军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由现实题材扩展到历史题材,构筑起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
【正】 任何人才的成长都有其规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1页)。本文拟就与青年领导干部成长有必然联系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要中高职衔接.而且职业教育要有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在我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往往与“专升本”联系起来。教育行政部门似乎
【正】 人格即人的思想道德品格。爱因斯坦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素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