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析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质量。当前,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也要将生态规划纳入其中,随着当前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也成为了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讨论了怎样更好地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规划,有利于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引言:随着当前全球污染问题逐渐加剧,全球各个国家的环保意识都逐渐增强,近些年都开始了节能减排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我国,城市的规划与发展过程中也加入了相应的生态规划等活动,充分体现出城市的规划理论和现代化生态的理论。在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的保护。因此,要从生态的理念出发程序的规划设计,在实现城市发展的同时将保护环境落到实处。本文从当前我国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出发,对于生态化建设的理论和内容进行了论证,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述
  生态规划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是在传统城市规划的方法上根据生态价值观所提出的新的规划方法。当前,城市生态规划是我国的一项专项规划,以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目的在于凸显生态规划的重要性。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形势。根据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要求对于城市进行合理的生态发展建设,将生态平衡的理论贯穿到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确保社会发展的均衡性。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根据城市的定位进行后续规划的,提高资源的协同性,改善城市的建设效果。这样,才可以在保证居民良好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2、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首要的原则就是保证城市的生态系统,为了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城市绿化的覆盖率,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就要对于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子进行良好的利用,提高城市的综合生态水平。其次,在规划过程中,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味的绿化设计并不能给城市生态规划带来良好的效果,而是要在规划过程中,系统的研究城市的具体情况,对于其整体进行规划,在满足其生态功能的同时,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此外,当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在对于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体现出其中的长久性,不对于现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坏,同时还保证城市未来发展的完整性。最后,还要在规划过程中保证城市设计的经济型,将城市的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和能源的投入,促进城市的长久发展。
  3、当前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在规划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科学性。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足,当前,对于城市的生态规划大多数还是宏观性、笼统性为主,没有落到实处,这样,就会导致生态城市的建设趋于表面化,缺乏实际的成果,对于生态建设来说,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看到效果,因此在规划上一定要从长远出发,将其规划到实处,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2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就当前来看,尽管生态建设的口号十分响亮,政府也在大力投入进修生态城市的建设,但是国民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还极其欠缺,不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去。当前,政府一直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提倡,同时也在强制要求市民践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助,参与度较低。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还是留于口头,并没有付诸实践,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进展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3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时,管理力度不足,并且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为了因为追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种追求会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面对这种情况,有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督责任,使得各个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4、生态城市规划的探析
  4.1首先,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对于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要以原有的生态系统为依托,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基础进行规划。由于原有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态系统,可以保證生态性的最大化,有效地节省资源,尽可能地保留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2要建立起统一的生态标准评价体系。生态标准评价体系是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利用生态发展的思路,对于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分析的。通过统一的标准来客观地评定城市规划的发展水平,可以有效地对于城市生态规划进行规范,提高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的建设水平。同时,提出生态建设的理论,还可以加快社会经济效益发展的步伐,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
  4.3要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当前,城市规划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常常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环保意识,将生态性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当中,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4.4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对其有科学的规划,保证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建设思路一致,实现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同时,加强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城市的生态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的环境和生态文化,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被保留下来,还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4.5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完善城市居住区的设计。要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就要实现人与社会的自然协调发展,在这其中,对于市民的住宅区进行规划设计是重要的环节,直接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质量。首先,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基础设施完善,才可以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居住水平。因此,在设计实施,要充分体现生态原理,将生态建设与城市的基础建设融为一体,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5、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对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实践城市的可持续平衡发展。要将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及时的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威.生态化城市的设计规划与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9.
  [2]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5,05.
  [3]刘哲,马俊杰.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02.
其他文献
企业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为提高人员素质、工作绩效而实施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对员工自强,企业的竞争力有重大意义。以培训投资为研究对象,从企业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娱乐场所以及人们居住环境的要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当代的建筑结构设计师们也紧跟时代的潮流,设计的建筑也都很有艺术感,很对建筑不光外表精美,内部也有很多的艺术性设计。在设计房屋建筑结构时,不仅要美观并具有艺术性,还要注意房屋的质量,而且还要注意对周围的环境有没有影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房屋的实用性,不能只是为了好看才把它建造出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物流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因此,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已成为我国发展物流业的建设高潮.为了能够科学的展开我国物流园区的
为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影视动画专业实行探索校企合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资源,引进企业项目,实现与企业的“合作共赢”。 In order to cu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思路转变为淡化GDP增速目标,而强调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作为十九大后的首个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回顾2017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并确定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在这之前,12月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初步明确了2018年经济的发展思路,强调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高校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纷纷采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些课程的教学.但随之而采的,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成为一个
2017年,外事司在商务部党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五大板块”工作框架为指导,大力夯实外事工作基础,强化外事活动统筹协调,优化因公出访管理,为
期刊